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大圆机技术] 毛圈组织的形成原理和编织工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9 20: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毛圈的形成原理0 M  X8 Q' Z8 v4 r7 ]. o8 J% O
图1毛圈的形成毛圈组织的线圈由地纱和毛圈纱构成。与添纱组织相似,它需要两个导纱孔的导纱器喂入纱线。如图1(1)所示,其中地纱1的垫入位置较低,毛圈纱2的垫入位置较高。这样,在沉降片片颚上弯纱的地纱1形成平针线圈,在沉降片片鼻上弯纱的毛圈纱2的沉降弧被拉长形成毛圈,如图1(2)所示。片鼻上沿至片颚上沿的垂直距离h称为沉降片片鼻的高度。若要改变毛圈的高度,则需要更换不同片鼻高度的沉降片。毛圈针织机一般都配备了一系列片鼻高度不同的沉降片,供生产时选用。5 K9 K7 t' @' j5 @$ u) w
7 v7 ?1 \; X+ k5 K' q; t
毛圈的形成原理.png
毛圈的形成原理
3 l: k2 m; @* s! G9 ?1 l( s
毛圈织物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毛圈能否紧固在地组织中,以及毛圈高度是否均匀一致。因此,沉降片的设计对毛圈织物的编织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型号的毛圈针织机所用的沉降片结构不一定相同。图2所示为一种构型的沉降片,它的片鼻较长和较宽。当沉降片向针筒中心挺进时,片鼻能伸进前几个横列形成的毛圈中去,将它们抽紧,使毛圈更好地紧固在地组织中,毛圈的高度更加均匀一致。在某些毛圈机上,则采用了双沉降片技术,以便更好地控制毛圈的编织。
# z( ^  w3 ^: f: q6 O* l( _6 @0 I
一种构型的毛圈沉降片.png
一种构型的毛圈沉降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9 21: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普通毛圈的编织
' A8 T) A. r8 s3 l# s) V' a$ h编织普通毛圈组织时,所垫入的毛圈纱在每一线圈上都形成毛圈。因此,织针或沉降片都不需要经过选择。7 e, V! g( k3 k3 a2 i6 N6 X7 N

- [# o6 M( u* u# H1.正包毛圈的编织 
+ F" N, q: r, |! O5 K+ j% Q7 a$ H图3所示为一多针道毛圈机上采用的沉降片结构,它由双沉降片组成。其中1为脱圈沉降片,2为握持毛圈沉降片,它们相邻排列在同一槽中。由于两种沉降片的片踵高度不一样,因此在沉降片三角的作用下,它们的运动有所不同。
4 n& z( v, J- p+ l% ]1 P, E/ Q% M
毛圈机上的双沉降片结构.png
图3  毛圈机上的双沉降片结构
4 ~. k# P" a  Y- y. ?) p0 g! r
图4所示为采用这种双沉降片编织正包毛圈组织的成圈过程。* {3 U' L3 D: |6 g3 E3 Q9 }+ G; [
9 D% i( B- n: f& C3 h. A* W/ K
(1)织针上升退圈。如图4(1)所示,针1上升退圈;在垫纱前,两片沉降片相对运动,握持毛圈沉降片4向针筒中心挺进,其片鼻伸入前几个毛圈2中去,将它们抽紧,使毛圈高度更加均匀。而脱圈沉降片3略向外退,放松地纱线圈。2 Z) t* N! d. g& b6 R( \& ^8 J$ L1 I
  q3 s3 z! U4 H* S; W- i% T: ~& h
(2)垫入地纱和毛圈纱。如图4(2)所示,地纱5通过导纱孔6垫入,垫入位置较低,而毛圈纱7通过导纱孔8垫入,垫入位置较高。垫纱时,地纱较毛圈纱稍前一些垫入。为了不影响垫纱,握持毛圈沉降片4和脱圈沉降片3都向外退出。  z& E0 h5 E  ~3 Q: {8 n
0 r( f1 g0 o0 w# L- T8 q7 x" f% w; m
(3)弯纱成圈。如图4(3)所示,两片沉降片都朝针筒中心运动直到弯纱结束,此时毛圈纱7在握持毛圈沉降片4的点9上弯纱,地纱5在握持毛圈沉降片4的搁持边沿10与脱圈沉降片3的斜边沿11[图4(4)]的相交点12处[图4(2)]弯纱。$ t9 H' i4 G6 Z) a' M

