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辛吟 唐 于濆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注释
# R3 h1 \7 H0 a1 P- f8 ?* p$ F⑴垅:田地分界的埂子,这里泛指田地。
/ J- M/ M7 G; D+ Q$ z8 v⑵下:一作“前”。抛:一作“掷”。
6 F9 k7 t$ ]8 v5 f/ `7 H0 t% y" L⑶燕赵姝(shū):燕赵的美女,泛指天下美女。燕赵多美女,故称。
j; Q4 K1 n: k' E5 X⑷嫫(mó)母:相传为黄帝的妃子,很有贤德,但相貌很丑。
6 X' O0 |& e! N6 n⑸一笑:封建统治者为博取美女的欢心,不惜一掷千金,故有“一笑千金”之语。钱:一作“金”。! ]: F4 E3 s1 X+ H1 ^4 [% ~
⑹肥:富裕,富有。, U A+ k( c. g% o+ Y: F4 {
译文
, e9 Z. O p: `+ ?男人们一年四季在田地里扶犁翻耕播种,他们种出了那么多的粮食,却长年饥肠辘辘。
$ p; _4 b# z8 `8 e: g& @- T妇女们在家里日日抛梭织布,她们织出了那么多的布帛,身上却没有一件像样的衣裳。
' F) o8 \7 k, w5 p' o( q) ?4 C1 J我希望后宫佳丽和富豪权贵之家的妻妾小姐们能够像嫫母一样,有一颗仁慈善良的心。' V# z" ]: R' P
如果君王及官吏们躬身节俭而不再醉心于博取美人欢心,那么国家自然就会繁荣昌盛。
0 z) {) C3 }. S1 v, p7 H鉴赏9 K6 p6 F' o( N; I( [8 z7 D2 f$ \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九十九。下面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总编助理、古籍室主任林东海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 Q- G- N R& W- [. X2 _这首诗前四句表现下层人民的饥寒,后四句表现上层社会的糜费;两相对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全诗用的是对比手法,不仅前半首和后半首将下层与上层情况作了鲜明的一般性对照,而且前半首与后半首又分别用了不同的特殊对比手法,具体表现下层和上层的情况:前半首用的是“推理对比”,后半首用的是“转化对比”。
9 q7 O8 v/ M5 s+ X, X前四句说:在田地里扶犁耕种的男儿,理应有饭吃,吃得饱,但是实际上却挨饿;在窗牖下投梭织布的妇女,理应有衣穿,穿得暖,但是实际上却在受冻。情理本应如此,而实际却正相反,情理与实际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情理并非直接表现出来的,只写出条件,由读者推理,然后与实际情形对照,可称之为“推理对比”。这种对比,读者会对不合理现象发出“岂有此理”的感叹,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动人,颇有艺术效果。 w! w2 n8 w6 @( x9 H& G
推理对比,早就有此传统。《淮南子·说林训》说:“屠者藿羹,车者步行,陶者缺盆,匠者狭庐,为者不得用,用者不肯为。”这里就包含了推理对比。这手法在诗歌中普遍运用,如孟郊《织妇辞》“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杜荀鹤《蚕妇》“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都是表现用者不肯为,为者不得用。宋张俞《蚕妇》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首诗历来脍炙人口。它之所以能如此耐人寻味,也正在于采用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推理对比手法。表现生活中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不合理现象,多用此法。《苦辛吟》就用此法表现了食、衣两方面的不合理情况。4 j! f+ b6 p7 L) z& _6 C& d) d
后四句说:我希望燕地赵地的美女,都变成面目丑陋而德行贤惠的嫫母;那么,她们的笑,就不可能再那样值钱,也就再不至于有一笑千金的挥霍现象了。这样于国于家都有利,都会好起来。古时传说燕、赵(在今河北省)出美人,这里以美人之锦衣玉食,一笑千金,典型地表现出上层生活的糜费;诗人对此现象十分不满,因而浪漫地提出这样的假设:但愿有朝一日,燕、赵所出美人,转化为黄帝的妃子嫫母:貌美转化为貌丑,无德转化为有德,笑值千金转化为笑不值钱。到那个时候,社会上富者穷奢极侈、贫者衣食无着的现象,也许可望有所改变吧。诗人驰骋想象,从现实的境界转化为理想的境界。巧妙地用两种境界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手法可称之为“转化对比”。诗人有意通过浪漫的想象来构成这种转化对比,借以批判上层社会的腐败。. R; s- K7 E( p, J) v& t; \+ t
转化对比也是传统的对比手法,“沧海桑田”是自然界的转化对比,通常被用来说明古今人事转化的对比;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则是直接表现古今人事的转化:“吴宫花草”变为“幽径”,“晋代衣冠”成了“古丘”,这也是一种转化对比。此诗通过想象中的转化,来构成转化对比,在艺术效果上同样能使所表现的形象鲜明而又突出,能使所抒发的感情宛转而又强烈,富有艺术感染力。
+ {( S" c+ N3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