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杂谈] 古诗里的芒种:相逢问蚕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6 22: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诗里的芒种:相逢问蚕麦
# `- J1 X: B0 E9 L0 f( r0 S
廉萍& \/ Y. v- V7 @/ k3 Y3 M# @' T
  E+ _* D- G3 V4 w! N

7 ]4 Y% V6 M$ x( g3 o$ K# J2 j下敦煌文献中,有组《咏廿四气诗》,题“卢相公”或“元相公”撰,一般认为“元相公”即元稹。诗虽大抵托名,内容却切合中原物候,比如其中“芒种五月节”,就写得面面俱到:“芒种看今日,螗螂应节生。彤云高下影,鶪鸟往来声。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清。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螗螂即螳螂,鶪(jú)鸟即伯劳鸟。莲花渐开,梅雨将至。当然农业社会里最重要的,是万众衣食所系的蚕和麦。0 h2 v1 ]7 V; I9 m% G4 @

4 B3 g1 P& H. u2 m3 D
宋《蚕织图》(局部).jpg
宋《蚕织图》(局部)
4 J) |7 C! ?, l' I9 n4 P
& I  C; B+ W4 m) A) l: v5 F* @
李颀《送陈章甫》“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李白《荆州歌》“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荆州麦熟茧成蛾,缫丝忆君头绪多,拨谷飞鸣奈妾何”,王建《田家行》“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白居易《观刈麦》“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所写都是芒种前后风光。当然作物播种与成熟的先后,劳作的内容,跟南北气候差异有关,白居易在盩厔,属于北方,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范成大在南方,就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作者一说翁卷),刘克庄《金陵作》也说“淮南四月蚕麦熟”。
- B" Z/ R2 D+ \2 `4 g' j; n
; D7 B+ V+ |. |: _8 Q. V+ x- w
清 余省等 百花鸟图·嘉雀.png
清 余省等 百花鸟图·嘉雀
9 ~2 K* k& b3 q) t. b8 U, S
# I/ ]1 ~3 ]9 o% j  U) c5 Y
芒种被称为“五月节”,通常出现在农历四月底五月初(今年闰四月,落在闰月初。此后的节气,看起来也都会早些,这是太阳历和阴历配合的问题)。关于“芒种”含义,宋马永卿《懒真子》载:“仆尝记陕州夏县士人乐举明远尝云:‘二十四气其名皆可解,独小满、芒种说者不一。’仆因问之,明远曰:‘皆谓麦也。小满四月中,谓麦之气至此方小满而未熟也;芒种五月节,种读如种类之种,谓种之有芒者,麦也,至是当熟矣。’……仆近为老农,始知过五月节则稻不可种。所谓芒种五月节者,谓麦至是而始可收,稻过是而不可种矣。古人名节之意,所以告农候之早晚,深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说“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即应该收麦种稻,是农人最忙的时节。
! P8 }' X% P: ~( U/ e4 v  a) b
7 g1 [; r* K- g' I- ]植物考古学家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先民一万年多前就已经开始利用水稻了,这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农作物,小麦则起源于西亚,距今四千年到四千五百年间才传入中国。不过对于诗歌而言,它们却一样古老,先秦时已有“麦秀渐渐兮”“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无食我麦”的歌诗。随着加工方法不断改进,外来的麦子终于和水稻分庭抗礼,一起成为南北人民的主食。诗人们对麦子的关心是一贯的。苏轼写过冬天小麦的发芽:“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曾巩写过开春的返青:“土膏初动麦苗青”,杜甫写过开花:“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韩愈写过抽穗:“麦苗含穟桑生椹”,白居易写过收割:“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还写过拾麦穗充饥的底层妇女:“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南宋诗人戴复古有首《嘉熙己亥大旱荒庚子夏麦熟其六》:“积雨喜新霁,山禽亦好音。白云开旷野,红日照高林。歉岁地惜宝,惠民天用心。君看大麦熟,颗颗是黄金”,素日只道是寻常的麦粒,此时却用“颗颗是黄金”来形容,写尽灾后余生的悲欣。和杜甫“崆峒小麦熟”一样,字字句句,都是民生。% N$ l+ U/ f' x& F: Y7 s7 a5 x
, d3 H; Y2 w" [5 s' u) f
宋 桑果山鸟图.png
宋 桑果山鸟图7 X- m1 g* o- t* Z4 S4 z

2 x0 V4 V2 P0 p6 b( ]/ S1 M芒种之后,梅雨将至。何时入梅,古书中有不同记载,一种是“芒种后逢丙入梅,小暑后逢未出梅”,另一种是“芒种后逢壬入梅,夏至后逢庚出梅”。陆游的《入梅并序》也说:“吴俗以芒种后得壬日为入梅。”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各地入梅出梅时间并不一致。总之雨水开始多了。唐窦常《北固晚眺》“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露蚕开晚簇,江燕绕危樯”,借眼前风景写人事销亡;陆游《时雨》“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写对天下无事的加额庆幸。不管如何拈入诗意,农人劳作的艰辛是无可回避的。范成大《芒种后积雨骤冷三绝其三》:“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纯用白描之笔,“披絮插秧”的画面,让许多“农家乐”题材的作品不敢轻浮。8 \# ?- l* `8 j! M

+ S3 M2 T' `) A" S5 F: p画《耕织图》,是南宋以来风俗,楼璹曾绘呈宋高宗。元明沿袭,清代尤为盛行,康雍乾时期都曾重绘,以示重农务本之意,至今仍有存世。其中“拔秧”图,楼璹题诗“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携。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及时趁芒种,散著畦东西”,康熙题诗“青葱刺水满平川,移植西畴更勃然。节序惊心芒种迫,分秧须及夏初天”。拔秧插秧,收蚕收麦,都赶在一起,还要和雨天争时间,所以芒种前后,田家倍忙。勤劳智慧的人民除了日夜劳作,也想办法提高技术争取时间差,比如宋代王镃《初夏三首其二》说:“人家火养春蚕快,要趁工夫下早田”,就是在养蚕室中用火加温,促进蚕的生长。
( b1 Q0 u- w4 X, c' f% h0 @+ f2 U. |
清 焦秉贞 《耕织图·拔秧》.jpg
清 焦秉贞 《耕织图·拔秧》
. f+ e4 e1 g9 @
8 B: g' C" D) q& ~( d+ f
高产诗人乾隆写过一组《德胜门外》,第二首为“麦临芒种堪收半,黍沃甘膏更长齐。忧慰总缘农务切,吟诗岂为凑新题”,末句虽有些此地无银,至少可以看做一种官方表态。这组诗作于乾隆十三年,其时“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已经开始写作,省亲一回里林妹妹那首被元妃指为第一的颂圣诗《杏帘在望》,也许已经写好,末两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现在看来,真是有点轻飘飘。
$ S1 L9 o  L, N  O. M. P) o0 h+ a, t
$ i3 G' o- t6 @2 L, {# v《红楼梦》里写到的芒种,也是另一种情形:“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什。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这一天,宝钗在扑蝶,林妹妹单找了个地方去念《葬花词》。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上,读过张俞《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无端就对“罗绮者”抱有一种批判和敌意。后来读到《红楼》里的绮罗丛,方知人类的悲欢虽不相通,却每种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个体生命自有其独特性和丰富性,万千世界也不会只有单一面目。
& f; L/ N9 T( u0 X6 p5 C+ 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下载说明|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54号 )

GMT+8, 2025-9-18 04:5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