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旗袍文化史,刘瑜,PDF。彩色版。; |* K$ J# U2 m4 j( z
' P0 m, w: ]( {2 s& A- U目录
. H% g" g; o: n! m, B概述 14
4 u: q8 H* {2 |! I一、“旗袍”一词的指代问题 143 a( b4 T9 M6 t9 {; C- S% r$ g/ Z
二、中国旗袍的发展与变迁 15
& I$ E3 Y+ Q \8 S. m$ z% F第一阶段:满人袍服(入关前) 15
' i* ?( e; e* W0 k4 N& B( {. ~# ]第二阶段:清代旗装袍 15* T4 O) T2 o8 q5 d
第三阶段:民国旗袍 16: G) c( d5 t" \
第四阶段:港台旗袍 17
( n! \% q# z5 p( O) }, a4 k6 L第五阶段:当代旗袍 18
2 P$ K7 g2 G1 p第一部分 东北篇(1644年以前)源头——山林中的粗犷与实用 23
5 q% Y$ _ J* p H6 ^8 ]% W+ H第一章 袍服与山林中的满人先祖 23, `+ I6 |' \; v4 T2 I$ e, q" v4 a
一、满人及其先袒 23
* A4 J* O5 s3 S+ T% q0 m二、满人袍服的发展变迁 24
7 q& {/ X: J) ^, K$ {+ R1.辽以前的袍服 24
' a9 v V7 R; ?& ?% H2.辽及以后的袍服 24
2 N" Y5 J7 q( i3 F4 b' m第二章 满人袍服的基本形制 26# i( S6 j. ^/ u0 Q' b
一、满人袍服的特点 26! S' R; ?7 x. F3 r D. D
1.满人袍服的左衽 26
# A+ h- h; }$ b- ~3 @# Z6 {2.满人袍服的开衩 26
1 n1 r5 }- C: C8 F3.满人袍服的缺襟 26/ u5 \3 T+ [2 ]
4.满人袍服的马蹄袖 26
4 P. J0 c5 s2 P- k; Y6 }6 d7 q5.满人袍服的收腰束带 27; v- R& }5 _5 r, k6 `8 E
二、满人袍服的整体服饰形象及搭配 27# Z, u# ^) _) K
1.鞋子 27
9 U! J0 O3 g) Q5 c- G2.褂子和坎肩 28
: O% ?' O- h5 }0 ^2 h7 t! H第三章 满人袍服的形成原因 29' X: e0 [9 x# b
一、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 29
3 ~2 h) j6 z$ N5 D: r( f$ U; T二、吸收其他各民族服饰文化 30; Y1 C( j3 P( u
第二部分 北京篇(1644-1919年)入关后——皇城里的精致与奢华 33. Y2 {" @* ]6 L6 b
第四章 繁复精美的宫中袍服(1644-1911年) 33
* }, }1 U0 G- s( {1 W% z1 @1 s' b一、基本形制及类型 34& R5 I H& R* j; k, @* C! C; n
1.基本形制及变迁 34! D, U" f* C% M( y* K
2.基本类型及特点 35
/ k6 A8 B+ ~+ I" _9 m二、典型整体形象及搭配 41% Q7 [+ ~# B, W9 v1 I4 M4 O
1.女子礼服旗装袍服整体形象及搭配 41( R) ]2 [0 _& [
2.女子日常旗装袍服整体形象及搭配 42& c0 s& N# s) O1 ?' Q5 m5 b0 i
三、旗装袍与满人宫廷生活 45
' T7 `6 G& }3 T. a1.等级森严的宫廷生活 46/ O& V, [0 X8 z0 Y
2.奢侈豪华的宫廷生活 47
4 J, E: j* G7 v9 x四、旗装袍与汉族服饰文化 48
. A r: O7 A5 S1.满人龙袍与十二章纹 48
" x$ N" A( A" E2.满汉结合的氅衣 49
4 f0 I- h* Q5 W( ^) `2 a' ]第五章 西化萌芽时的简便袍服(1912-1919年) 51 L3 \$ o$ k4 s! h- ^& X2 u! ^4 ]
一、基本形制及变迁 52& b8 }2 [/ t% e( ^4 d( V; X1 P
二、旗装袍与民主之风 54
# f* ]$ e% T1 x' o6 z4 w" P1.开放的社会新思潮 54* _7 A' i% `% U8 W2 U9 V; e
2.宽松的社会风气 54
