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卷),《中国近代纺织史》编委会,PDF。50M。1 L: L J! q" P7 W& Z- }) L- ?
内容提要1 E7 H- l6 m, B8 f. @
本书分上、下两卷,是由我国一批纺织史学家和纺织专家协作完成的一部史籍。
$ ] N) a* T' U7 e( I上卷包括总论篇、专论篇、地区篇和人物篇,书末附有部分历史资料照片。, d$ Q P( ]9 d: y: l: Z5 D
本书作者以丰富而翔实的史料,详尽地阐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多年间我国纺织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j$ ~ a. E6 l
本书供纺织行 业 各 级 领导、干部,企业管理人员,科研及技术人员,纺织大中专院校师生和各界史学工作者阅读、参考。
% t* r6 Q2 e3 ?+ K5 T
: O4 ~! i+ N0 X5 v* y+ [1 ~& {4 m3 P
" Q- S& Y/ m9 [8 s; F) E) D6 o目录 总论篇 31& {/ M/ d% U1 D
第一章 近代纺织工业在中国发生的社会背景 32
1 z* J2 Z/ d! B 第一节 纺织生产的历史发展过程 32
& M* q2 Y, X' w4 s7 \ 一、原始手工纺织时期(公元前22世纪及以前) 32
: E8 t$ A2 {3 }5 W2 r# p 二、手工机器纺织时期(公元前21世纪~1840年) 32/ L5 V! a$ x5 d$ A6 E
三、动力机器纺织时期(1840年以后) 34
; N+ G5 W& `4 _+ K; f 四、纺织生产第三次飞跃的前景 36
& H- r0 o* W( ~2 v# J, D' b2 ? 第二节 手工纺织相对停滞和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1840~1877年) 371 @2 m+ c- x. ^' |3 e0 C, h+ ~
一、手工纺织技术发展的停滞 379 y% ]8 y5 d; v
二、手工纺织业的局部破产 37
/ r' E6 P2 S z0 C 三、动力机器纺织的萌芽 38
" O6 X. _9 @8 W4 z! F; P 第二章 近代纺织工业的初创(1878~1913年) 39
7 c# a. q8 [7 o2 Z 第一节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纺织企业 39 K+ R$ f- [; B9 Y T' A7 l
一、中国第一批近代纺织工厂兴起的主要原因 39
9 Z! I& W% u2 {8 K4 h N q) J 二、第一批近代纺织工厂的兴建 400 e3 ~& A+ n) r; K$ I. ]) H, E% r
三、第一批纺织工厂的作用及教训 438 x1 L4 o+ g1 v" S9 F7 b$ s4 n
第二节 外资纺织业的进入 45
4 i3 X) \/ O* }6 D 一、外资缫丝厂的创设 456 [3 _" n+ D) ?# `" H
二、外资纺织厂的创设 46# Q+ M, y' R, Y$ K C$ p, s% L
第三节 民族资本纺织业的初起 479 k' n& }+ }+ u7 \) L3 O
一、甲午战争前的民族资本纺织业 47
- ~2 e5 o# _0 J" K8 C: Z 二、甲午战争后的民族资本纺织业 484 m5 |# T; y. U1 S/ @- y4 N
第四节 纺织工人群体的诞生 493 H U% m3 y& J. F( ^% u {0 s: E( p
一、纺织产业工人的社会来源 49
s A- m# q$ o1 o4 T5 j1 ] 二、劳动时间、工资及生活状况 50
, z8 R) Q0 u. G1 M' u* p. _5 \1 K7 _; Z 三、罢工斗争状况 50/ G2 B- [4 {% X
第五节 手工纺织业的消长 51
, e6 x2 B# G4 Y7 ^ C 一、手工缫、纺业的衰落 51
# Z0 O, d G4 B) D, k+ h 二、手工织布等工场的兴起 52; h' m' ~0 V; C; i* x+ P: b9 g
第三章 近代纺织工业的成长(1914~1936年) 53
# P/ E* M" }) H0 n% I 第一节 民族资本纺织业的迂回发展 53$ V0 R: _1 g" g: W- d; h3 t; @
一、民族资本纺织业的迅速扩大(1914~1922年) 53
Y B% r' t3 F4 T 二、民族资本纺织业在困难中调整(1923~1931年) 54
