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u8 }& @+ P2 H
4.(特)经起花组织 0 V: \& v* H' e# N0 R! D
局部采用经二重组织的经起花组织(warp?figuredweave),起花部分的组织是按照花纹要求在起花部位由两个系统经纱(即花经和地经)与一个系统纬纱交织。起花时,花经与纬纱交织使花经浮在织物表面,利用花经浮长变化构成花纹;不起花时,该花经与纬纱交织形成纬浮点,即花经沉于织物反面。起花以外部分为简单组织,仍由地经与纬纱交织而成。这种局部起花的经起花织物大都呈现条子或点子花纹。此外,尚有起花部位遍及全幅的经起花织物,其花经分布在全幅形成满地花。! H+ ?/ {; ?0 }5 F, |
设计经起花组织时,主要应掌握下列原则。& g- O! K0 u7 e- F A- ?2 [4 o' ]( z0 T, @
(1)起花组织与地组织的选择。
; g2 j4 ~2 i1 x' B, Y7 T' x/ {①经起花部位的织物由经组织点构成。根据花型要求,一般织物经纱浮长线的组织点数,少至一个,多达五个,甚至更多。当经起花部位经向间隔距离较长,即花经在织物反面浮线较长时,则容易磨断而使织物不牢固,故需间隔一定距离加一经组织点,即与纬纱交织一次,这种组织点称接结点。8 G" B* R4 s0 l; j
②地组织的选择可按照织物品种、花型要求而确定。当织物品种要求厚实时,则地组织往往采用变化组织、联合组织等;有些薄织物如府绸、细纺采用经起花组织,其地组织多数采用平纹。0 h6 g |7 \# j9 B( L& o
为了花型突出,要求地布平整,地组织的浮线不干扰花经的长短浮线。花经的接结点要视花型的要求进行合理的配置。当花经接结点与两侧地经组织点相同时,即均为经组织点,则接结点可不显露;当花经接结点一侧与地组织的组织点相同时,则接结点轻微显露;当花经接结点与两侧地组织的组织点均不相同时,即两侧地经均为纬组织点,则接结点会暴露出来。但也有不少织物就利用接结点的显露,给予合理配置,构成花型的一部分,如构成一种衬托的隐条纹,增加花型的层次和立体感。这在经起花织物上是常见的。% W0 f: o9 q% ^4 d
经起花织物地组织多数采用平纹组织,因为平纹组织交织点多,地布易平整,且平纹均为单独组织点,无论花型大小,易于使花经的浮线与接结点配合。 d" Z* a5 E/ o2 b0 L
③花经与地经排列比,可根据花型要求、织物品种而确定。常用的排列比为1∶1、1∶2、2∶2、1∶3等,根据花型要求也可采用一种以上的排列比。$ i w- B. _3 x @
④花型配置的大小及稀密,应考虑美观、坚牢与织造条件等。如起花经浮线过长,则会影响织物的坚牢度。
+ s0 ]! X- ~8 M; y* V- L如某棉型织物,其花型为纵向两个散点排列。下图(a)是部分组织图,仅为织物花型的一部分,该组织要求接结点不显露于织物表面。
* s1 l% H7 o o, y v图(a)中符号■表示起花组织,其起花经纱浮长为4,由三根花经构成,与地经相间排列,符号·表示花经的接结点,符号x表示地组织,为凸条组织(如图中标出的8根经纱)。. L5 D: b6 s0 P1 L
该地组织将花经接结点遮盖住。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起花经纱两侧的地组织经浮较长,故影响花经排列,使起花效果不如平纹地组织。) ^" B% n. [$ {& a* r* Q
又如某织物,花型为经向散点排列,地组织为平纹,起花组织花经纱接结点要求细小地散布于点子之间,组成花型的一部分,其织物的部分组织图如图(b)所示。5 h5 F9 {! d% j; O+ f
图(b)中符号同前例,起花组织经纱浮长为3,地组织为平纹,花经接结点仅一侧与地组织相同,故微显露于织物表面组成花型的一部分。4 g* O8 F! a6 J9 x, k5 e+ _* o* x
经起花织物组织 质地薄爽的织物多数采用平纹地组织,起花组织根据花型要求而定,不少织物不仅利用花经纱浮线长短不一构成各种花纹,而且还合理配置接结点组成花型的一部分。如下图(a)为平纹地组织、满地花型的经起花色织府绸的组织图和穿综图。也有些织物,花经采用平纹地组织起花,将花经配以色经、粗经来突出起花效果。如下图(b)为某色织涤/棉织物上机图,其地组织为平纹,花经采用比地经粗的色纱,利用平纹接结点构成花型。 平纹地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