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速推进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联动纺织非遗项目资源,充分发挥行业平台优势,以文促产、以秀造势、以展促销、跨界融合,以全新视角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模式,12月22日,第七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北京举行。9 i8 O p. q$ v Z$ K7 V4 [
5 P2 }0 f' S. E: G" z本次会议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纺织非遗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及各省市区工信、文旅主管部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及其成员单位、各地方纺织服装协会等行业组织的领导和嘉宾,以及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中国纺织非遗新青年、纺织类非遗项目传承人、知名服装设计师、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优秀纺织企业、知名文创企业、各大电商平台代表等300余人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5 D3 z+ X4 _: V( {3 S1 O3 e
2 A* w) \/ n2 r0 T: m# R$ b
/ m: z! v s& `3 e% `+ [+ h8 X% L9 }5 H& b I/ g
本次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行政公署、北京时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公室、北京时装周有限责任公司承办,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人民政府协办。
; j2 h+ U2 I7 s' o( j B上午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主持,下午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大会总策划人孙淮滨主持。 8 q* G0 n: b% Z; }9 f! {. S
领导致辞 守正创新,加大非遗传承和推广" j. n N* j9 X v0 s
4 `% Z: A3 z8 ]2 x! r+ l7 u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致辞时表示,多年来,中国纺联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非遗保护方面做出了卓越的努力,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中国纺织非遗大会自2017年开始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提出了纺织非遗保护倡议,发布了中国纺织非遗发展报告,有效带动更多力量参与,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要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服务人民群众的当代价值。 ' J1 c4 t N" ?7 z2 V
他强调,只有将非遗的系统性保护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中去考量,才能发现并抓住非遗保护的新契机。推动新时代纺织非遗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关注纺织类非遗领域的弱势群体,缩小门类间、项目间、个体间的差异,增强精神环境和可及性,做到共同发展。推动新时代纺织非遗高质量发展,要按照保护第一、完成优先的理念,坚持守正创新。
! e+ J, ~7 Q) n$ A; D1 @+ g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曹学军致辞时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5 F" `+ ?) t4 g3 \" [1 A
她指出,本届大会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纺织非遗高质量发展”,体现了纺织非遗工作的新要求。当前形势下纺织非遗的高质量发展,一要坚持与时俱进;二要坚持守正创新;三要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传统纺织技艺,传承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国纺织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时代责任。要充分发挥传承人、企业家、非遗大使作为非遗传承创新践行者的推动作用,将纺织非遗融入新市场新生活新时代,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绽放非遗的风采。 + z8 \* T& H3 R4 T9 Y8 {0 ]
主旨报告 建设中华现代文明贡献纺织非遗力量
9 P+ V1 o! c6 c4 N- U
" ]# } Z5 S- `( J
1 _* J# u0 n0 J2 F1 \/ J% M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纺织非遗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纺织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与积淀。现代纺织服装行业的设计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业态创新,均可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支点,使行业整体的转型升级在凝结技术进步和现代时尚元素的同时,促进中国时尚的软实力提升与话语权建设。 & ?; a9 P5 H8 F
他强调,为建设中华现代文明贡献纺织非遗力量,首先要秉承“两个结合”,寻找纺织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其次要着手“追根溯源”,寻找增强行业文化自信的动力和底气;再次要着力“守正创新”,寻找推动纺织非遗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原则与方法;着眼“开放包容”,寻找奠定纺织精神与物质文明的视野与格局。
) D; ^6 t) L$ e7 p3 E未来纺织非遗高质量发展,他提出要以“铸魂、强骨、塑形”为方向,坚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展示行业力量,在传承发展创新中续写基因血脉,着力开展高质量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建立产业链条、引领原创品牌、跨界融合发展、促进国际交流、培养人才队伍、开展行业服务等工作。