( h( R, T" I$ l0 {! [( j+ ] 三、民族资本纺织业在竞争中复苏(1932~1936年) 56
' ^! ?6 M8 M. U! o8 D3 m& C 第二节 外资纺织业的扩张 59, Z& B9 }, n5 B: k9 L
一、数量上的扩张 59
) D7 }, H0 ^/ L$ R: n& k 二、日资纺织业的特点 60
$ L/ F) v5 U: _ 三、合资企业 60
1 y9 }% x: g% t" d* e7 D3 s3 U 四、洋行的中介作用 60
! h4 T* q! H K# X0 o, S 第三节 纺织产业大军的壮大 614 F4 C) `* y9 e- m
一、纺织产业工人队伍的发展 61
& }4 o' Z4 i1 V* k. ~. ~3 S 二、雇佣制度 61
! p* j; A9 E: E L$ I( N. X 三、纺织产业工人的文化、技术及生产效率状况 625 x2 @: Y$ v% Z# G8 k7 C- B
四、纺织产业工人的劳动、工资及生活状况 63
! ?9 b3 @# N/ J: e. ` 五、纺织产业工人的斗争活动 63" T! b& |6 x _# F: P! q: t+ f, Z' v
第四节 手工纺织业的改良 66
2 f5 M1 g% t2 T+ i 一、手工纺织生产的起伏 669 l% s6 B0 F) C0 k7 l6 [! b
二、手工纺织技术的改良 676 b) I6 n% v. N! B8 ^: E
三、手工纺织产品的变化 69
( X) F/ a/ \+ A6 {. C& j! b- A o 第四章 近代纺织工业的曲折(1937~1949年) 71
# @! Z/ Y# P6 ?$ A8 \1 L: J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纺织工业的变迁 718 k) _5 F: q$ n- d' r6 e
一、大后方的纺织业 71
5 ^# j% d; F; S8 A) h 二、日本占领区的纺织业 72
$ |7 t; a& x6 w/ ~. O. ~ 三、手工纺织业的复兴 74, |+ Z2 r% k6 B
第二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纺织工业的恢复和调整 75- Z, Q- P; d0 y" _8 c+ p& D
一、官办纺织业 76
/ _/ Y- m) Q6 [2 Z9 t 二、民族资本纺织业 77
. W0 e/ P$ N% J6 R z 三、手工纺织业 79
k- Y {# k* ~ J( Q 第三节 纺织产业大军的成熟 79" F* z. w( O+ I" u" m
一、工人数量的变迁 80
* w: l/ i4 O4 y, z 二、工人文化、思想及技术状况 80
) T6 g% f5 c: F7 D9 F9 n 三、劳动时间及工资 80& a8 d1 s9 ]. [' A0 E+ p$ j
四、工人运动状况 81# P7 p3 h' N% O/ t) K
第五章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总体水平和产业特点 83; f& W& k: v8 L2 y0 O
第一节 行业结构和总体水平 83$ v, a7 H8 L* K" A3 o. i
第二节 企业集团系统 87
% S0 S) [- i0 Y( o0 A) c0 Q" A 第三节 地区布局 90+ T2 Q' } `# l0 r! m
第四节 设备和技术 913 G6 L5 [' V3 I7 K
第五节 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 92
- G) v4 _' V3 I3 Z9 ]; y 第六章 历史的启示 947 g+ x' s# S! a3 V. @# L
第一节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历史地位 94# f5 D/ F0 ?- x0 `8 T
第二节 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三类纺织企业的历史作用 94
, n3 d \' J8 o1 A2 }" | 第三节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成长的若干历史规律和启示 96
: W _4 J) _% d; o% A专论篇 99
. a4 c& l0 M. u7 P 第一章 纺织原料的开发和演进 100
% `! P* Z9 @8 l1 Z7 ] 第一节 棉 101
