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历史] 中国周代的服装制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9 17: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t8 N  E/ r/ Q3 s
中国周代的服装制度
7 C* w: z( ^& i, @8 i
) n- t$ N3 a8 i: R4 Z
古老的中国在夏、商、周三代时,正是汉民族文化奠基并走向成熟的时期。这种文化一直延续到汉代并形成规模。其中周代所确定的仪礼,赋予后世以重大影响。
& _& {3 T, r! X/ X2 I9 C
一、服装制度产生的条件与依据

; _4 N0 u4 v" M8 a. `
国家政权的确立,需要一种等级制度。当时的统治者希望以此来达到一种稳定的秩序。

" p+ R. I$ y* s1 d1 M
随着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中国在西周时,等级制度已经非常明确。但是,以什么来标明并强调这种等级差别呢?于是,统治者将注意力集中到服装上来,服装可以起到一种“别上下,辨亲疏”的特殊标志作用,从此,贵贱有差,尊卑有别,上自天子公卿,下及士庶百姓,在衣着上都被规定出一套完整的体制与礼法,任何人不准僭越。

( D* U2 {8 X3 `! {8 }- D) J& M7 D
在制定这些服制时,依据什么去创造帝王百官的威严,以对外威慑诸邦、对内规顺百姓呢?如果没有一些可以令当时人信服的依据,服装是很难起到这种作用的。

. X# H9 H6 d# J" U
当时人们认为黄帝、尧、舜统治天下时,之所以天下太平、耕作有序,是因为他们顺乎了天意和民意。黄帝、尧、舜穿着的衣服是上衣下裳,主要是象征乾坤秩序。服饰形制顺从这种意向,社会才不发生纷乱杂错。这种秩序在以后发展为“天道”“天理”,并延伸应用到人世间的君臣、父子、夫妇间。乾坤显然是中国人所追求的秩序的原本模式,也是中国服装制度起源的主要依据。
中国人按照自己对宇宙的认识和理解,设计出一系列“合乎天意”的服饰,这些服饰被后代长期沿用而且有增有减,直到民主制诞生,它们才随着封建制退出历史舞台。
! D6 W1 F5 W,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9 17: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华梅 于 2014-10-19 17:30 编辑 " k6 T  N- B' P4 N: [* v, Y
' P8 }# S' \: U; C
二、天子公卿冕服形制
冕服是服装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从孔子“服周之冕”来看,周代冕服十分规范。从最典型的形制分其服饰种类,即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舄屦等。
(一)冕冠
头戴冕冠,是帝王冕服的最大特征,其具体形制,主要是冠顶一块平放的木板。据汉代叔孙通所撰《汉礼器制度》所讲:“周之冕,以木为体,广八寸,长尺六寸,上以玄,下以纁,前后有旒。”这块长方形木板被称为綖板,上面黑色,下面绛红色。綖板前端略圆,后部方正,以隐喻天圆地方。戴起来时,前方略比后面低一寸,以提醒君主俯就之意。
綖板的前后两端,则垂以数条五彩丝线编成的“藻”,藻上穿以数颗玉珠,名为旒。一般为前后各十二旒,但根据礼仪轻重,官职大小,也有九旒、七旒、五旒、三旒之分。每旒多为穿玉珠九颗或十二颗。其中十二旒为最贵,每旒十二颗玉珠,专用于帝王。
綖板之下的冠两侧各有一个小孔,冠戴到发髻上以后,要以笄从一侧小孔穿进,穿过发髻,再从另一侧小孔伸出,以固定冠体,免其歪斜坠落。在玉笄的顶端,结有冠缨,名“纮”,使用时绕过颌以下,再上提固定在笄的另一端。
冠的两侧,再垂下两条丝绳,名“ ”,天子诸侯用五色,人臣则用三色。在的末端,即耳部附近,各系一颗玉珠,名“瑱”、又名“黈纩”,也有叫“充耳”的,天子用玉,诸侯用石。这种玉珠悬挂于耳边,意在提醒戴冠者不要听信谗言。板前端低俯的样式也具有规劝君王要仁德的重要意义。
5.jpg
* F" {1 I5 ?8 }5 m$ O1 P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9 17: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华梅 于 2014-10-19 17:34 编辑 : R0 X/ X3 p% q
. t9 k% F0 F) Y6 s5 H
(二)衣裳
冕服多用玄衣而裳。玄衣,指黑颜色的上衣;裳,指绛红色的下裙。上衣下裳取之于乾坤。玄衣裳意义在于: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表示黄昏之地。上衣纹饰一般用绘,下裳纹饰一般用绣。绣绘的手法也因纹饰内容不同而有所区别。
《虞书·益稷》中记“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即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并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其含义是:绣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之意;绣山形,取其稳重之势;绣龙形,取其应变之能;绣华虫(雉鸟),取其文丽之容;绣绘宗彝,取其忠孝之道;绣藻,取其洁净之本;绣火,取其光明之源;绣粉米(白米)、取其滋养之恩;绣黼(斧形),取其决断之气;绣黻(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之思。以上纹饰被称为十二章,除帝王在隆重场合穿着以外,其他可以根据级别、场合而相应递减。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 ~& x4 ^4 t# Q+ p0 s0 g- k2 r
火、粉米、黼、黻
6.jpg 8 I5 d/ c# R9 P$ s% p" _1 F0 @7 J
穿着冕服时腰间束带,带下佩一块长方形皮子,被称为“芾”或“蔽膝”。蔽膝初为遮护生殖部位,后来演变为礼服的组成部分,只为保持贵者的尊严了。
(三)舄屦
《周礼·天官·屦人》云“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赤缱、黄缱、青句、素屦、葛屦”。着冕服,足登赤舄,诸侯与王同用赤舄。三等之中,赤舄为上,下为白、黑。王后着舄,以玄、青、赤为三等顺序。舄用丝绸作面,木为底。《古今註》讲:“舄,以木置履下,干腊不畏泥湿也。”似为复底。屦为单底,夏用葛麻,冬用兽皮,适于平时穿用,也可配上特定鞠衣供王后嫔妃在祭先蚕仪式上专用,屦色往往与裳色相同。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9 17: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 x/ Z+ b- k& b
三、王后贵妇礼服规定
《周礼·天官·内司服》中称:“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这说明,周代不仅有掌管帝王服饰的“司服”官职,而且还有专管王后服饰的内司服。一般来说,与之相配的还有大带、蔽膝及黑舄。鞠衣,在后妃贵妇中穿着十分普遍。
每年三月,王后要亲自出面主持祭先蚕的仪式,届时即穿鞠衣。各地的命妇出来祭祀先蚕时,也穿鞠衣。九嫔、卿妻还可穿着它用于朝会。鞠衣为黄绿色,其色如初生的桑叶。穿着时,配套的蔽膝、大带、袜、舄等均随衣色。
周代礼服名目繁多,除衮冕之外,还有几种冕服各有特定场合,并有弁服、深衣、袍、裘及副笄六珈等。冕服制度经西周大备以来,历代帝王有增有减,直至与封建王朝一起消亡。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下载说明|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54号 )

GMT+8, 2025-5-13 18:07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