: M( M* K$ D9 U. e1 K+ c& v专题演讲 文化赋能 助力非遗高质量发展
2 Q6 @' O& D7 L9 {4 j, ?3 I/ {. u6 j) [4 {, F! a3 k0 |# ?; [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白晶莹以《创新发展传统文化 推动蒙古族刺绣高质量发展》为题,分享了她凭一己之力带动了2万人就业和创业的亲身经历。她介绍,蒙古族刺绣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致富路径。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培养了一批刺绣技艺传承人,切实传承保护了蒙古族刺绣。同时,也让农牧民学员们在家门口就学到技能,实现了就业。未来,要以乡村振兴接续脱贫攻坚为契机,将蒙古族刺绣焕发出更大的价值,带领更多的农牧民“绣”出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她希望蒙古族刺绣能“走出去”打开国内外市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纺织非遗高质量发展。
6 v+ b7 ~* ?8 ~, D$ k5 v资深传媒人士、传媒企业家、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杨澜以《从中国风到新生万物》为题,以媒体人角度,讲述了近年来参与制作包括云南扎染、南京织锦、苏州刺绣等有关中国非遗文化的节目心得,以及分享了在全球范围推广非遗文化的经历。她表示,非遗不仅要活化的传承,也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为推介中国非遗文化,2024年《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将亮相法国装饰艺术博物馆,以天人合一、五行交织等理念来设计空间,用数字化、沉浸式、互动共创等科技展现方式,让中国非遗焕发青春。 0 x! z% o% g* ]5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方晓风以《文化创新需走出符号迷思》为题,结合大量案例进行了分享。他表示,文化无处不在,寄身于不同事物。创新是文化保持生命力的一个基本命题,对此,设计思维要从形式创新走向文化创新。由于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使得产品成为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媒介。他指出,文化创新要摆脱符号,才能走向更为开阔的创新天地,走入新时代的日常生活,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创新。
5 A. R1 p! v% S/ J9 H: T' q青海省刺绣行业协会会长、国家级非遗项目土族盘绣省级传承人苏晓莉以《彩线引小康 巧手绣幸福》为题进行了分享。她表示,青绣是青海各民族妇女世代传承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写照。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通过充分发挥传承及一站式服务人才优势,以及高层次专家助力青绣创意产品开发项目等,青绣与旅游业、文创业、家居业等不断融合,建立起了以海东为枢纽、各市州联动、向全国延伸的青绣产业供销链体系,实现了青绣产业全链条数字化升级,现已成为带动就业和振兴乡村的品牌产业。 & v8 E$ r9 x+ z& a. [
行业发布 《2022/2023 年度中国纺织非遗发展报告》发布
% s3 P: B) H; y, r
$ C& w# k: D! `+ N: Y( i& T; m+ ?# X. l8 h
孙淮滨作《2022/2023年度中国纺织非遗发展报告》发布。他详细阐释了本年度各地区纺织非遗的特色文化活动、相关举措和动态。2023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蓬勃发展,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持续鼓励与支持成为行业强大的支撑力量,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市场空间内容不断丰富,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8 P0 V# z+ ?3 @4 ^/ e
他表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非遗大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职责是创新与发展,保护与传承。本年度,纺织非遗逐步形成了文化驱动的发展模式,通过持续开展展览展示、交流研讨、创新大赛、品牌会议等多类型新颖而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全面呈现行业传承发展水平,彰显了纺织非遗传承活力。
- B" Y- G$ F" k1 F产业推介 兴安岭上兴安盟美在其中
! P% m5 `4 O, e, b: ]3 k& e4 o! f
* |* i* e2 H* p3 x" }7 a+ C/ O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推介官蔡寒以《中国·兴安盟文旅产业推介》为题,从人文地理、风土民情、非遗文化等多个维度,就“兴安岭上兴安盟”美丽的文旅产业进行了推介。他介绍,兴安盟因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而得名,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一个“四季都很美”的地方,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地方。会上,他详细介绍了兴安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绚丽多彩的景色。他指出,兴安沃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织碰撞下,孕育出内蒙古刺绣、乌力格尔等10大类、4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项。与山盟,与水盟,与兴安盟,自然风光与人文风光的完美结合会让游客美在其中。
# m; U2 x" Q+ G% t! C3 y- e' E* W成果丰硕 达成多项合作
7 W) t' w' @; N7 t' Y) I( n
- H8 ^# Z+ d U9 Q O/ u y
V+ {8 s3 u7 Y1 J% A) C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兴安盟科右中旗人民政府副旗长汪洋就双方共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手工刺绣创新基地”进行了揭牌。 ; Z: B+ A9 f+ w. {
