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工程(第4版),史志陶,CEB。ISBN9787506445160,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546千字,48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高清,电子目录,8.7M。
: _& Y1 H( c$ Q" w; ?0 n5 I6 |7 P内容提要# _1 D( E5 T: E+ k
本书包括原棉与化纤的选配、开清棉、梳棉、清梳联技术、精梳、并条、粗纱、细纱、后加工及其他纺纱技术,主要阐述原料的选择与使用、棉纺设备的主要机构与作用、运动分析、工艺原理、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先进经验与主要技术途径、典型机台的传动与工艺计算以及加工化纤的工艺。重点介绍了近几年定型新设备的使用及产品控制技术。1 {+ t% p1 H, z: I% U
本教材是为了满足纺织高职高专棉纺专业教学的需要编写的,可作为纺织高职高专学校、职工大学、电视大学和业余大学的纺织类专业棉纺课程的教科书,也可作为中等纺织专科学校和有关棉纺技术培训班的代用教材,并可供棉纺厂技术人员参考。
: A, e* d& [# Y本教材绪论、第七章由沙洲职业工学院史志陶编写,第一章由咸阳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贾格维编写,第二章由河南工程学院(原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朱洪英编写,第三章由沙洲职业工学院吴卫平、王菊萍编写,第四章由中国华芳集团公司沈向东、沙洲职业工学院史志陶编写,第五章第一节至第五节由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陈锡勇编写,第六章由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翁毅编写,第八章第一节到第六节由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陈纲编写,第八章第七节由沙洲职业工学院万清余编写,第八章第八节由张家港市新源祥氨纶纱业有限公司张建忠编写,第九章由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周美凤、陈志铭编写,第十章第一节由中国华芳集团公司朱敏锋、沙洲职业工学院史志陶编写,第十章第二、三节由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耿琴玉编写。沙洲职业工学院白铭老师完成了多媒体课件视频材料的拍摄与编辑。全书由史志陶进行统稿,由江南大学谢春萍教授主审。0 y3 _0 l7 j0 k. }8 t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华芳集团沈护东、王建锋、谈永军、陆志军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 ?; L0 C( |: O+ q% ]- J: p. g8 t目录 绪论 1) ?5 T! z5 M9 D. G& X& i8 N
一、纺纱原理和基本作用 12 y. N1 }7 J" P* m+ p
二、纺纱系统及其工艺流程 1
^- F! i- j7 b9 W三、棉纺技术的基本任务 24 X) ^1 Q t' l: [- z
第一章 原料的选配与混合 3
$ H" T7 k/ P- Z% z8 H; b) L6 P第一节 概述 3% V) r4 t! L. `4 d2 g* f% {" m; q, Z
第二节 原棉的选配 4. ~7 c2 t b& r" s7 g I5 o0 y
一、配棉的目的 4
; Q- |$ t4 x& F3 o5 m' z二、原棉选配与产品的关系 4! o) z4 n$ X0 f% P4 @% A7 E) N
三、配棉方法 6
: M) p6 x2 V( y+ s R, @四、彩色棉的选配 8" Q% |0 j% |. u$ U9 W* ], Z
五、配棉实例 8
. X+ m7 J9 D: v& Y( a' X六、计算机配棉概述 8
6 i3 c. d4 L$ H. x1 e% K( V0 x$ F第三节 化学纤维的选配 99 @1 m( K. w. Q8 ~3 ~
一、化学纤维选配的目的 95 Q: t5 C, e9 A: V4 U- W3 a9 A