$ O; p) p0 o" Q% W5 d/ o8 P+ { 一、棉花生产的发展 101
5 u4 b2 p, w s; {% d 二、棉产区的变迁 103
& R" ]1 n4 U( ^. ]% D 三、棉产改进 104
) o& e; G5 q! @2 y 四、原棉检验及棉花标准的建立和演变 109! q- A/ [- n' e( _! q
五、近代中国棉产在世界上的地位 111
U7 @0 P( E" H! r. e; p: _- A2 L, H 第二节 丝 112
1 Q, O/ A# y0 K8 ~/ x 一、蚕丝生产的发展 112* O$ Z- o8 `$ Y! M ~8 ^' v' B
二、主要蚕丝产区 1133 t r* M) L# ? y
三、蚕丝改良 115! {" t+ s5 ~* L& L' Q
第三节 毛 117# n, t" o: q$ V8 R5 Q
一、绵羊毛产量及其产区分布 117- k( u: ]' r, v% J$ c
二、绵羊品种和羊毛品质 119: C/ f8 }. A- @6 x) O
三、绵羊品种的改良 1222 \2 G3 o. ~# I
第四节 麻 125# a% s, |% V, r8 q9 l# H, p5 W
一、麻的种类和地区分布 125
; B. z* L% Y; D, M& ~$ {* r 二、苎麻 126& c6 e" r( Z& Q D7 t& [4 P2 {
三、大麻 127
% g9 ]: J9 ? G) X$ Z 四、黄麻 128" h1 n! F: }6 w& J- c5 R
五、槿麻 129
q1 {9 u- d! o 六、亚麻 1293 g! q- ?4 B& t
七、苘麻 129# D" ^# V# l o- G
第二章 纺织技术和设备的演进 131! a" c4 {0 T5 B4 q o
第一节 轧棉 131
1 r1 E2 ~# d% |0 v5 k 一、手工轧棉 131
" i" Z; _0 m% t, b* N! }/ N6 P5 f3 I 二、动力机器轧棉 132; h/ ]6 o% c; H
第二节 缫丝 134
7 R6 e# }9 d4 H' `0 ^ 一、近代机器缫丝技术及设备的引进、吸收和发展 1340 x& R3 V% e3 f2 m
二、手工缫丝技术的改进 1367 d9 L/ W% |) H1 K# b: e- V9 q
第三节 纺纱 137
% k8 A- j1 \/ H 一、动力机器引进前夕的纺纱技术 1370 ~5 [3 ]+ X5 x; o
二、动力纺纱机器的引进和推广 137. O+ Q- d9 O# [: y! ~) @
三、动力纺纱机器的改进和革新 140
, X1 x# o% F) q" ?& V 四、新型机台的利用和工艺改进 143% b8 |) X% \& F4 `7 O6 d/ u
五、手工纺纱机的革新 144: v8 f6 f( z6 `. V+ ^ z' V2 A
第四节 机织 145
0 c2 d3 g9 k# _, H% U$ q* e* x) [ 一、动力机器引进前夕的机织技术 146; i1 m2 M& n8 b$ z; |% w6 M1 g
二、动力机织设备的引进和推广 146
0 y- z( I# X! P# Z 三、动力机织设备的发展和织造技术的改进 147
8 ?& d* r* y8 W, M: H9 a9 d 四、手工机织技术的进步 148
" [/ [7 U7 W, {) Z7 v9 n5 v; t 第五节 针织 149( h) E6 v6 z6 U4 X( O
一、袜机 150$ C8 M; y( }% d- w0 S
二、横机 151, o, r5 j8 z9 b7 f
三、圆筒针织机 1513 z* }6 t$ o9 x5 u& Y
第六节 染整 151
6 z& U- k' r4 e) W [. q 一、作坊的改良 151) \* P- M1 e$ G6 d' A
二、动力机器染整技术及设备的引进和推广 153% A' M" F/ ^- p$ H s5 T9 l: L. U9 i: x
第七节 纺织厂房建筑 160% Z3 ^/ i) }( j2 j$ @: k7 M, |: i
一、初期的厂房建筑 160
) r7 m/ y$ \: z" k% F' F0 _ 二、《马关条约》后的厂房建筑 161
6 ^7 c9 ?0 g) m; Q- P! A$ E* q4 H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厂房建筑 162
$ F0 K( Z) {/ ^; C/ I- I+ T 第三章 纺织产品的发展 170
! `1 U) o5 n" M+ y' @* U5 U 第一节 纱线 170
( |1 Y, P, \/ I4 b5 x 一、棉纱线 170& ?( r4 m, e5 E- p/ g