6 c0 w; Y% c- y; s7 ]1 s  Q) X" S9 A9 ]图4(4)、(5)是两个弯纱位置B1和B2的放大圈。从这些图中可以看出,通过调节脱圈沉降片3向中心的位置,可实现对地纱线圈5的控制。脱圈沉降片3的斜边沿11推动被织针钩住的地纱线圈5,使它倾斜偏向针后。由于毛圈被毛圈沉降片4握持住,添纱效应得到优化。调节脱圈沉降片3向针筒中心的动程,可使地纱与毛圈纱之间的距离变大,如图4(4)中的HL;或使两根纱线间距变小,如图4(5)中的HK,利用这种方法可改变毛圈的高度。8 r8 Q# B6 ?: Z+ j  }  r

2 I, _) j7 i2 P7 p5 w
正包毛圈的成圈过程.png
正包毛圈的成圈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9 21: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2.反包毛圈的编织 
5 z" j' i) c: N8 p编织反包毛圈,通常采用特殊设计的沉降片和织针来实现,不同的机型其沉降片和织针的构型也有差异。图5所示的是一种特殊沉降片形成反包毛圈的原理。毛圈纱1和地纱2垫入针钩后,沉降片向针筒中心挺进,利用片鼻上的一个台阶3将毛圈纱推向针背,随着织针的下降,毛圈纱在针钩中占据比地纱更靠近针背的位置。这样在脱圈后,毛圈纱线圈显露在织物正面,将地纱线圈覆盖住,而织物反面仍是拉长沉降弧的毛圈。
$ @8 g- N' f/ E2 T6 L6 F
9 Q& K  N( [/ J0 N) N2 n4 s3 p
反包毛圈的形成.png
图5  反包毛圈的形成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9 21: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3.双面毛圈的编织 
! W1 U$ l8 C- j1 c% W编织这类毛圈,需要用到两片沉降片。如图6所示,其中1是正面毛圈沉降片,2是反面毛圈沉降片,两片沉降片相邻插在同一片槽中,受各自沉降片三角的控制。
0 \3 Z4 n  w5 z8 w  C. U
2 H7 y  b, ^  b8 H" G$ x
双面毛圈沉降片.png
图6   双面毛圈沉降片
, @9 u. _9 B# o1 X
以平针为地组织的双面毛圈的编织过程如图7所示。7 S2 r8 R# V! B- @6 \# K
(1)垫入地纱。如图7(1)所示,织针上升完成退圈后,从导纱器2引入的地纱1垫在开启的针舌外。) X/ [7 n2 V6 R6 |  v+ O$ w
9 `. r% \! |- j5 `! [; O, T
(2)垫入正反面毛圈纱及正面纱弯纱。如图7(2)所示,正面毛圈纱3垫放在比地纱1位置低的针舌外,之后正面毛圈沉降片4向针筒中心挺进,利用片喉将毛圈纱3弯纱。同时,反面毛圈纱5垫放在比地纱1位置高的针钩下方。
; U& u2 x" S; }& f
; K; h! v  `9 p% ]  [/ X1 U(3)反面毛圈纱弯纱。如图7(3)所示,随着织针的下降,针钩勾住反面毛圈纱5进行弯纱,旧线圈6将针舌关闭套圈。反面毛圈沉降片7向针筒中心挺进,利用片喉整理上一横列形成的反面毛圈8。
, O4 n6 C5 y0 a. r& c0 y0 F  H& n
! m* f: ]8 I9 \(4)形成新线圈。如图7(4)所示,织针进一步下降至最低位置,勾住地纱和正反面毛圈纱穿过旧线圈,从而形成了新线圈9、正面毛圈10和反面毛圈11。( U6 X8 u' n7 j6 E; O0 ~

