本帖最后由 www 于 2016-8-25 22:39 编辑 7 g! W, n J3 @, e Y
& W" f- n5 }' y: y. z' c目录0 t7 t3 h- }! E
绪论 1
% s9 h5 o' g0 H: t一、本书的性质、任务与技术进步的背景 17 {. x2 g# O' T U
二、纺织品设计的工业设计属性 2' Z3 u) t+ w% ]6 a$ n
三、现代工业设计方法的体系特征 4
1 f" K& e. c9 @3 S( e; @第一篇 设计学基础77 d- W8 j. T+ `- X# f( [
第一章 设计方法学概论 8
! v' S8 E" j+ ?; U+ d+ d" W第一节 纺织品的设计与开发过程 8
; N U0 P% o7 h一、纺织制造与纺织品设计 8/ }9 i2 o" g0 r- n
二、工业产品的定义与属性 9+ d! J7 ]4 Z/ v4 |% X$ {4 B
三、产品设计的方法类型 11
' w9 j: b# m8 Y' p' H四、产品的设计过程 12
3 f8 O6 {' t- |$ s$ ]五、产品的开发过程 13
' L! S- |, k& z6 H q" j第二节 纺织品的设计开发体系 13
; K3 O, V% _. q2 `3 M一、设计开发体系组成 13" H9 [. e& H; n$ A
二、PRS产品 146 y5 J. R8 g0 O2 I
三、概念产品的定义与特征 16
6 N% f4 T. L; V* B; r' C: S7 T第三节 纺织品设计的计算机环境 17) Y4 W& f. B& e0 s
一、建立产品设计计算机环境的意义 173 I! E1 r4 @0 Y! f) p$ ~
二、计算机辅助技术基础 17; p" a! `$ z% t
三、产品概念设计的计算机环境 18+ L+ g' `- y3 R+ Q# G
第二章 设计哲学概论21, K2 Q) T2 M4 }3 I! ^: [* M/ w
第一节 消费形态与消费意识流 21
' s, g, h$ w* M一、消费形态———纺织品的设计目标 21
; N, H( f7 r% @2 R% Y二、消费意识流———潜在市场需求的预期 22
4 r- I( j8 ~% p& R# T第二节 创新思维的生成与培育 234 g9 C+ v j( p
一、创新思维的类型 23
9 Z& o: T4 B) H二、创新思维的生理物理学机制 24
6 T! |0 |# d3 U! r: i" b三、激励创新思维的外部因素 25% Z* L! y3 j1 x$ t5 q+ {9 j
四、创新思维的生成法则 25
( ?( K8 b4 ^9 W8 N4 _第三节 创新设计的组织与培养 28
! \" s* y+ G: M1 ~! P4 w8 Q& ]一、创新设计的组织方法 28
. G. o( w! O: N4 _! p& w0 Y; }二、创造能力的培养 29
" y9 T2 V/ M: `- u. h第三章 技术美学的基础与应用 30' I& I7 O% ]+ Y1 O) o. |; `6 ~, I) N
第一节 美学的基本概念 30
% H6 m1 T; `; a' S( A$ A, }/ s一、美学的基本概念 30
) q. R/ I1 w6 a$ \' Q二、技术美学的基本概念 30" c- f9 ~, H) [, l2 @# I4 X
三、设计美学与商品美学的基本概念 31
R$ t" _( t: b第二节 技术美学在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32$ R! W6 ^3 O9 v+ K/ P
一、技术美学的运用特点 32
( |* p, d3 ]# ^) G+ C二、产品造型的美学原则 32
* p1 T$ b* b$ |) j5 w: Q7 s+ s0 x第三节 纺织品的肌理效果模拟 36$ t, H- [9 G; R* ^1 C& `1 D
一、织物的肌理(纹理)类型 376 M& ^- S8 j( C
二、织物纹理的形貌模拟38" V& d* l c9 Y3 U" q S' W& o
第四节 平面图形的构成设计 45" p$ k- d! x W6 b
一、构成与骨格的基本概念 45; S+ r/ N7 ^1 v# I: b0 r9 O
二、不规律平面构成 47! D ~6 V9 ?4 P- ?* E
