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n; C2 f6 D/ h! h) Q
2.产生原理1 V: P* N# y: C% ^# h4 r# }
抗皱性的典型要求是织物折叠加压(图),并在折痕处弯曲时,此处中性面的曲率半径能达到织物厚度的一半以下。织物虽在长度、宽度方向上有良好弹性,但对于一般纺织纤维是无法承受中性面不伸长、不收缩,弯曲外表面伸长100%,内表面压缩100%的变形,所以纱线在折皱中会产生减小内应力的位移和错位。1 G7 A( u. \; z9 b; T2 T
织物折皱测试 以平纹机织物为例,如下图所示,纱线截面按典型简化椭圆,由左右两小半径圆弧[圆心在图(b)的H及其他对称点]和上下两大半径圆弧组成,它们的接点是图(a)小半径圆弧的半角α和大半径圆弧的半角β的分界线。图(a)和图(b)中的δ角是平纹半个完全组织中相邻纱线上下凸点的连线对织物平面的倾角。图(b)中HO3是折皱相邻纱圆弧中心线。
- U; o7 A) H8 w5 H0 f! t, i 椭圆截面紧密织物折压时经纱与纬纱的排布图
5 K" W6 n7 |8 y' V9 W3 F2 l由上面这些参数可以计算出折皱时纱线折曲产生的拉伸变形量。即使在纱线为进一步压缩,并减小原来的厚度,其截面变为椭圆形的情况下,外层纤维的伸长变形四个组织点平均仍将达到22.8%(如果织物经纬向密度很大,且纱线不易压扁变薄,则其表面纤维的拉伸变形将更大)这种因压皱后弯曲,外层纤维的伸长变形已明显超过了其拉伸曲线的屈服点(甚至超过了第二阶屈服点),即使在缓弹性回复完成后也无法完全回复,从而折皱不能完全回复,形成皱痕。同时这也说明了织物的结构越挤紧,其折皱回复性能就越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