二、丝线 172
6 g p3 g3 N! N5 R7 W 三、毛线 172
d. g! |" D! T# a& y! @ 四、麻线、麻绳 173
, h2 V% t1 r* o( Y8 J% U 第二节 棉织物 173, V1 U8 [9 z( y7 H: O0 ?) U1 R
一、手工棉织物 173* C3 T t' f4 t" z
二、机制棉织物 175
/ N. e: Y( x; s1 |2 z9 j 第三节 丝织物 178
0 l% I- z3 [( i" ~! z9 ?) T4 ^; i 一、传统绸缎 178
1 U2 W* s! |/ ~" J$ ^ 二、近代绸缎 180+ y. W- J6 v& g) [" I
第四节 毛织物 182, v2 r% X# x: E* x1 o5 t
一、粗纺毛织物 183
" ]- t- a' V, I* }% k5 _* C 二、精纺毛织物 184, x6 Q6 r; N- c% t4 M" y
第五节 麻织物 186
4 O0 x# \$ E- l0 x 一、苎麻织物 186
. W# r4 W; N5 @- X) g9 Z 二、大麻织物 187
4 W `0 ]7 `1 Q w: r( N# ` 三、黄麻织物 187
5 {# F7 ^. O6 C/ u; ~% L: p( o. K 第六节 针织物 1881 e5 L2 R7 |2 f
一、袜类 188! \9 E0 \' }& H# [7 B+ i7 k/ d
二、针织复制类 189
* c5 ]$ k6 h# q* F 第七节 日用品和装饰用织物 1898 A# L% V( E3 [% e6 v
一、毛巾 189
# p9 f [) b( s# X8 L- i$ b! w 二、线毯、台毯 190
) Z8 d! k: w% w2 @4 [$ L 三、棉毯 190; r' { a! q. e7 m
四、毛毯 190
) l4 G* ?7 J3 a6 R& T$ S4 i u- N 五、地毯 190# r6 ^! ^, C' A6 @- z5 A; O. k
六、天鹅绒毯 190
; x f# f9 ^. H+ g# \/ m7 {' B 七、像景织物 191
( g- q- q( J- z& d+ `6 B4 m0 b0 B% W. e 八、手帕 191& L* ^" j2 b0 w3 Y% H ^1 Q
九、绣品 191
% q2 [0 i! A- @. U r7 y+ [- Y$ u5 Z& a 十、织带 191) ^. @ f9 Y& N! X+ L" t3 W! W- ~, h
第八节 产业用品 192
% y5 q i ]( l- t+ b4 J* k 一、黄蜡绸 192
) C" F% L5 V, d3 @0 y' ^3 R 二、黑胶布 1927 D$ \9 r: H# j: p
三、水龙带 192
3 B. L2 e) n0 S$ l 四、造纸毛毯 1926 G) _% _* K* b" `/ Z
五、浆纱毯 192/ T2 ~: q$ v& ^
六、油布与油绸 192
# _0 W; `4 c# R& j) D 第四章 纺织品艺术设计和服装形式的演进 193
9 I( p0 d; m* u( K" C6 { 第一节 织物纹样 1935 k- r0 _$ q$ }. t, J& N/ o) D
一、传统纹样 193' \0 E6 k0 Q/ X0 B% u# ?! f
二、外来纹样的影响 194& n# b) c, Z; A4 H" n
第二节 服装款式 1952 @/ D6 [2 K% Q: [
一、清代官服 196
0 K4 g# w: y1 w6 h 二、清末民初的军服和平民服 196
; ^6 m' N6 D) X4 C- w& ?: k* x 三、民国时期的城市服饰 1971 v( P3 x: H3 |. P. @# ~9 }1 a
四、少数民族服饰 1983 w) _0 k# v9 K7 \$ Y
附 官补 200
( w8 }, y8 F' W: u 第五章 近代纺织企业的经营管理 2016 C7 s9 |& }" C. `% p
第一节 历史沿革 201* `+ M% T% A8 e
一、纺织企业早期的经营管理 201- J- V5 d; c* d0 }( j# S6 J
二、经营管理的近代化演进 202
: u: E2 d3 x' j 三、抗日战争时期经营管理状况 204" `6 ^( L3 X* F* W& F p
四、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营管理的改进和提高 205
$ U' n. n6 U& F/ w6 c. s( t% T: Z 第二节 主要经验 2060 j( U0 a& M8 D) r