二、化学短纤维的选配 10 T) c! t% g' f8 T' }" f
三、化学纤维性能的选配与工艺质量关系 10! n. u% O6 _& M
四、化学短纤维转移对选配的影响 111 i& V, Q" b" C6 Y
五、化学纤维选配应注意的问题 127 L) y Z+ u# ~# L1 D* p0 y7 c
第四节 原料的混合 129 t: z* I' r5 I- M1 C( B- U3 a4 M
一、混合方法 12: J! B% W' o0 _7 w+ H; c/ n
二、混纺比的计算 13% J! ]' R7 v3 W; [0 }4 Q
三、纤维包排列 14- h! G& |3 K6 Q; Y7 l8 R
思考题 15
; V) j4 I- t6 y4 a' M# o$ V第二章 开清棉 16* u- A2 e; Z9 Y
第一节 开清棉工序概述 16
) \1 u; G; C! m一、开清棉工序的任务 16
$ S, q) w- O2 a9 {& o& @3 q二、开清棉联合机的工艺流程 16
& ^( }: W: U+ I8 s( D5 \; f2 _三、开清棉机械的组成 17
' `: O# K. q% H; H$ H7 `四、现代开清棉技术的特点 18
6 T$ C, x$ P& N2 ]* c% |5 E9 ?第二节 抓棉机械 18! e- E& d) P, O5 q+ A7 v
一、FA002型环行式抓棉机 18( y! P0 o7 C/ D' }
二、抓棉机的作用 19$ o/ E4 p8 _% b7 N) J9 J
第三节 混棉机械 20# w/ A3 S! x/ T% ?' o* i
一、FA016A型自动混棉机 20
) l- l' Z, A' C$ r2 z) a+ `& [) U二、多仓混棉机 24
9 a- A% x( R" T" [. _- f" g6 G# t& a三、混合效果的评定 28: k F# z6 W/ W
第四节 开棉机械 28
5 J: ?3 o- C' W$ c" v一、自由打击式开棉机 29
6 @* N; F, k2 |% j二、握持打击式开棉机 33: k$ S8 q* o$ j9 Y8 o
三、混开棉机 39) h& c; k. K# q$ J
四、开松和除杂效果的评定 40
9 T1 u+ a! G0 k0 S0 D第五节 给棉机械 42/ a) h. k5 m, d C/ q( q
第六节 清棉成卷机械 43* o0 f- a: O. s( g
一、开松除杂机构 44! U3 Y5 j" ]$ D* N2 N0 d, i
二、均匀机构 45
! y- S7 ]- k4 v9 o! ~$ \/ \三、成卷机构 47( d [! \$ R8 f* w+ H1 T
四、FA141型单打手成卷机传动及工艺计算 49
5 G/ k5 n7 |# X! n1 z) j; l% \* R第七节 开清棉联合机的连接与联动控制 53
- d" _0 v8 O. |: n; p一、开清棉联合机的连接 53! o1 }5 _: R& u4 b) V. B8 ]
二、开清棉联合机的联动控制 57& C4 E, U- D+ P& ]9 J" a
第八节 提高棉卷质量、节约用棉58$ H( E* z3 W. m
一、棉卷的均匀度 58- ^6 ^ l- U' _4 W6 u W$ N
二、棉卷含杂的控制 595 \4 C* B) F& ^ D
三、统破籽率的控制 604 c, s# g0 ^1 D, B @
四、棉卷疵点 60
( |% H1 \4 b( V- q& g思考题 621 z# I$ ^( g2 I# z* j7 c, a
第三章 梳棉 64
9 x1 b* H- W+ R U& K0 Z第一节 梳棉工序概述 64
1 w" n& D+ f) m% z6 d1 f一、梳棉工序的任务 64
- ]% s* B* I9 [, ~7 b. T二、梳棉机的工艺过程 653 }6 k3 }! x3 e5 h1 \5 n# ?$ E
第二节 给棉与刺辊部分 665 P/ ~ E! |8 x4 }
一、给棉和刺辊部分的机构 66目
: W: A3 y$ h9 c e8 T( K N二、给棉部分的握持作用 72录, ^' ]8 G; |1 k9 ]+ m2 x
三、给棉与刺辊部分的分梳作用 72! y( O: L. q: M; ?, b
四、刺辊部分的气流和除杂作用 74, N6 _% C( e+ \: v
第三节 锡林、盖板和道夫部分 77
% \4 Z" a0 v0 P% d; ]一、锡林、盖板和道夫部分的机构 77
`$ X) x. Z, l二、锡林与刺辊间转移作用 81
0 Y) c, l3 i) D$ v: W% S3 P三、锡林与盖板间的分梳作用 82
