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层整理是防护性的整理方法之一,是在织物表面涂覆一层高分子化合物,使其具有独特的功能。我国古代多以桐油、荏油、麻油及漆树分泌的生漆等作为涂层材料。生漆的主要成份是漆酸,当它涂在织物上后,与空气中的氧化合,便干结固化成光滑明亮的薄膜。桐油、荏油、麻油属干性植物油,含碘值较高,涂在植物上,遇空气中的氧可被氧化干结成树脂状具有防水性能的膜。由《诗经》记载和陕西省长安县普度村西周墓出土文物可知,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就已掌握了织物涂层整理技术。西汉以来,用此工艺加工出的漆沙、漆布、油布等制品,成为制冕和防雨用品的主要材料。7 S7 }7 g; P7 ~9 y
冕,即乌纱帽,在古代亦叫“漆□冠”或“陡”,是用纱或罗织物表层涂以漆液制成的。作为朝廷官吏的帽子它一直沿用到明代。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曾出土过一顶外观完好乌黑的漆□冠,这顶漆□冠采用的是髹漆涂层技术,具有硬挺、光亮、滑爽、耐水、耐腐蚀等特点,反映了我国古代以生漆涂层进行硬挺整理加工的技术水平。6 E' m" z Y% u$ F5 ~
在古代漆布和油布皆为御雨蔽日的用品,但油的来源比生漆多,故用油比用漆更广泛一些。南北朝时,对涂层所用各种油的性能和用途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如《齐民要术》记载:“荏油性淳,涂帛胜麻油。”隋唐时期出现了在涂层用油中添加颜料,使涂层织物具有各种色彩的技术,如当时帝王后妃所乘车辆上的青油幢、绿油幢、赤油幢等各色避雨防尘的车帘,就是采用这一技术制成的。唐《四时纂要》还记载了一种用两种油配制油衣油的方法,“大麻油一斤,荏油半斤,不蚛〔zhong仲〕皂角一挺(槌破、去皮、子),朴硝一两,盐花半两。在取盛热时,以瓷盛油,以绵裹皂角、朴硝、盐花等,同于瓶子中日煎,取三分耗去一分,即油堪使”。不蚛皂角就是没有被虫子咬过的皂角,朴硝是硝酸钠,盐花当为氯化钠。这里所说的日煎,即日晒,需在盛夏进行。“如不是盛夏用油,即以油瓶子于铛釜中重汤煮取,油耗一分,即堪使用。”重汤即是在釜中隔汤蒸煎。用此油制成的油衣“常软,兼明白,且薄而透亮”。元以后,干性植物油的炼制和涂层技术又有了进一步提高,如《多能鄙事》里记载熬煎桐油除添加黄丹外,还要添加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铅等一些金属氧化物作干燥剂,熬制时“勤搅莫火紧”,油熬到无油色时,以树枝蘸一点,冷却后再用手“抹开”,如果所涂油膜像漆一样光亮并且很快就干燥,则停止熬制。这种熬制和测试的基本方法,在一些油布伞、油布衣等生产厂家一直沿用至今。& l0 R: j. L' `. K$ f( G: m4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