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轧花机(图) ( J$ ?+ j S( @/ |
- o; O- a( ^4 A }" p
一、古代轧花机的工作原理 ) ^1 ]1 L0 H. t+ r4 X4 n0 e, E3 l) c
轧花机是一种去除棉籽的机械,这种类型的工具在某些地区也仍有保留,在桌上固定一个书架,架上部横安一木轴,一铁轴。铁轴在上,木轴在下。木轴右边装有曲柄。铁轴左边安装具有飞轮作用的十字形木架。工作时右手转动曲柄,与曲柄相联的碾轴随之转动,左脚踏动踏杆,使碾轴与下轴作等速运动,方向相反。二轴相轧,左手将籽棉添入轴间,则棉花被带出车前,棉籽落于车后。
: n+ E Z/ r2 @+ b% m$ W说到轧花机不得不提一下我国古代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黄道婆生活在七百多年前。她出生贫苦,曾流落到海南岛崖洲。在那里,她向黎族人民学到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后来在元朝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6年)她回到故乡,把棉纺织技术传给了家乡的妇女,并改革棉纺织机械和纺织技术,从而提高了纺织水平,进一步促进了棉花种植大面积的推广和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H9 ], C% ?/ r/ t( _! u7 Y% |西方1793年才由伊莱•惠特尼发明类似的轧花机,他们的轧花机主要由两个滚筒组成:一个滚筒上面布满了铁制的尖钉,抓住棉花,将其跟棉籽分开;第二个滚筒上布满了短而硬的毛,将第一个滚筒上的棉花刷下来,使其不致堵塞。所以,毫无疑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棉纺织业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
( h+ W/ l- }. t% e" t# E二、历史记载
, p# j F' a3 H* R/ ]' S/ F5 M王祯《农书》记载的“木棉搅车”是三人操作的手摇轧花机(图1)。明代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人操作的轧花机车。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所著的《农政全书》也提到搅车:“今之搅车,以一人当三人矣。其中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书中还绘出了这种轧花机的图形,其主要运动时把左脚向下的踏动间接传递到一轴上,使它连续转动,相当于曲柄连杆机构。 图1 木棉搅车图(王祯《农书》)
4 L) {; i9 w, ?9 d如图:《天工开物》还记载了另一种轧花机,称“赶车”,用绳子将碾轴一端的曲柄与踏杆相连。这种赶车是一人右手转动曲柄,右足踏动踏板,左手喂添棉花,使用方法和工作情形与搅车大致相同。 4 n' w4 r: x6 p7 n; r. C
三、知识点 \曲柄连杆机构在棉纺织业中的应用使得中国的棉纺织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3 P, P; g0 G4 c0 z# m&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