4 O" g, n" ~) l6 ?2 f四、锡林与道夫间的凝聚作用 849 e+ Y; i2 q0 S7 d* y. @! V
五、锡林、盖板和道夫部分的混合与均匀作用 85
7 |$ V, u4 T; c- {六、锡林、盖板部分的除杂作用 86
" ~. U1 C- j W8 b8 y- u3 X七、新技术 89" _7 r1 ?% @. A* h: h) f" [
第四节 梳棉分梳元件 90. M$ e1 E8 J8 t2 i( v+ ]) R! {
一、针布的纺纱工艺性能要求 90
; r: w; x! N0 E+ \$ y9 g! K; K8 U1 s' F二、金属针布 91# P. [2 m6 l6 G0 d$ M4 r/ |
三、弹性针布 95
5 D& M- z" f' [$ g/ S% j四、针布选配 97
3 T8 M N# O8 b% j$ y: }) v五、针齿的养护 983 y6 x. W+ ?3 J; b" ^; m; ]
第五节 剥棉、成条和圈条部分的作用原理 101% ^$ T% a. a6 n6 `1 a$ O2 l, z- }
一、剥棉部分 1015 ~- p% [* }% x1 o2 ?7 C* j8 E
二、成条部分 1034 _9 ?1 {* g2 g0 Y r
三、圈条器 103
$ w7 ^% {1 j& g3 _8 s7 j* q四、其他机构 104- [! \0 G/ D0 V$ K# C
第六节 传动和工艺计算 1057 V# X( t7 s, o; W+ B7 J7 y
一、传动系统 105
/ u5 w9 W N9 W( D" l8 R二、传动机构 107$ b6 w5 x$ t, l i. v
三、梳棉机常见机械故障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 108
% g7 y/ M, |3 g/ ?! g四、A186D型梳棉机的工艺计算 109+ A: D1 v4 {5 x- b' I# |
第七节 提高质量、节约用棉和工艺配置 111
1 G4 C7 ^( H* t i* b一、改善生条质量 111
$ v9 r8 H _1 N6 J6 d$ d二、合理控制落棉率 113
" c/ n2 }. ~) N第八节 梳棉工序加工化学纤维的特点 114
* o; g: ~6 t4 e$ `1 ~一、化学纤维特性对梳棉工艺的要求 114% ] C$ {3 N& C" ^! S! V* x) r
二、合理调整梳棉工艺 115
0 @+ Q U$ E" a$ G% p& C, b思考题 116
) c8 N5 S! C- ]. i2 }5 o# I7 _3 W第四章 清梳联技术 117
. s1 o4 E5 _0 t4 v第一节 概述 117$ ~, g2 m: ~, _) Q' b* S1 D
第二节 清梳联工艺过程 118
- S" j* D7 S# L" U6 f, p一、清梳联工艺流程 118
* H, F& w0 V }" E二、清梳联工艺过程 120* m2 {& `% X; z' @ U
第三节 清梳联特有单机的结构与工艺原理121
" z1 n9 D, V, q一、FA006型往复式抓棉机 121# z' u2 W- `# I
二、JWF1124型单梳针辊筒开棉机 124- g) _. R, @# P! _+ U
三、FA109系列、FA112系列清棉机 125! J8 i4 T! S/ G
四、FA116型主除杂机 127& {! s; q0 g9 z) y3 O
五、JWF1051型除微尘机 128
. u- a2 C) d- p1 `% H六、FA177A型清梳联喂棉箱 129) t$ H/ N; n: q" l$ n5 O3 Z+ i" K
七、异性纤维检测清除装置 129
! A% x; v. S7 r2 S& }/ I八、FA225型梳棉机 1302 m& a& Q3 N3 _6 s( ~6 D
第四节 清梳联工艺及其调整 135
6 L, f* D+ u8 G3 G一、清梳联质量指标 135& r% W. @2 l; L& r4 e, V# v9 o
二、流程选用 135 {" O" \/ k7 d A: e5 I" e
三、工艺调试 135- q3 K! e3 e. U. _9 ` y; z5 g
四、自调匀整 136
' X$ d; f; W- s0 ?- O* U五、故障率与断头率 1362 F! [$ o8 s5 K7 P3 g* g, M+ w
六、清梳联质量控制 136' K( x4 k. ^* d' B6 Z5 {& h2 ]
第五节 清梳除尘 1387 S1 t" }4 m7 J# K: ?