三、工艺性平面构成 50
; s F" J. n9 A0 O' B+ P四、规律性平面构成 52
( c) ? M) X3 }) J- D# {, X4 |3 H第四章 纺织品设计的色彩学基础 661 y/ U* }+ ?9 r& n
第一节 色彩的生成与视觉 66 g& E" l6 k# X9 W8 Q2 ]
一、色彩产生的基本条件66; F7 u: j! O2 ]
二、颜色视觉的形成 67
( ]9 `5 X3 {' ], p, o第二节 色彩的表征 68
3 b0 L! |: g. q# S3 }一、色彩的表述方法 68 3 w7 J; A% l9 {) x
二、颜色三属性与色名的表征 68 E" H' r% {# S8 c2 {6 M
三、色彩的客观表达 72
, B( L2 u3 ~; U! t. ^& p, J/ _2 v四、颜色方程与理论三基色 75
' g+ \9 r: S2 A' }- i第三节 色彩的混合 78 2 g6 t. Z5 I1 C* a$ H
一、色光混合(加法混色) 78
/ E2 z, n! N* ~二、色料混合(减法混色) 78
0 b: s/ e5 c4 E8 `9 ^, x第四节 色彩的心理响应 80 ! B) u* H$ v: A8 E! B7 K
一、色彩的综合感觉 80 2 v1 k" p Q' m5 X. X; @8 O
二、色彩的联想 82
# P7 K; J5 L& S8 x第五节 纺织品设计中的色彩应用 83 1 Z u! P3 o+ R
一、色彩运用的基本法则 83
% ]3 j+ [' j* {7 r6 }. X二、影响色彩表达的因素 86 * `/ y( e2 c; l- i
三、色彩在纺织品上的运用 87 6 L N+ y) B/ F3 H5 U- c
四、计算机辅助色彩设计 89
6 A9 N/ v5 O. ]; e- G, ?, {- o1 \第五章 花纹图案的数字化设计 93 : c# h- l7 l; L8 K
第一节 花纹图案数字化设计的方法特点 93 ! Y" l; J6 Y* p( @/ K" I
一、设计方法类型 93
- t' T' j# y' E0 j: @二、花纹图案数字化设计方法的优势 94 % U2 u3 Y, G9 j4 ?
三、图案设计与图案创作 94 5 S" @" }; |2 s, J
四、图像素材与图形素材 95
3 S( ^6 R$ a8 C第二节 交互式图案设计方法 95 + N! ~- K: E; i8 ?+ F7 E, f
一、交互式图案设计软件的特性 95
4 ]: J* O% D- d8 g) X7 h, r二、用图像设计软件 Photoshop 绘制花纹图案 97
3 T! P- |( `2 U S9 L! K4 \9 O三、用图像设计软件 Photoshop 绘制无缝拼贴图案 101
" F/ c c$ y2 A. _$ b$ a四、用图形设计软件 Illustrator 绘制花纹图案 101
% L& J X3 C4 L3 D3 C- C, y第三节 算法式图案设计方法 105 ; D' s( f0 p. r: q4 J
一、算法式图案的技术特点 105 ( u+ v; D6 S1 P1 W& l+ ^" E
二、算法式图案的生成方法 105
3 B! ~$ k( f5 k" {: F7 ^三、经典的 Mandelbrot 集图案 106
; P# H% m0 {( d; y, l0 Q1 t四、经典的 Julia 集图案 108 - u' j( H/ T0 Y/ g+ \1 ]' ^
第四节 智能化图案设计方法 112 ; D: d9 o3 V6 T8 A A! Y, B
一、知识工程和专家系统方法 112
8 }, }! w" \4 B" H! Z9 }6 E* O二、综合推理方法 116
$ K4 ]& Y( M1 H& P. u. z第六章 纺织品设计的主要方法 118
8 q- i/ g+ F3 S% K. Q$ ]7 P第一节 纺织品的概念设计 118 3 P) c3 `$ k( Y* n% ^
第二节 本构关系设计法 119 " w' B& K# x& ?1 c- u
一、粒纹效应设计 120 7 W' q7 @' J2 _4 C2 N
二、线纹效应设计 123
' @8 n3 V( P2 \' `0 y' {三、线纹粒纹效应的优化 128 # ~3 { e0 M! A6 U7 [8 ?
