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国棉二厂为什么不与其他纺织厂在一起 郑州国棉几个厂已经完全改制,名字也完全改变,单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很多人不明白,郑州国棉一、三、四、五、六厂在西郊建设路一字排开,为什么二厂独独远在陇海东路的布厂街?我在郑州上学时也有这样的疑问。 说起来,国棉二厂的历史比一厂早得多,其前身豫丰纱厂,创办于1919年,曾是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纱厂。 豫丰纱厂的创办者、上海人穆藕初是20个世纪20年代中国“四大纱王”之一,他曾留学美国,归国后在上海创办德大纱厂、厚生纱厂,创出了“宝塔牌”棉纱,在1916年北京商品质量赛会上一举夺魁,一时声名鹊起。1916年前后,受教育家蒋梦龄的启发,穆藕初奔赴郑州考察,看到这里“地当中枢,陕西、山西两省所产棉花之由彼东下者,为数甚巨;且其地介于京汉、陇海两路线之间,东西南北四路畅运,交通便利,销场甚广……”他当即对朋友说,阿拉上海人一定要在郑州办纱厂,办大纱厂! 在郑州办纱厂,不但接近原料产地,而且接近广阔的内地市场,同时这里劳动力充足且低廉,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郑州大兴纺织厂的原因。穆藕初可说眼光独到而超前,回上海后,他筹资200多万元,经过数年辛勤操办,一个拥有5万多枚纱锭、两百多台布机和4000多名工人的大型纱厂,于1920年在郑县(今郑州)豆腐寨(今布厂街)建成投产,其规模和设备在当时的中国首屈一指。 豫丰纱厂建成后,周边兴起了小型商业圈,本来是乡村的豆腐寨,很快呈现出城镇化气象,电灯、自来水、洋车、黄包车等一应俱全,饮食小吃也适应纱厂工人的三班倒,昼夜营业。 遗憾的是,豫丰纱厂生不逢时。开工不到一年,直皖战争、直奉战争先后爆发,郑州成为两军必争之地。纱厂虽幸未毁于战火,但有关银行钱庄大有戒心,纷纷催款,致使豫丰金融陷入困境。穆藕初辞去两个上海纱厂的总经理职务,常驻郑州苦心经营,但接连不断的内战让他吃尽了苦头,不管哪路军阀占领了郑州,都要住进豫丰纱厂,吃喝拉撒全要管。纱厂生产时起时落,长期亏损,最终因无力偿还债务,于1936年由中国银行天津分行接办。第二年,抗日战争的烽火逼近郑州,豫丰纱厂被迫拆迁到重庆,改名为“豫丰公司重庆分厂”,为解决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穿衣问题贡献甚巨。这个厂后来再也没有回郑州,解放后成为重庆国棉一厂。 1953年,在被日军炸剩下的旧厂房里,政府安装了3万枚新纱锭,在上海和本地招收工人,重开豫丰纱厂。1954年,郑州西郊新建的纺织厂投产,由于拥有5万纱锭,被命名为郑州国棉一厂,豫丰纱厂屈居为“国棉二厂”。此后,三、四、五、六厂相继建成。 本人在郑州上学时,国棉二厂以针织为主,其他几个厂以棉纺为主。
! j R$ a; C& W( f4 y发展历程:豫丰纱厂→国棉二厂→郑州宏业纺织有限公司
: e" t, b& b7 d5 G3 J+ y" U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