一、开清棉梳棉除尘的目的与要求1389 l" z. }! V8 T j5 b( H9 k; N2 v
二、开清棉的除尘方法 138
/ n3 x- B: L# t O9 \5 i三、几种常用的滤尘设备 139
# r( t( H; @% ]( W1 S& N四、清梳联除尘 141
9 z6 b9 u0 L: R, Z( w# x% v思考题 141
: ~ p k" V0 K% C, D$ d第五章 精梳 1434 n' k& ?+ E7 ~; r
第一节 概述 1434 Q) p$ P1 i+ [1 G8 c
一、精梳工序的任务 1432 ^9 @3 E" _+ j$ _4 p$ q* s& W
二、国内外精梳机主要技术特征 144: n" o) D$ Y+ u* ~ A( c
三、F1268A型精梳机的特点 144( s7 _+ L: G# K9 v5 P7 C0 k, e+ @
第二节 精梳准备 145
% b6 m7 E4 N; G# w6 t) Z3 r& o一、精梳准备的任务 1459 X" |+ w3 x2 y) k
二、几种精梳准备工艺 145目8 J/ x$ @( E' Y( l2 v
第三节 精梳机的工艺过程和主要机件的运动配合 149录 h, m5 ]) X( A2 s, |
一、精梳机工艺过程 149
# g, a6 k6 T, ^5 ~; I) l二、精梳机主要机件运动配合 150; G, d! M; _7 }; u. I
三、精梳机工艺特点 152
. { `/ I; ^! C, M' Q, f3 n, E第四节 精梳机机构及作用 1528 c. e1 k; z! `4 R4 W$ K
一、给棉与钳板机构及作用 152
) ~- V- m6 t% J- J8 ]3 O# F二、锡林与顶梳结构及作用 159" ]. @$ `* |7 t& W( q/ X0 m
三、分离接合机构及作用 162
: ]4 y+ R# V- r( S2 N& R; h0 C四、输出与落棉机构 170) a$ o0 N9 [, W+ D5 ?9 y
第五节 精梳机传动及工艺调整 170
9 I' p- M1 w5 U& ~# O! X$ L一、传动与工艺计算 170
; Q9 `9 E; S$ {5 e% F二、主要工艺及调整 174
Y. Z2 `4 f: p) w三、精梳条质量控制 177
( a0 z2 Z+ k, s; R" h l思考题 180
# k2 i3 @: W" ~! V& T- X第六章 并条 1828 h* }$ ?, a! U6 @4 \, h B9 V
第一节 概述 182
( i, O1 a5 ~" |) _$ u! B一、并条工序的任务 182
" D; r0 r( V6 {4 g; r; ~; ?二、并条机的工艺过程 183
6 e+ W- h6 e, {! y9 }& h* u第二节 条子的并合作用 183) c# W9 F' ^1 m, y/ D
一、并合的均匀效应 183
* P4 J) z) B7 u" P( B二、提高并合效应、降低重量不匀率的途径 185 `0 R1 a( q* J5 o8 s0 G. H
第三节 牵伸的基本原理 185
- M Z, b' E- r一、牵伸的基本概念 185
( B4 {4 D0 o- k: P5 |8 G二、牵伸区内须条摩擦力界及其布置 1889 S# o; q( l8 @6 u& A& P& K' ~$ P
三、牵伸区内浮游纤维的运动控制 189/ R* h; [7 V, i$ t. O
四、牵伸区中须条的宏观力学分析 191
7 B0 N' i, F0 f5 w. x8 {0 ^1 d五、牵伸过程对纤维的平行伸直作用 192% S3 N% \% K2 B: O
第四节 并条机的牵伸装置及工艺配置 196
5 J' i; _* V7 P+ D4 t一、牵伸机构 196
; m6 L! B; I: N; V+ `二、牵伸形式及特点 198
8 S Y' p9 D8 Y: j三、并条机牵伸工艺配置 200