第三节 实验分析设计法 132 0 c9 d0 ?4 e- r
一、方形密度概念的引 入 133 " k N% V% t1 p- |0 {% S9 B
二、实有方形密度计算 136 0 s, e% b& D4 y, E7 ?$ {
三、基于相对密度的织物可密性设计 138
9 A8 R# D F, ~6 e第四节 相似模化设计法 142
8 S7 v8 k4 ?; O& N; _* z一、相似模化的方法原理 143 ' g. t, z" }' }! R! R2 a k
二、织物的相似模化设计法 146
, y/ E* a* h/ h( q& F- m第五节 专家系统设计法 151 & ^ _, Q3 H1 ~
一、系统模式 152
! M& Q7 V( x+ ]# m二、风格设计的目标函数 153
& c/ o0 G( O+ U5 B/ ^( H三、结构参数与目标函数间关系的实验证实 155
2 G& T9 Q2 a( u- i g" C% w1 m四、风格设计方程 156 6 l, \3 k/ w) s% \3 t7 h8 B
第七章 织物纹理的数学模型与设计 160
3 r4 Y/ } K0 b" z- z# u第一节 单层组织织物纹理的数学模型与设计 160
: ]; r( I- I$ w4 ], m" K一、织物纹理的组织模型 160 . ]4 ?4 B+ I$ F9 l3 H& T
二、规则组织的模型与设计 161 # p9 b, H7 m! ?
三、准规则组织的模型与设计 164/ }( x$ l+ c; l7 t8 `
四、非规则组织的模型与设计 165 . M, M, N9 d& V
第二节 重组织和层组织织物纹理的数学模型与设计 168 3 j- E$ U3 w4 m
一、重组织的模型与设计 169
2 ^- |5 b y) i) M二、层组织的模型与设计 172 # m0 A$ R8 [& o) [5 R9 i
第三节 配色模纹效果的模拟与设计 175
, _2 h# d! O* l- w0 X T一、配色模纹的概念 175 ) Y; A h$ M- ^0 ~- ~1 u; i
二、配色效应图及矩阵表示 175 ( I; G) \5 Q. P/ d1 v, L) m# ^
三、配色效应图内部转换的数学关系 176 7 P7 W) R; ~2 w ]/ l9 E( k4 s; q: X
第二篇 感性设计学应用 183
" _7 t' {/ w+ G6 |* Q0 e, G- X6 |5 B第八章 纺织品热湿传输性能的构成与设计 184
5 Z7 I; L$ k1 S) l, Y* w' p9 K! ]第一节 “人体—服装(纺织品) —环境” 系统的热湿耦合机制 184
]( D7 w( K- i一、温度性舒适的生成条件 184
/ q6 ~, Q9 Z& F二、人体的散热方式 185
+ j4 e; z. Q& S1 G# Y" o3 L三、纺织品的热湿传输形式 186
% M1 t1 ^$ f4 T. S5 }* m7 J四、纺织品热湿传输能力的表征 189
/ I, e: O; V) i u4 G, }第二节 纺织品的孔隙相结构 190 " a; @4 q Y; U; d9 \
一、纺织品孔隙相的结构层次 190 2 ]5 j# b$ @ \" I7 P$ O% {* d
二、孔隙的基本形态 191 0 I$ C5 ` t- k. M9 C' k( u2 O
三、孔隙相结构表征 193
( P/ o7 `1 r2 C第三节 气态与液态水在孔隙相结构中的转移 195
! Q( ?) J8 O+ r" m一、气态水(水蒸气) 的扩散方程 196 , q( R, b, ~" e' A; b0 V6 A v
二、液态水的毛细传输方程 198 - u. a) p* u7 z; F8 D4 P: h
三、水分的蒸发凝结和毛细管的临界半径 199 / {/ `0 J- y+ m; d( J
第四节 热湿传输性能与织物结构的关系分析 199 9 E; k! ?9 T- @# X) S; F
一、热湿传递性能与织物结构的关系分析 200 + l5 T7 q3 _' `8 g0 m0 L