9 A! d% r- C. x( ?) u1 z4 n2 Y8 V, U$ N第六章 清代满人袍服的形成与发展 56
( A- L$ h3 q/ w$ b0 R9 V6 _一、清代满人袍服的形成——从东北山林走进京城 56
9 j, w% A' {/ W) w* M8 e) H2 M1.强权政治大力提倡满族服饰文化 56
5 ^3 {* U% |! \) D2.生活方式影响满人的服饰习俗 56
. O8 p% p- c4 F7 P( p1 t" @二、清代满人袍服的特点 57
( W j, x0 W0 n: F1 H' s, T; p1.款式廓形的从众保守 579 E3 T; V* J, @
2.图案装饰的繁缛象征 57
) U" w; [( ^( g& s; u4 f三、清代满人袍服的流行与传播 57* N4 [/ B; _% A, V
1.流行变迁缓慢 58
8 D' T* n& D& F1 i" y/ q2.流行于满人和汉人之中 60( F+ y: ^- k* i9 s5 ~& p( C$ {
四、清代满人袍服与满族女性 60
" c4 g: \' H% @7 {, r) _8 `0 Y1.构筑满人女性的外观形态美感 60
- g$ D! p! Z& K3 g2.彰显满人女性的社会身份 61
* o0 d4 t! x s3 p, K3 w) _2 Z/ A五、清代满人袍服的审美 62) n7 A) @4 ^% h& s% O! r7 g* G
北京篇旗袍图录 65
& w$ ~: t) d4 y/ U第三部分 上海篇(1920-1949年)西化——洋场中的妩媚与时髦 754 @( Y5 S, ~( Y+ @0 |
第七章 反传统的朴素旗袍(1920-1929年) 75" |- [1 t9 V/ R" [9 Y
一、基本形制及变迁 76
) \6 B9 L" `5 Z9 U- F) P1.基本形制 76
8 J5 ]1 K+ h' k8 j2.流行变迁 772 f+ x. w/ q5 k: }
二、典型整体服饰形象及搭配 80# b/ D9 z: L9 E# F$ C9 {
1.倒袖短袄 80
6 V% L. [2 Z) l, n. F2.发型 818 ~1 q2 E" O; F2 Q
3.束胸胸衣 82
5 f0 R$ w; e' e/ a4.皮鞋 824 J6 ^6 w' o! `/ K
5.化妆 83* x1 ^- }1 y1 h2 U, |
三、旗袍与西方时尚 837 y( q' m( R5 N# N6 a* Z
第八章 技术革命下的花样旗袍(1930-1939年) 86 F5 }2 p: u0 G A
一、基本形制及变迁 87
' G4 b4 J& j5 J) e+ L" H. A/ R1.基本形制 87
0 B, o" w+ m/ s6 o C2.流行变迁 88
% }7 S" x2 Y) r二、典型整体服饰形象及搭配 89
5 E; \! {* y/ S# b' |1.西式上装 89. M. {8 U# i; N0 {# D1 |+ J. _
2.高跟皮鞋和丝袜 89
& r/ D( ?) K; X9 ~5 `# M' m b3.饰品 90/ J6 @2 Z: F. [ e1 R6 n- o
4.化妆 90 p) @2 C1 g" Y8 Y1 W& Q
5.发型 907 G C" P6 _/ y
三、旗袍与西方时尚 91
; }7 s) [6 T$ [& l四、旗袍技术与工艺的大革命 93* _1 F9 @0 W. ^, W( d$ R
第九章 简洁与现代化的时尚旗袍(1940-1949年) 96
$ t G u' K' w3 [3 _) {6 K一、基本形制及变迁 97
0 G: T. D9 u0 Y' m1.基本形制 973 K- S) f+ Z( ^* i" ~6 J' H( u
2.流行变迁 97
4 p! p' d' N& q" L" e, [二、典型整体服饰形象及搭配 98
8 g; S( V' F9 [8 J0 y1.毛绒衫 98$ q9 I' F6 P) a. h! k
2.皮鞋 999 l. K0 u. c" H% L6 ~
3.化妆 100
- _( P; E2 p! n" p0 i4.发式 100 ?: h; L2 t: T0 M
三、旗袍与西方时尚 101$ ]" Z* \+ D V d& ]* P6 `
第十章 海派旗袍的形成与发展 103
! r1 b1 j( j+ C/ o9 k6 g7 E一、海派旗袍的形成及特点 103
/ K' e0 m4 ?4 @二、海派旗袍的流行与传播 104
& H" f/ E k" o1.海派旗袍与海派小报 105