+ D4 R' C( l, l4 G7 d4 s8 [/ g8 f第五节 并条机的传动和工艺计算 201
$ S& K2 |5 r3 k, X U g' m一、产量计算 202# ?8 @6 \2 C+ |+ y" v" C
二、牵伸倍数计算 2034 E: f8 B2 I4 @+ b7 _: \) G; S
第六节 熟条的质量控制 204( i% m4 ^: J6 \9 j4 c$ l0 E
一、重量不匀率及重量偏差 2044 W5 c2 \; k; M
二、条干不匀率 205
0 F8 d' n3 i. s4 m$ f三、自调匀整装置 209 r- X7 J$ Z5 {+ A
第七节 并条工序加工化学纤维的特点213
9 ?8 I! n- ^+ E$ B( V w1 t一、工艺道数 213
_& s+ J, ]8 A6 o" W0 h# h二、工艺特点 214
% m1 ~0 C( z0 u& z: W4 l思考题 214" X- a s% C( E3 h' ]3 C+ N
第七章 粗纱 2162 ?! e& O! Z8 {2 f- g& J6 h3 c
第一节 概述 216& ]1 p$ ]) @2 Q7 s
一、粗纱工序的任务 216+ f5 {6 ^' w E
二、粗纱机的工艺过程 216- n e, @4 r& |- P \
第二节 粗纱机的喂入牵伸部分 217$ j+ s! [. P( z) V3 _
一、喂入机构 217: s; u1 p+ N; z+ }9 D
二、牵伸机构 2181 {' _% l+ p' C, i
三、工艺配置 2236 b0 b9 b4 c+ U) P9 B
第三节 粗纱的加捻 224) w) J/ H( G% M5 p" J+ h( e# ^/ A
一、加捻机构 224) A. S' j/ O2 k- E9 d$ \
二、加捻的实质和量度 227
% x6 }3 D; {/ ^三、粗纱机上的假捻及其应用228
( a( h ?8 Y4 Y' m* V. y第四节 粗纱卷绕成形 230
7 a" U( X) \- X一、实现粗纱卷绕的条件 230
9 }8 `- W3 @ A, @5 N二、各种粗纱机传动示意图 231
& v6 b; e/ X3 J& [/ u7 }三、变速装置及其作用 231/ [: M* I. f# f( K" ^7 O
四、差动装置 233+ @2 C# r5 \' d" @$ r; L( B, `; Q" ]. d
五、成形机构 2345 [ Z! Z$ f! U( N7 f) H
第五节 辅助机构 238
5 p4 R/ q0 @# Z2 n: [一、铁炮三自动机构 238
5 _, u6 V) n- w二、防塌肩装置 238
& h. C8 V1 o" ^, H0 u7 N& C三、防细节装置 239
) O& T/ O" D* g* N& ]四、自动落纱 239
( l* |+ Z7 K n, N" ^) L9 s% S# y. x. J第六节 粗纱张力及调整方法 242. y5 ^' N% I: E2 I- P* a! @
一、粗纱张力的形成和分布 2429 ~3 F/ ^. |+ ^2 p' N
二、粗纱张力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42目1 J$ d) @- ~1 {% L& t2 `- G9 F
三、粗纱张力的调整方法 243录7 \4 v5 H1 h; n ^8 y; s+ w; s) y
四、一落纱过程中纺纱张力的控制 246
2 i' X" r2 y" P& Y/ u: L五、粗纱机的传动和变换齿轮的作用 250: k9 Y/ p5 a& k
六、FA458A型粗纱机的工艺计算 252. |/ j, Z' W0 F8 s+ J( z7 a
第七节 粗纱工序化学纤维加工的特点 254
. V5 M0 Q" u) F/ x7 E X. V一、设备选用 254 ~% u3 ]1 r L) J: w6 l( A