一、推进管理合理化,提高效率和效益 207
6 x2 F! R( c1 p5 H$ }1 k 二、重视人才和技术的作用 2073 C: l5 N9 P0 e! y
三、重视产品深加工和企业综合经营 207$ d$ J+ p6 @3 Q- j) D
四、讲究经营决策和营销策略,开拓市场 208
9 k0 M* e7 s: J) W9 q7 y V. g 五、重视积累,多渠道筹集资金 208
" |% O2 r3 Q5 Z3 \5 M 六、采取股份制 209! o7 d7 h1 }" z8 l q
第三节 中外纺织企业经营管理的比较 210
. ~6 K Y% `" v0 s( A8 @& u 一、外商在华纺织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 210
9 c) B/ B5 S( b; W' D 二、华商棉纺织厂与在华日资厂经营状况的比较 2125 Q# k1 ~( z+ y: F0 q. Z+ b
第六章 纺织原料及纺织品的市场和贸易 216: A% C7 h3 ]% M, X
第一节 棉 217; ^2 t0 ~: C2 F+ D+ c) V) @
一、国内棉花市场的形成 218
" j) A2 ~% w# Q/ F) u! V9 _9 ]. X 二、棉花进出口贸易 220
. f0 m q# I( O* A3 z4 O- ]! z: P 第二节 棉纺织品 224
: s9 L+ S+ G7 b0 M, d/ b 一、国内棉布市场和流通 224
D' G) Z" Y7 L' Y 二、棉纺织品进出口贸易 2279 Z( w( d# g4 Q9 n! t- c
第三节 蚕丝 2369 S' Y2 w8 \# ^, F5 `. b0 X, I- j
一、鸦片战争前蚕丝的产销 236
' b# A- R& z/ X! v4 s5 d- R 二、近代丝的产销 237
( X: h& w# F& e4 _( D 三、蚕丝的出口 239
9 p! O S# e# M% s4 ]" ] 第四节 丝织品 2433 n# P. c( z+ R1 Z
一、丝织品的市场和流通 243/ |. t" M' r( X0 a. L+ A
二、丝织品的出口贸易 244
( ~8 e, Q* [6 d5 G6 n! _, ^, j1 L 三、丝织品的进口贸易 246
5 R! ?$ Z( I! o# J 第五节 羊毛 247
# ^* a5 @+ F* R$ A) y 一、羊毛在贸易上的分类 247; D; f# C6 z; D- G2 u
二、羊毛市场交易 247' p$ p, F! m4 C/ F+ F! ~* u5 j. ]
三、羊毛出口 249
5 `, H, ^1 P7 d% }7 O% g l0 o$ i 四、羊毛和毛条进口 2508 f3 G3 F' V$ x& I( n
第六节 毛纺织品 2504 ` f5 f' I6 C" Q
一、毛纺织品市场 250$ D( Q$ c7 a5 j9 K3 I9 Y# f
二、毛纺织品进口 252* P- ^0 W0 _- K1 A) N- Z i; Q
三、地毯出口 257
) y F/ a4 I* ^6 b 第七节 麻和麻纺织品 2589 j* Y$ H& H4 m- o
一、麻和麻纺织品的流通与出口 258
: i% ]7 h) s$ [* c! Y: V 二、麻纺织品进口 260) K2 _; ?) ]2 K. U
第八节 人造丝及其制品 262
2 Q5 }. T/ h3 k2 ], d. u; i 一、人造丝进口 262
m$ {* o0 K" v( g# Q8 t 二、人造丝织品进口 264
h1 ^. l7 G( K! B/ K) v 三、人造丝织品出口 265
% \/ q& [; N/ `0 M 第七章 纺织文化事业和纺织行业团体 267
+ o0 j% N5 Q$ v- r& R0 Q+ T& e 第一节 纺织教育 267
2 n+ f9 c5 q+ z/ D! |5 h 一、初创阶段 267
5 G5 w- ~6 B+ G* V 二、发展阶段 268
3 e/ F/ i( }7 X* s0 l5 }" B# U O 三、转折阶段 268" `7 T5 @& Z, f
四、恢复阶段 268
) G; q& L$ O v# @8 l$ [ 第二节 纺织科学研究机构 269
$ l7 x# p, Q2 S5 x# v- c( p# \ 一、棉纺织染实验馆 269. N# j# F! B# @
二、公益工商研究所 2723 {! @$ k/ S$ { a1 k% D# B
第三节 纺织学术团体 273# A1 T2 e. z5 y' ?: A/ n6 @3 p1 @
一、中国纺织学会 2738 S9 \! ]% { }5 n7 g( g