二、液态水的转移能力与织物结构参数间的关系分析 202
+ i+ n' ?( _' {+ b C* |三、湿蒸发能力与织物结构参数间的关系分析 204
( ~. i5 f# ?, A! {5 |9 c* }. q第九章 纺织品手感的表征与设计 205
. F2 L7 L6 O0 X. J2 _& ^第一节 手感的微应力—应变基础 205 ) ` X# B6 P9 k1 D
一、拉伸中的微应力—应变行为 206
( I5 X1 N" P6 _$ X6 o5 V& b二、压缩中的微应力—应变行为 207 A9 i% o* M' Z+ R6 ^$ I, Q; h
三、弯曲中的微应力—应变行为 207 # _, t) |4 i* T( \/ p
四、剪切中的微应力—应变行为 208 : q/ c6 w# F% l9 S; u6 X2 ~. {
五、表面摩擦中的微应力—应变行为 209 / s5 Y, i1 ^9 I; B& y5 ~% f
六、面密度 210 2 p% h, ?* r" y3 B! h
第二节 手感的物化与表征 211 0 d# Y# a( g- Y. `
一、基本手感的物化与表征 211 ( O. y; j8 s) D" K5 h
二、综合手感的物化与表征 214 # S1 B4 _5 \$ c6 e$ t/ g
第三节 织物力学性能设计 215 $ T( N+ s. o% X# }% e+ m
一、低负荷下织物的拉伸性能设计 215
* h5 Y# e2 W, M二、低负荷下织物的剪切性能设计 220
5 M# F2 G$ d" p1 U( E三、低负荷下织物的弯曲性能设计 224
2 J- \2 y2 ^+ R3 M第十章 纺织品光泽感的表征与设计 227
4 K2 T/ b# r; G0 e5 [" x第一节 光泽与光泽感的基本概念 227 ! F; v3 b* n2 x9 G/ _8 i
第二节 光信息的空间域转换 229
, w2 n5 v5 A: k6 L, R; ?一、光泽感的物理光学空间域 229 G0 b% A7 K/ k3 Y
二、光泽感的生理刺激空间域 230
( K# a' F# G: n8 [% p! ?. \三、光泽感的心理知觉空间域 230
8 [6 J" V7 T% X四、空间域转换与光泽感的形成 231
/ O5 m$ w1 L, T: [第三节 光泽感的物化与表征 231
$ G/ }4 @; Q- j Y一、纺织品光反射特征的表述 231
. _5 K& B0 x+ s二、光泽感的物化 235
5 J$ c$ Z. w! O, d三、光泽感的表征 235 1 \) m( @' L: S- L8 Q0 L* d
第四节 光泽感的设计要素分析 237
0 m* s, z$ v `1 b/ N) ~$ {一、光泽感设计的方法逻辑 237 8 w5 S2 b |; |& z
二、纤维折光率对光反射特征的影响 237
4 O2 U( P6 }& D/ K3 Y5 a( t5 s三、纤维的形态结构对光反射特征的影响 239
- N O8 r' j$ ~0 ?. n5 x2 c! H四、纤维集合结构对光反射特征的影响 241
( ~+ g4 p' c2 j [, V z第十一章 纺织品形态风格的表征与设计 244 ; t* C; M$ a' b- a1 S. P& @0 z
第一节 形态风格的基本概念 244
- p- M0 \% E" W* v一、形态风格的概念表述 244 6 M8 M- a2 l9 T; k9 t( A% D
二、形态风格的内涵分析 244
. W7 U% U# N* J! W9 H' ]第二节 形态风格的物化与表征 245
3 b0 ~/ b: y" ]一、悬垂曲面形态的信息提取 246 6 N* E9 v( z' g' N" x9 }+ e
二、悬垂曲面形态的物理表述 247
/ p! g3 ]; R8 o2 h# @" `' b7 |三、形态风格的表征 248
+ `: a* _8 C- h第三节 织物的形态风格设计 256 4 ]" @5 b0 L; A% i( T$ `8 k. X9 l& ?