二、工艺特点 254
' K) f s$ q0 i4 W8 r; U: d三、纱疵的形成原因和防止方法 255
) b" L) j5 J$ o9 Y2 K5 X$ |思考题 256
# F% [5 L& F" t6 V4 ?/ K第八章 细纱 258' ^- G7 S! t# P
第一节 细纱机的工艺过程 2587 i6 t, c8 i8 `, O% ?: A+ F; u
一、细纱工序的任务 258
* z3 F& S5 `: u二、细纱机的工艺过程 2594 w ^1 B& B0 m; Q9 v
第二节 细纱机的作用原理 260
& w1 |4 N4 J* I3 q一、细纱机喂入部分 260
7 W9 K0 d x3 X- b3 E2 I" {' U- Y& l二、细纱机牵伸部分 2616 y9 {8 t0 B5 |: s0 C2 R7 b
三、细纱的加捻卷绕机构 271
- h9 z2 f) h9 H" m/ b h' o! {第三节 细纱工艺参数及调整 282
( Q. m( K6 u' G/ u5 x3 H$ {9 N一、细纱质量控制 282
* y# ~' M9 J3 O5 ~7 x/ R4 c二、细纱断头分析 284
; X9 P: Z6 `( E三、气圈的形成与张力的产生 285
2 F- j1 q" C6 i7 x( R. p. ? [四、降低细纱断头 287- k( Z' N3 c3 u$ H+ q' t
五、细纱机的传动与工艺计算 289; {# w! W: z/ }" B6 o& f' Z* [
第四节 细纱工序加工化学纤维的特点 292
j1 i$ W6 d' D; b2 V) q一、工艺特点 2921 ~/ Y: V0 h( ~" L; P* g
二、胶辊、胶圈的处理和涂料 2940 u3 V P/ f& ?( e) H
三、温湿度控制 294
: o1 D& l% J0 D9 a2 P( l四、纱疵的形成原因和防止办法 295- S7 W1 ~: S2 }5 ]. F" h
第五节 钢领、钢丝圈的选用与维护 2956 X4 ^; q& V, [* w2 y& g
一、钢丝圈重量(号数)的选用 295
3 _% Z w0 B1 {/ ?: c二、选用钢丝圈型号 296
4 Q4 ?9 `, |# a' e1 r9 M三、合理掌握钢丝圈使用寿命 296
3 U2 @) s1 t- c4 P$ [, f四、钢领的衰退与修复 2966 u4 ~ u0 H' I1 S7 H
第六节 胶辊、胶圈的使用与保养 297/ _6 Y: q# _- Z! e
一、胶辊 297
; O! \) ~% T) w! F二、胶圈 3008 e% C. |1 X5 K$ g! x- Z
第七节 紧密纺纱技术 302
" Y8 K& Z( ^0 y; `一、紧密纺技术的特点及分类3025 z% d( g" P, s
二、瑞士立达公司的Com4纺纱技术 302
+ c- a% J/ r* H三、德国绪森公司EliTe紧密纺技术 303% T ]: `9 N3 M9 r; n j5 g% ~
四、瑞士罗托卡夫特公司的RoCoS型紧密纺技术 304
9 n! v( @$ N* |2 U3 F# J1 _第八节 环锭纺特种纱的纺制 3044 h9 H6 p3 z8 }# {5 v2 H$ @
一、包芯纱的生产方法 3044 g- T1 s( g0 A* j& W7 |% f6 z
二、竹节纱的生产方法 308
. H% l% ^5 C/ N. \( v% R思考题 310+ h/ g1 t" s, S( e
第九章 后加工 312
) |3 t, l4 a/ ~- Z& O$ w3 s第一节 概述 312
2 g8 I/ o6 B. V" A" Y一、后加工的任务 312
/ v0 Y9 s1 g" b二、后加工的工艺流程 313
" F8 _8 A+ E3 @$ R+ p* @$ [% g- s2 o! H第二节 络纱 314
