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e. x; S o: D- W) r3 y0 f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5日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0 `( c! p0 R' M/ a. W6 h: U; B
9 `; Z1 h5 u$ k- ^5 l
1 y0 T( e$ v9 a3 L6 ]自2009年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上述3个遗产项目保护成效显著,存续力持续提升。“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通过成立合作社和企业,带动当地黎族群众特别是妇女就业增收;“羌年”在羌族传统文化保护、带动当地文化生态旅游和乡村特色旅游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传承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文化和自然生态协同保护的良好态势。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机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实施转名录程序。上述遗产项目成功转入代表作名录,既体现了中国开展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优秀实践和成果,也为各国开展非遗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7 E0 n7 T5 i3 l2 h B# R
3 v- x2 Z% @; o$ B( q- Q截至目前,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44个项目中,有39个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个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入选优秀保护实践名册。以下是联合国教科文官网对“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介绍:
5 z8 f/ R- w: k, E# {8 Y5 b) V1 ~- o0 A/ c! R! N6 Y
中国: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采用黎族传统纺织技术,将棉和麻等纤维制作纺织品。这些技术包括纺纱、染色、织布、刺绣。织成品上的图案记录了黎族文化中的历史和传说,以及崇拜、禁忌、信仰、传统和民俗等方面的内容。它们是黎族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族群强化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u: H( E! E3 X1 t( U- P
% H0 |) b* G7 s( @4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