一、织物结构设计参数的主因子模型 256 4 S0 v3 e m W3 O0 T; a
二、织物形态风格的设计方程 259
) J+ y4 Y1 F% S; l; H第十二章 丝绸与仿真丝绸的风格机理与设计 262 # I" y) @: y& v' m/ n0 S2 `. D6 u
第一节 纺织品的仿真概念 262
2 ?$ ?0 y& _& |! n Z; K% l5 l$ o一、仿真的技术概念 262
( R4 Z% ^0 r& G二、仿真纺织品的技术演变过程 262 4 H2 a4 U& R, |8 ~6 C, D3 _$ Q
三、仿真纺织品的技术方向 263 / }; P j% r' K
第二节 真丝绸的风格形成机理 264 ! @+ Z& X0 w( A* m& O8 f5 h; D1 X
一、真丝绸风格的纤维机理 264
! `5 m) c: Y! [0 A ?6 M+ u二、减量加工的风格机理 266
6 d+ g, ~/ T! P2 m, r E l2 ?6 A三、真丝绸风格的织物构造机理 267
+ J0 Z7 M( u m. x r6 m第三节 仿真丝素材的风格机理与仿真设计 269 & g1 H" P9 W d$ n: S$ }2 ?6 K
一、纤维的集合形式设计 269 * j5 e: o. f" ~: w# D
二、异截面形状、异收缩与异线密度纤维的成纱设计 269
' W: Y3 @/ L/ L" F三、长丝纱的细纤化设计 271 ' _9 [+ m2 L: e, _
第四节 仿真丝绸后处理的仿真设计 278
1 i" R1 n& G8 L' E' v2 Z! i一、仿真丝绸的松弛处理与设计 278 ' K0 \; t1 j* {& {, x' r% k, Z- P
二、仿真丝绸的减量处理与设计 279
! R+ ^6 K- }# K0 n3 A n3 j第十三章 呢绒和仿毛织物的风格机理与设计 285
/ w# t" g# D9 I! v0 {第一节 毛风格的织物构造机理 285 ! S! K# D, W. K7 q0 O# {
一、毛织物的风格追求 285
' D2 b3 ~" r, n! L( B! Y二、毛风格的织物构造机理 286 1 J( ~; J. a C# `7 F; [- A% j' T
第二节 呢绒的风格机理与设计 287
' R4 s7 z. P: @( H H一、毛纤维的结构性能与毛风格的联系 288
1 g1 r% J+ L4 e5 [/ d. |" B二、毛纱成形的风格保障与设计 291 , s8 U3 {' M* I. q/ _
三、缩绒性与呢绒的风格形成 294
+ q6 o! k* K6 |1 t9 K第三节 仿毛织物的风格机理与设计 296 2 s- e$ [* V+ k
一、纤维的形态模拟与仿毛风格的设计 297
" y; J' t& Y0 [' Q6 o二、纤维的性能模拟与仿毛风格的设计 303 0 |0 s- x& R5 C* Z( o! e( n) d
第三篇 功能设计学应用 311
6 W, b( ~( z# ^+ W5 G第十四章 纺织品技术功能的构成与设计 312
1 N5 x% L) T7 e8 t: ^7 f0 j. {第一节 纺织品防水透湿功能的构成与设计 312
, ~0 I, u) o4 {# r: |一、防水透湿织物的分类 312
1 f: K& A9 o# I二、防水透湿的机理 313
$ I, P0 v4 K; s, Z3 C) _7 v) |三、层压型防水透湿织物的设计 317
1 ^" m, l7 q Y" N+ F/ I四、新型防水透湿织物设计 320 % j0 i* k7 ^" u) M3 A- S. f
第二节 纺织品卫生防护功能的构成与设计 322
$ x a( e) G; T9 |1 v2 c* D一、纺织品抗菌防臭功能的构成与设计 322 ) p: B9 l7 ^6 b, Y
二、纺织品抑菌功能的构成与设计 325 ; h7 I Q; b( K8 V1 }! P* j6 F
三、纺织品防紫外辐射功能的构成与设计 326 % k4 P! W# Q2 Y; s
第三节 纺织品防寒保暖功能的构成与设计 330
1 Y: u' Q5 q. [; Y# ?: q( c1 L一、纺织品的消极保暖与积极保暖 330
% t8 X4 B' ^( G二、消极保暖纺织品的集合设计 332
