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所示为经编钩针成圈过程中经纱行进路线(简称纱路)。图中经纱自经轴退绕点K引出,经弹性后梁C、导纱针孔眼中心A而垫到织针,最后织入织物。经纱在针钩上的垫纱点(即经纱与织针的折弯点)为B,O点为经纱织入点。由成圈过程可知,在一个成圈周期中各成圈机件相对位置瞬时变化,尤其是导纱针相对于织针位置的变化,使经纱自退绕点K至织入点O之间的纱路不断变化,造成K与O点之间纱段的总长度瞬息变化,这是引起经编机上经纱张力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1 B4 b) h0 v9 C' E, G* ]: a
$ J$ B+ x# a; Y2 S* M6 J* U$ K
0 k. X# N% f( s& U由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当主轴转角为0°时,经纱张力明显上升,这是由于成圈阶段织针处于最低位置使经纱延伸量急剧增加的缘故。随后织针上升进行退圈,导纱针由针背极限位置向针前方向摆动,经纱延伸量逐渐减少,张力随之下降,当导纱针孔眼中心A摆到后梁接触点C与经纱织入点O之间连线上时(在成圈、退圈阶段,纱线不在织针上折弯),经纱延伸量达到极小值(相应于点2′),因而经纱张力也出现极小值(相应于点2)。3 G! m) r. s4 X w
! }8 T/ x! s2 j9 t5 d! s0 w
在转角300°前后(即压针阶段),钩针因受压后仰,加上沉降片向针钩方向移动将织物握持平面上抬,缩短了AO之间的距离,致使延伸量及张力有所下降。成圈阶段随着织针下降,经纱延伸量不断增加,在织针到达最低位置时,延伸量及经纱张力再次达到峰值。. t. B' K1 h$ }( h) L
& H3 n* k+ x3 h
可见在每次成圈周期中经纱一般出现两次张力峰值。最大的张力峰值发生在垫纱阶段,这时纱线的延伸量最大。另一峰值产生在成圈阶段。应该指出,成圈过程中经纱延伸量和经纱张力变化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成圈机件相对配置及其运动规律有关。 + n8 R1 i8 b) j. C9 L' P5 q4 ]0 m) R; i/ v
总之,应在保证编织顺利进行的情况下给予经纱最小的张力。 * y* _$ e* Q1 h5 l3 G 7 L7 c4 b& z& v4 ~'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