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穆1930年出生于江苏南通市,1948年考取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纺织工程系,后转学至当时设在陕西咸阳的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毕业后,他一边工作一边发奋苦读,短短几年内自学了几十门基础课程并熟练掌握4门外语。留校任教期间,姚穆身兼6门课程的教学任务,那时没有现成的教材,他就自己编写,油印发给学生。 4 u" K7 `4 K! V( I/ s! j3 \: k
: N3 N, E- k: Q+ n$ F8 q
% O6 b6 P* y: t V5 K
4 m# o* D/ n& A0 f) r: j1978年,西北纺织工学院(现西安工程大学)成立,姚穆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就着手服装舒适性这一领域的研究,当时国内这方面研究还几乎是空白。他自学了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理论,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与大学实验室联合进行人体皮肤感觉神经细胞分布测试研究,制作人体各部位皮肤切片300余万张。为感知身体的神经密度,姚穆和学生在自己身体上反复试验,终于初步理清了物理作用、生理作用和心理反应之间的关系,编著了《皮肤感觉生理学》等书,找到了与服装舒适性相关的参数规律,建立并验证了生理和心理测试系统和一系列测试方法。时至今天,姚穆在人体着装舒适性方面的研究,仍然是我国极地服、宇航服、作战服等特种功能服装面料设计与暖体假人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9 g, w C. Q/ m- a5 N
( c1 O2 y' S2 P/ Z) L' F- {8 B! i, O
- E( _( a7 h7 c2 [9 A1996年4月,姚穆接到了上级下达的紧急任务——为当时的驻港部队研究制作一批军服。姚穆院士回忆道:“要求是面料挺括透气,易洗快干,不易褪色,在当时的条件下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姚穆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科研生产一线。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发明出具有现代高新技术的多异多重复合变形的新型长丝织物——“军港纶”。 ) W$ ?, G g* V# F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夜突降大雨,这种新型面料经受住了考验,清晨时军装已干,战士们依旧英姿勃发,香港回归仪式顺利进行。1997年7月1日零时,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我驻港部队穿着挺括舒适的军装,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军人的威武英姿。
% t( Y0 T4 c; u& {) t1 b随后,姚穆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研究所特聘为科技发展顾问,并负责研究新一代军服面料。姚穆和他的攻关小组先后动员了40多个工厂企业,最终研发出了新型多异多重复合化纤长丝织物——军港呢,加工出分别适合四季穿着的军服面料,设计出整套加工工艺系统,保证了军需任务高质量如期完工。姚穆院士主持研发的“军港纶”“军港呢”系列产品于1999年装备全军。
9 c; O6 P- v, H4 G# ?1 _% P6 {+ i9 B
7 f* }+ l5 `% o0 W1 a
: d Y) n( f& {. s" f, x \* o0 d4 m
纺织所解决的不仅仅是穿衣问题,纺织产业生产的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是发展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迫切需要的战略性材料,也是发展导弹、军事装甲、风能发电、治理大气污染等方面的重要材料。“我们给各种行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原料,比如飞机外壳的增强材料采用的就是纺织纤维。”姚穆院士说:“人类对于纺织领域的探索是没有尽头的。纺织事业是要为人民服务,使国家富强,这值得我为之倾尽一生。” ; V% a! ~8 C% ^. J; r
$ ^: }" i% Q n0 c4 a- J7 E
" ^6 H* q4 `( p
2001年,姚穆教授因“多异多重复合化纤长丝织物理论研究及其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U3 V0 P6 B0 @8 b: y
95载春秋更替,从年少时期发奋求学,到耄耋之年仍坚守科研一线忘我求索,姚穆院士始终把个人理想融汇于国家需求,正是这种以爱国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让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前赴后继,赓续奋斗,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践行着自己的承诺与使命。
7 E( k; [: ` [$ k/ T' ]1 ~ }鞠躬尽瘁百年树人传薪火7 }# Y# n, z; Z2 e' O
纺织报国一世风范耀山河
8 n) c; b3 s8 }
/ I; t4 I/ G6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