) p( ?, j& r4 d( D2 j) r三、积极保暖纺织品的集合设计 333
" J, M/ ^3 C7 Z2 N1 W. ~4 [9 Q( R. M四、积极保暖型纺织品实例 334
# [& X, h% }' o8 A$ J9 m; o第十五章 纺织品物理屏护功能的构成与设计 337
" u( k2 z' y3 q+ G* D0 a第一节 物理屏护功能纺织品的基本概念 337 ; H/ Z* n. U( Z1 g: ~8 D& A* x, z
一、物理屏护功能纺织品的构成原理 337
- x* y% l/ l1 k) k二、物理屏护功能纺织品的孔隙相结构 339 ! T) S' e$ G' _; O; Y
三、物理屏护功能纺织品的设计原则 339 / W- y1 `; q% B
第二节 纺织品固体颗粒屏护功能的构成与设计 340 9 q/ ^% k; A) ^2 P1 O! [
一、固体颗粒屏护的基本原理 341
& {6 H" E/ g% \* n二、固体颗粒屏护功能的表征 343 ; g0 v0 s1 m8 s0 b
三、固体颗粒屏护功能的设计 343
4 q2 \9 h) u. A: t四、材料与结构的设计对屏护功能的保证 345
( Y& o+ f2 ?# d1 ]% M第三节 纺织品燃烧屏护功能的构成与设计 347 % t6 k( Z, Z7 Y+ H2 q
一、燃烧屏护功能的基本原理 348
- d8 o S2 ~( S$ C, U! S二、燃烧屏护功能的表征 349
3 D4 H# j4 \& `* J4 X三、燃烧屏护功能的设计 350
# B+ z; y1 H) X, y8 H D第四节 纺织品静电屏护功能的构成与设计 355
7 c: ~1 X* j/ e) @) v7 W+ c一、静电屏护功能的基本原理 356 9 r2 j7 V6 R: _, h, U% z/ @
二、静电屏护功能的表征 357
5 a3 k& ~$ _6 ]" x! ?三、静电屏护功能的设计 358 * s9 s/ {5 y9 Q+ @0 s. h
第五节 纺织品电磁波屏护功能的构成与设计 360 I* {5 N4 h7 ^, Y2 \
一、电磁波屏护功能的基本原理 361 ) ]2 b: f+ L! z# I8 p3 w' g X
二、电磁波屏护功能的表征 363
7 l$ m( J- I- }" K# h8 F三、电磁波屏护功能的设计 363 6 I/ [' ~1 ?5 B7 F1 A
第十六章 产业用纺织资材的构成与设计 367 4 Q7 H+ t# C, U% I
第一节 过滤与土工用纺织品的工程性能 367 0 ^- v2 T* ^4 I5 }
一、机械力学性能 367
+ J9 w2 T/ O$ l6 P; @: Q* z二、水力学性能 369 & R3 G! `$ c4 Z5 m( }! S1 p* y& J
三、耐用性能 372
, N5 M& K$ j" t+ p& T+ |0 l, {第二节 土工用纺织品的构成与设计 374 , o; O( i# q# k
一、织物的工程作用 374 " m7 A; F# b3 ]# i
二、织物的排水原理 375
/ j9 k3 `8 a# \7 b2 D三、织物的设计准则 376
1 G: m: }" [4 m' w% }四、织物设计步骤 378
1 T {3 G- v2 a. q- n' g. B1 f第三节 过滤用纺织品的构成与设计 380
$ @, g: p) F1 R, u# j5 r4 e2 n一、纤维对过滤物料的捕集 380
% q" E0 y) K0 z2 _9 Y: o二、纺织品的过滤机理和过滤效能 381 3 ^0 ^+ F8 y) [6 o `
三、过滤用纺织品设计 383
6 S! K& a8 A" Z8 C# a2 T( E7 M! R, L附录 1 100 种织物的结构设计参数 388 & o5 x8 P; ~' R0 ~8 @) ~
附录 2 100 种织物悬垂曲面的特征值 392 + z7 a1 x: G' F! S5 S
参考文献 395
: P* u- x& j4 F
, c5 ?3 }' Q$ e* g$ z4 k* ?! |&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