8 O3 w3 v! c' h- C(5)抽紧正面毛圈。如图7(5)所示,织针从最低位置上升开始退圈,为了防止正面毛圈10重新套入针钩,正面毛圈沉降片4应处于向针筒中心挺进位置,利用其片喉将正面毛圈10推向针后并抽紧它。3 G3 I4 k5 M$ T2 d. M0 B; l4 N
! B/ O. [& ^" K. \
(6)抽紧反面毛圈。如图7(6)所示,随着织针的进一步上升放松线圈,反面毛圈沉降片7先是向针筒外侧退,使反面毛圈11从沉降片7的上方移动至片鼻台阶处,接着沉降片7向针筒中心挺进,利用片鼻台阶抽紧反面毛11。
, y5 T5 U4 A) Z& r8 L2 A/ V% V/ {) O/ g* B+ b, n! g
双面毛圈的编织过程.png
双面毛圈的编织过程

3 F& l  a; J+ r" P! E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9 21: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提花毛圈的编织
. ^" n8 c+ k0 k( n$ c% N- w/ L1.满地提花毛圈的编织 
- I' k7 V: Q* C- Q8 Z5 F这里介绍的是两色满地提花毛圈的编织方法,它采用了选针、双沉降片和预弯纱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地纱和各色毛圈纱先分别单独预弯纱,最后一起穿过旧线圈,形成新线圈。5 @, I) F5 e% I9 G. f9 R, @
4 x, f; H3 Q: h( F2 E  T
图8所示为双沉降片的结构,其中1为毛圈沉降片,2为握持沉降片,它们相邻插在同一片槽中,并受两个不同的沉降片三角控制其运动轨迹。织针受专门的选针机构控制。
. ^1 f/ `2 O6 x2 _& J* }
" g. c% N6 j; T
提花毛圈的双沉降片结构.png
图8   提花毛圈的双沉降片结构
5 r; c8 G7 J7 a" n6 D0 V
图9为编织两色提花毛圈组织时织针与双沉降片的运动轨迹及其配合。X表示一个完整的编织区域,区段G1、H1和H2分别为地纱和两根毛圈纱的喂入与编织系统,其中G1.1和G1.2分别是织针的退圈和脱圈区域。织针1作上下和水平(圆周)运动,箭头16表示向上的方向,箭头15为水平运动的方向,2则是织针的运动轨迹。握持沉降片4和毛圈沉降片9除了作径向运动外,还与织针同步水平(圆周)运动,箭头17、18为半径方向并指向针筒外侧,5、10分别表示握持沉降片4和毛圈沉降片9的运动轨迹,6、7、8分别为握持沉降片4的片颚、片鼻边沿和片喉,11、12分别为毛圈沉降片9的上边沿和片鼻,3为针筒筒口展开线。
6 |4 ]6 V) R+ ?' T! g  U  Q+ @! m. e+ ^
图9   提花毛圈机织针与双沉降片的运动轨迹.png
图9   提花毛圈机织针与双沉降片的运动轨迹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9 21: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提花毛圈的编织过程如图10所示。
7 A0 G* O3 R% k' }" Y( G" t' G2 R3 F/ l& Q" P3 Q, `1 e2 D( s2 b& c4 ?: ^
提花毛圈的编织过程.png
图10    提花毛圈的编织过程

+ a3 t" R% X- f) H: @* Q(1)起始位置。如图10(1)所示(对应于图9中的位置A),此时织针1的针头大约与握持沉降片4的片颚6相平齐。& K6 d; I5 K0 ]6 `

/ \+ |% Z0 D% D9 E(2)垫入地纱。如图10(2)所示(对应于图9中的位置B),所有织针上升到退圈最高点,地纱2通过导纱器3垫入针钩,握持沉降片4略向针筒中心移动以握持住旧线圈。而毛圈沉降片9向外退出为导纱器让出空间。4 O/ j& F% _1 K

. E% X3 g0 t# L( H( D9 H  M7 ^* F(3)地纱预弯纱。如图10(3)所示(对应于图9中的位置C),织针结束下降,旧线圈5将针舌关闭,但不脱圈,这相当于集圈位置。在织针下降过程中,地纱2搁在握持沉降片4的片鼻边沿7上预弯纱,使线圈达到后来地组织中所需长度。与此同时,毛圈沉降片9向中心运动,用片鼻12握持住预弯纱的地纱2。/ G) c! b; i4 T; A