兴安盟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协会创始人白晶莹、北京昊爱闫氏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闫海杰、山东太阳鸟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锦、广州市康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于红敏、沈阳诺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佟丽就蒙古族刺绣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签约。 ( o" s. Z. w7 o9 B- d& o* R
中国纺联非遗办副主任陆茵、桐乡市丰同裕蓝印花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承中、常州美胜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聪、兴安盟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协会创始人白晶莹、河北永亮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海涛就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团体标准合作签约。
9 M+ h: a2 a( x1 H% v中国纺联产业部主任华珊、北京时装周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哲、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忠海就京蒙纺织非遗产业战略合作签约。
! @6 X5 D+ {, _中国纺联产业部主任华珊、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邱丽就纺织非遗“走出去”战略合作签约。 ' H4 u0 j4 `, M3 P: W, S, z
经验分享 共建非遗美好未来
( |) w5 S; U3 c0 z1 L' v" Q0 |; e- q" h% m& l
浙江省非遗项目土布纺织技艺省级传承人、小巷三寻创始人、传梭博物馆馆长郑芬兰以《我在乡村的20年》为主题,总结分享了她20年的寻梭之旅。她介绍,20年里,她寻遍国内34个省,收集了22000余把藏梭。因为这把梭,她连接了更多⼤⼭深处的⼿⼯技艺。她表示,乡村需要手工艺的在地活化与产业支撑,乡建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共创与连接。2022年,由她创立的传梭博物馆成为全国唯⼀⼀个以纺梭为主题的乡村博物馆。2023年,传梭博物馆⼊选浙江省第⼀批乡村博物馆。
3 U# S2 P2 A+ e( `9 ]( S$ O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蜡染省级传承人、咪多彩苗艺苑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熊兆美以《我为六盘水蜡染代言》为题,结合自身经验和实践进行了分享。她介绍,马坝苗族蜡染是马坝苗族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美丽的一种特有表达形式,是苗族人民为美好生活所表现的一种生活态度。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和探索,参与非遗展会,加强人才培训和传承等,有力带动了蜡染工艺的发展。目前,已发展带动13个民族手工艺作坊,每年蜡染蜡画订单达3000单。
1 k/ ?0 i* @( `& M/ i; p湖北省级非遗项目红安大布传统棉纺织技艺市级传承人、红安福锦织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陶文成以《经纬交织,织出幸福生活》为题介绍了红安大布历史文化、制作工艺以及发展与乡村振兴。他表示,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依托庞大的非遗传承人群和传承基地化集聚效应,在文旅融合政策引领下,探索实现“民间工艺+红色旅游+文创产品+节庆演艺”模式,将红安大布融入衣、食、住、行、游、购、娱等领域,进一步丰富旅游供给,提升大布产业的创造力。
. O* z: c( L! s0 T国家级非遗项目瑶族服饰广西自治区级传承人、广西过山瑶家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素芳以《瑶乡、瑶绣、瑶家情》为题,就自己曾向往城市生活,后返乡继承祖业传承民族文化的经历做了分享。她通过与政府、学校共同开办传习班的形式对瑶绣技艺进行培训,企业+基地+农户共同合作的产业链方式助推乡村振兴。如今瑶绣服饰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文创产品已打开海外市场,登上了国际舞台。她坚信,文化铸魂、润物无声,有文化自信的民族一定是立得住、站得稳、行更远。
: j/ {( s/ O9 c5 O大使对话 让非遗走进生活. h2 N' A/ v B3 @3 w4 ?
}# L: U* g' a; r% B为了更好地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会上,全国三八红旗手、松雷实业集团董事长、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协会会长曾庆荣;北京时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北京时装周组委会执行主席贠天祥;江苏华艺集团董事长邰卫国;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建华;国家级非遗项目缂丝苏州市级传承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范玉明等五位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分别围绕“如何推进纺织非遗产业化、市场化、生活化”这一话题,结合自身发展和经验,进行了分享。 % B& y- i$ u( }# G
12月21日晚,第七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开幕式暨2023年度北京时装周颁奖盛典上,2023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2023中国纺织非遗新青年揭晓。同期还举办了“兴安岭上兴安盟”非遗服饰大秀以及北京时装周颁奖盛典。
" o9 p) Y# f! [* g此外,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集体参观了中国非遗集市、中国纺织非遗精品展,现场感受纺织非遗产品闪售、植物染手工体验等,身临其境体会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在此期间举办的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工作座谈会上,参会代表就非遗文化创新与推广集思广益,并在会后参观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q, V/ @% {) X) E- j1 _) w4 e: e
一系列丰富而又精彩的活动,不仅全面展示了纺织非遗创新成果,更有力构筑了纺织非遗新气象、激扬新活力,为加快纺织非遗创新实践,高质量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走入千家万户、织就锦绣前程,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