1 Z3 g0 z* Z7 S" q! b一、络纱的任务 314
' }' H+ E3 x8 T( b8 d二、自动络纱机的工艺过程 314/ B: y0 \, \: f- J z6 C' }7 E+ f
三、新型自动络纱机的主要特征 316
# i9 l: F* d/ f ?" S2 X5 D0 z t四、筒子的卷绕与防叠 317
h8 A9 j8 ]0 o" C1 I五 、络纱张力及张力装置 324) [' j, D6 x' s
六、清纱装置 326
) a1 Q8 G. B1 @! _七、纱线的接头 329& _: m/ j6 Z/ X
八、络纱工艺与质量控制 331
7 X! g; H/ ~2 _. M# G0 b第三节 并纱 334- B) N3 e$ O$ e& H4 k' G0 E }) P
一、并纱的任务 3347 c! B: G9 K4 ]1 B/ o
二、并纱 3347 Y3 R4 f+ l5 P% _! s, i
第四节 捻线技术 335
7 H8 C$ n/ F3 g7 u' Y一、捻线的任务 335 @3 I* r8 ^' F: M- E4 n
二、倍捻技术 335* f2 s8 h+ O% b7 C7 W
三、并捻联合技术 340
p3 ~1 D. E( C9 K四、花式线及其加工方法 342
* j0 g, R+ z2 d6 Q. X+ a第五节 摇纱与成包 3469 _6 I \4 L7 \/ f/ E
一、摇纱与成包的任务 346
5 Z4 ?! Z* I& G) u5 ?: g2 r5 M二、绞纱与成包规格 346
, j- C& y0 W& d. m三、筒子成包 347
3 ]3 [6 v7 h: c Y5 [思考题 347
7 w/ `- p8 _& n; l7 g第十章 其他纺纱技术 349( p) E* c/ [& V8 A0 |
第一节 转杯纺纱 349
% }6 B% C( T* b K) M一、转杯纺纱概述 349
. Z, @& `7 d, B3 L% F- s二、转杯纺纱的前纺工艺与设备 351
+ T$ E# l$ m2 g b! @! I1 H9 ]6 N三、转杯纺纱机的喂给分梳与输送部分 352, e, o& W! n* J. V/ a
四、纱条形成与加捻 358
4 y/ c* y1 J+ K% B( m \五、自动化装置 365
/ d* s- Y# J$ E- O' y' q六、转杯纺成纱结构与性能 367
; M" e( z3 O3 Y9 A4 ~七、转杯纺纱工艺计算 368. L4 T; l. k! @% k( l+ ]* A! H
八、转杯纱质量控制 374
y6 T7 F4 K6 e( R3 g+ W3 @第二节 喷气纺纱 375
5 u+ D7 B0 [; @- f9 \4 }一、喷气纺纱的主要特点 375
% Q* V% ~, T/ n+ e5 a2 P( O二、喷气纺纱的前纺工艺特点 376+ m1 b8 ~) X9 ^) b W n
三、喷气纺纱机的主要技术特征 376
2 s, \# ]4 {3 n0 P3 w6 g$ R四、村田 MJS型喷气纺纱机 377
- p3 v% f% ^; [/ r0 l. R y五、MVS型喷气涡流纺纱机简介 3843 P- g+ Q, v3 ^- m3 U
第三节 摩擦纺纱 386' u9 D7 v Z8 D# A
一、摩擦纺纱的主要特点 386
5 u9 A2 h7 M' F( y" H4 D1 w* i二、DREF2型摩擦纺纱机 387
Z, l4 T8 W) {! k) _三、DREF3型摩擦纺纱机 390
( H" L& e' z0 f2 o思考题 391
6 s3 H& F8 x7 k0 x0 {8 W/ E) E3 @参考文献 393
8 f$ g0 |6 Z+ g o& {3 Y / c+ _7 g/ G( N6 \4 R7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