7 D( A- \' P6 N(4)被选中的针垫入第一色毛圈纱。如图10(4)所示(对应于图9中的位置D),在随后的毛圈纱编织系统H1中,选针器根据花纹选针,被选中的织针上升被垫入第一色毛圈纱10,此时地纱2夹在握持沉降片边沿7与毛圈沉降片片鼻12之间,而旧线圈被片喉8握持。此系统未被选中的织针不上升,不垫入毛圈纱,如图10(5)所示(对应于图9中的位置D′)。
! E! t* R& Y/ f9 Z$ P' W8 `- T* T8 F+ |9 \* d5 N  q' y! `
(5)第一色毛圈纱预弯纱。如图10(6)所示(对应于图9中的位置E),织针下降勾住毛圈纱10,使其搁在毛圈沉降片9的边沿11上预弯纱,形成毛圈;此时,预弯纱的地纱2在张力作用下被握持在毛圈沉降片片鼻12之下。弯纱结束时,毛圈沉降片9略向外退,使毛圈纱搁在片鼻12的边沿13上,如图10(7)所示(对应于图9中的位置F),织针再次处于“集圈”位置。( m! T! V6 g# \$ ~4 B* |% I

. ]2 O) ^1 A$ G+ i% ^9 I- O+ B(6)第一次未被选中的织针垫入第二色毛圈纱。如图10(8)所示(对应于图9中的位置G),在毛圈纱编织系统H2中,再次进行选针,将在系统H1中未被选中的织针选中使其上升退圈,并被垫入第二色毛圈纱14,毛圈沉降片9略向针筒中心移动,将第一色毛圈纱10推向针背。此系统未选中的织针不上升,预弯纱的地纱2搁持在握持沉降片边沿7上,第一色毛圈纱10搁持在片鼻12的边沿13上,如图10(9)所示(对应于图3-57中的位置G′)。, A& L1 _; l2 [, ?. V+ Q# ^  J
" `6 ^  \/ H! \) Q
(7)第二色毛圈纱预弯纱。如图10(10)所示(对应于图9中的位置H),织针下降,第二色毛圈14纱搁持在毛圈沉降片的上边沿11上预弯纱形成毛圈。随着针的下降,毛圈沉降片9略向外退,使毛圈纱从上边沿11移到片鼻12的边沿13,如图10(11)所示(对应于图9中的位置J)。
8 q% {$ m0 l" P- ~( a4 h
: q7 n. `$ Q5 I3 s: h4 m: C7 b# E(8)旧线圈脱在预弯纱的地纱和毛圈上形成新线圈。如图10(12)所示(对应于图9中的位置K),在下一编织系统的G1.2区域,两片沉降片向外运动,放松预弯纱的地纱2和毛圈纱10及14;织针下降,勾住这些纱线穿过位于握持沉降片片颚6上的旧线圈5,形成封闭的新线圈。
5 t& r  W( X0 M& _! |4 ^
) {/ \3 u2 g1 R) S上述方法编织的提花毛圈织物,每一横列的毛圈由两种颜色的毛圈互补形成。采用这种技术最多可以编织12色的满地提花毛圈。( |3 k6 g" I# @. x) Y: S/ D6 D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9 21: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2.凹凸提花毛圈的编织 % @5 s. G. q, d4 Q. Y. V# ^
这可以通过沉降片选择装置来实现,它能对每一片沉降片进行选择。图11显示了凹凸提花毛圈的编织原理。根据花纹要求被选中的沉降片沿径向朝针筒中心(箭头方向)推进,使地纱1和毛圈纱2分别搁在沉降片的片颚和片鼻上弯纱,毛圈纱2形成了拉长的沉降弧即毛圈,如图11(1)所示。而没被选中的沉降片不被推进,毛圈纱2与地纱1一样搁在沉降片片颚上弯纱,不形成毛圈,如图11(2)所示。6 G/ E3 ^" y' W2 n; a- C
) S. q- w3 Y$ F% g  E+ Z
图11   凹凸提花毛圈的编织原理.png
图11   凹凸提花毛圈的编织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下载说明|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54号 )

GMT+8, 2025-8-2 22:4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