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a& l9 \9 j$ w8 \2 y/ Y3.预加张力 由电子强力机的工作原理可知,测试时,试样的伸长量等于夹具的位移量,而试样的伸长是指由于试样受到拉力作用而发生的长度变化。通常,试样只有受到拉力作用时才会沿着力的方向发生伸长,伸长量的测量应该从样品开始受力起到样品结束受力为止。由于纺织材料的柔韧性、试样自重、夹具的机械性能,以及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等因素,在装样时,样品实际被夹持的长度大于所设定的夹距。在拉伸的最初阶段,夹具的位移并未使样品受力,只是把试样拉直,当试样刚好开始受力时,夹具已经发生一段位移,而这段位移会被电子强力机默认记录为试样的伸长,因而引起测量误差。事实上,其测得的伸长量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把试样拉直所产生的位移;另一部分是试样受力而产生的位移,而这部分位移才是试样的实际伸长量,即测量值比实际伸长量要大。要减少和避免装样所引起的误差,应解决试样夹持距离与夹距不等的问题。 为了消除装样产生的误差,在很多测试方法中都有预加张力的要求。即规定,装样时给试样预先施加一个较小的张力,使其既不影响力值的测量,又可以使试样刚好被平直地夹持住,同时也不产生受力伸长,或产生的伸长量极小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预加张力的大小,不同测试方法有不同的规定,一般有两种:一种为固定的,如ASTM D5034-1995《纺织品的延伸和断裂力的试验方法(织物抓样强力试验)》中规定,所有被测样品均为1.67 N;另一种则是根据被测样品的克重(单位面积重量)分别给出不同的预加张力,如ISO 13934-1-1999《纺织品织物拉伸特性第1部分:用条样法测定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给出了三个力值:2 N、5 N、10 N。从消除误差的效果来看,后一种方法更科学。虽然在理论上有了消除误差的方法和依据,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样品施加预加张力最通常的方法是:先固定样品上端,然后在样品的下端夹一个重量值等于所施张力值的夹子或挂一个砝码,再固定样品的下端,这样即可认为样品被夹持的长度和设定的夹具相等,从而可以使试样处于比较理想的测试状态,避免误差的产生。事实上,由于电子强力机机械结构的原因,无法在样品的下端夹夹子或挂砝码,这样也就无法实现借助此方法达到消除误差的目的。试验时,有些操作人员用手拽的方式对试样施加预加张力。该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误差的产生,但稳定性较差,因为用手直接对试样加载预加张力,试样每个部分的受力情况不一样,每块试样受力情况也不一样,每个试样由此产生的误差量也各异,不便于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及对误差的研究,因此,该方法是不合适的。 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在电子强力机附带的相关应用软件内,加入了预加张力的控制程序,即在设定试验参数时,要求输入规定的预加张力值,在试验开始最初阶段,横梁以一个极低的速度运动,随着位移的增加,试样受到的负载也随之增加。当负载增加到设定的预加张力时,横梁才开始以设定的试验速度拉伸试样,而试样伸长的测量也以这一点为起点,预加张力到达之前所发生的位移量则不被计算机记录。这样,就从技术的角度,把装样所带来的测量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通常测试方法中规定的预加张力都很小。一般纺织服装材料由预加张力引起的伸长极小,相对于由拉伸强力引起的伸长而言可忽略不计。但是,对于初始模量很小的样品(即对其作用一个很小的拉力也会产生较大伸长的样品),在试样开始受力到预加张力刚好到达之前的阶段内,试样会产生一定的伸长量,这个伸长量是不被计算机记录的,这样测量时会丢失这部分伸长量,因此,测量值会比实际伸长量小。大量试验结果显示,由此而引起的误差比较明显。对此类样品施加预加张力的大小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当然,在测试过程中,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诸多,除了来自电子强力机的因素以外,还有样品、测试环境和测试人员的因素,以及测试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