1 p2 _" w6 L- Q, B- ^' h2.海派旗袍与海派文人 108
3 a+ I! f! L' z6 J1 a/ k" r3.海派旗袍与海派画家 110
6 F9 h7 H0 j# l4.海派旗袍与海派明星 113) z& ?0 a" P0 U9 [3 A
5.海派旗袍与海派裁缝 1150 t; D; e7 w. H9 [; e1 \* g+ U7 t
三、海派旗袍的流行变迁与社会风尚 117
: ?& D! X8 U1 x% j6 D9 |1.社会审美观念的变迁 1173 ?% T A' o- @8 E6 V5 U
2.女性自我意识的变迁 1176 R6 H6 P# q# [
3.西方社会生活观念的影响 119
' E1 W: i# x0 F/ { N+ Y4.上海市民文化的体现 122
/ }' F! }2 N f8 ?四、海派旗袍与上海女人 1223 W, {1 Y' G6 B+ l2 E
1.突出上海女人娇小玲珑之美 122
) U8 N$ Q+ |8 n' y$ C8 M2.上海女性时尚生活的体现 123( f/ Z- S6 ^+ D }- M! D
五、海派旗袍的审美 125
7 n% ]" L* X# o; y1.海派旗袍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125
x8 K; c$ f6 a, Z e2.海派旗袍与西方传统审美观念 127$ b4 W4 n4 d, @" u% q* E/ F/ q
上海篇旗袍图录 131! h; Q4 Z$ @9 C. I
第四部分 港台篇(1949-1977年)余存——西化的性感与怀旧的优雅 148
0 h9 C. p' F* T' }6 ~# K第十一章 香港篇(1949-1977年) 1488 }: f" ^: M. _: H
一、基本形制及变迁 149- j7 Y6 ~7 |3 _( h8 I1 u# y
1.海派旗袍的延续(1949-1959年) 149
1 G( C! \8 l& p$ T* Q# A- F2.西方人创造的性感(1960-1969年) 154
7 p, l7 O# b) N6 N3.回归传统与逐渐没落(1970-1977年) 156
: ^: _9 ]" y- P6 C4 }二、香港旗袍的传播与流行 159 N2 x* f% z+ e( L$ E
1.香港旗袍流行的原因 159
2 _: H6 v8 s9 c3 _& R7 t2 K7 a J$ @2.香港旗袍的穿着人群 162' ?7 J% d( l6 g: U0 v4 _9 v. s
3.文艺作品中的香港旗袍 167
- Y6 l6 t$ Q9 i6 h7 y+ x三、香港旗袍与香港社会 1691 A7 \+ E: z; C: Z4 {, D$ c
1.香港的多血缘文化结构与香港旗袍文化的混血状态 170. D* F: U( d5 \3 z
2.香港人身份的模糊与香港旗袍形象的模糊 171
7 d" ~1 j4 b. l7 ]3.香港中产阶级的崛起与香港旗袍文化的逐渐消退 173( l0 k7 @7 H" V7 i: T6 b, L. L; a
四、港派旗袍的审美 174& M" |) `- l ?6 s) ^
第十二章 台湾篇(1949-1977年) 1774 O' K( T6 M0 n9 I
一、台湾旗袍的流行原因 177
" f4 r( Y/ V( o& X7 u0 ]: s二、台湾旗袍的穿着人群——外省人 178
: } v: h% Q6 g1.台湾名人的旗袍形象 179
$ Y& z) n0 [, [- J+ A4 t2.台湾“中国小姐”的旗袍 181# K- W9 m% n$ @7 H4 Z2 M9 M
三、台湾文艺作品中的旗袍形象 181
3 q+ T# T! j' j8 _: [1 `9 _港台篇旗袍图录 184
w6 n+ x, d: C. F2 Z) b第五部分 全球篇(1977年以后)变革——多样化与符号化 198
# J- W. L' s& ^+ i1 Z7 V第十三章 重拾后的尴尬与惊喜(1977-1997年) 198
1 W2 @% V8 r h1 z+ [; z% N一、大陆旗袍的历史断层及其原因 198, R, q/ S7 `. b7 M: W; H5 b( P
二、旗袍风潮的新一轮涌起 199
3 |( G* o* m2 a1 Q! |2 C1.中国服装业的重振计划 200
& F8 r0 I2 p$ |; d' R, O2.老百姓的远观与欣赏 2010 Q& R, f( j' Q* g, w
3.商家的制服旗袍 202
+ D2 }) g" A( A第十四章 多姿多彩的新旗袍(1997年至今) 203
2 d: b* h f: S一、设计师手中的旗袍 203; ], x! {% h; A; s0 V$ R" c
1.从始至终的旗袍——伊夫·圣洛朗(YSL) 203 j6 Y' o4 V% ]
2.西方人的东方旗袍——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 205
; E4 |6 |2 _) c4 p% u0 b6 {3.妖艳性感的旗袍再现——刘家强(China Doll) 206, ]' e7 H8 C; B e
4.明媚典雅的旗袍——谭燕玉(Vivienne Tam) 208
8 V6 g( ^- T% x0 [! {4 \' a5.为西方人而制的现代旗袍——上海滩(Shanghai Tang) 208& ]! u0 x: d3 i6 M& V7 e
6.行走于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内地旗袍 209
' v$ u0 c5 m+ C; e, y二、当代电影中的旗袍 211
% h% \+ L9 X2 t( c' t- U9 p0 O3 t! V1.王家卫的旗袍电影——关于香港 211
. A/ E+ u5 `0 M; v2.关锦鹏的旗袍电影——关于上海 214
0 w+ x/ b8 J% e& D f' X0 f* v3.杨凡的旗袍电影——关于情色 2155 n' n% r' B& c, w! _/ o3 g
4.穿旗袍的明星们 217) g+ P9 m! K1 u v* V2 Y. l. ?
三、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旗袍 218 k: K8 i; [! N7 a: Y
1.王安忆的《长恨歌》 218
+ i* Z% x0 @0 A5 c9 m2.程乃珊的《上海街情话》 220
, q+ l' M! e* M" ]第十五章 当代旗袍与当代社会 2214 F; F8 i4 `/ E9 b
一、旗袍东山再起的原因 221
' Z( R0 ^+ ]5 m7 s% v1.中国人的怀旧与想象 221% l' h# `' G$ F9 a7 Y7 d' e4 P: s
2.外国人的新奇与再创 222
, x# m2 S+ e: {! S* I二、消费文化中的中国符号 223' b0 R5 K- B. ]$ X* K. [
1.旗袍作为文化符号的艺术性 224
/ p* [- ?9 U' V2 X2.旗袍作为文化符号的商业性 225
, Z- `1 k- e. f1 n* u三、文化全球化的产物 226
. C; V" Y! s2 o9 Z' z+ v全球篇旗袍图录 2294 a' X6 I8 W1 |2 V2 S/ o
第六部分 旗袍与中国城市文化 236
7 C. k8 I3 S" M第十六章 中国旗袍文化的三要素 236
' H- ?% F9 E3 X+ @! g一、旗袍文化与种族 236. |; _. h6 P" y" H' W
二、旗袍文化与时代 237 e9 J& p9 e: ]. L6 m
1.京派旗袍——封建帝王时期的旗袍 238
) f1 o# O* Q" O1 @: T) m2.海派旗袍——半殖民地时期的旗袍 2393 p( e, f+ d4 e& B& x. M1 A
3.港派旗袍——殖民地时期的旗袍 239) O; Q5 `2 b/ g, n3 }; x- q: }0 i
三、旗袍文化与环境 2402 b; s& C4 U# b
1旗袍与气候 240% M7 g1 L6 ]" Z/ L+ `2 d- |2 R
2.旗袍与居所 242
! t- k8 _. a# r( G2 o( Q% P3.旗袍的官味与商味 243! j m5 w# h+ b
第十七章 旗袍与中国城市性别 245
: H! {7 _% D0 M: j1 @. _一、北京的城市性别与旗袍 245
0 ^2 x* g: z! w! H: N二、上海的城市性别与旗袍 247" O% P7 \, I% `" Z( r& w
三、香港的城市性别与旗袍 2472 o q# W6 {1 Z+ Y2 w" h
后记 2498 E' y% H- P. {0 P' d
参考资料 250! }! C0 P# Q6 ?3 x- D& l, e& _
5 V5 X8 W1 F&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