二、中国染化工程学会 274+ ]. @8 A2 F& |5 w& [5 w5 S8 g9 A
三、中国原棉研究学会 274# t9 s9 f% f2 \
第四节 纺织行业团体 274$ D- m; w6 O2 X0 F/ M8 D
一、华商纱厂联合会 275& P- z, |" e2 e
二、全国纺织业联合会 276
9 M; q8 A& F+ R/ P 三、其它纺织行业团体 277
- }, Q, W4 H1 r& Y6 x 第五节 纺织出版物 278; J8 z) ^) v/ o7 j$ P! ^
附 中国近代出版的主要纺织书籍 278
# i, _. S+ V; q1 O5 F 中国近代出版的主要纺织报刊 2835 a% S3 }4 }/ @0 V3 s
地区篇 284
0 v3 J5 G% [% y2 r. C- [ 第一章 综述 2857 Z% l4 X4 C( d6 F7 p6 l
第一节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地域分布的演变 285
! O! E9 Q6 M" n) [6 s 一、前期的地域分布(1878~1913年) 2851 E; ? \& s5 t' N6 K+ L, _
二、中期的地域分布(1914~1936年) 286
: O5 U5 Y3 [, V3 B6 \1 B/ N 三、后期的地域分布(1937~1949年) 287
H( x; i9 s6 R% ~9 K" r4 s' G4 } 第二节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基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289, N, q4 b+ }& ?$ f
一、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 289
% B7 Z7 c# T9 L9 @6 L+ E 二、社会政治运动和战争的影响 290/ n/ E; M2 k* o$ ^
三、杰出人物的作用 290
7 ^9 i, J1 C$ G2 y* Z' H: ?% [ q 第二章 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纺织工业 294$ N( D% e+ V' o$ F: h
第一节 近代上海纺织工业 294+ m3 a( B7 ^& d7 m* a" D" f3 {
一、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 294
$ x+ b& B7 a, D9 j! U9 i& Y 二、发展过程 295' C0 W& I4 @% w& b* ]5 y
三、发展特点 304
2 @$ S. _) \6 ?. p- g 第二节 近代江苏纺织工业 307
" I r) d$ d# V9 S 一、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 307
5 {4 l @) H! k 二、发展过程 308
- h2 a1 `# K0 g( Q6 X+ b% X! v 三、发展特点 3138 @1 C& K4 K) N6 F6 D9 Q( G
第三节 近代浙江纺织工业 314
+ V6 j3 ^' M, ^3 @7 s; S% F' O3 W 一、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 314
& {7 o. ?: R- ? 二、发展过程 315
& Q% _& j9 b' H; e% Z9 k7 a4 h( H2 N 三、发展特点 321
_/ {* z0 _% _0 o$ O! F5 b 第三章 近代北方沿海地区的纺织工业 322
7 \& K. W9 j o; C, \ 第一节 近代河北纺织工业 322
5 E0 w3 T( Q4 G$ i1 k6 O 一、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 322) m/ S1 ] Y# i1 ]. _
二、发展过程 3223 V& e) Q) o" L" f
三、发展特点 325
~# l* _5 p8 d' Q0 T 第二节 近代天津纺织工业 325 G' q0 ?/ E! o8 {; C: R6 U
一、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 325* X1 X- s- n; I% s' h6 b# |% Q) v
二、发展过程 326# ?5 m6 W4 m" G- ?; U
三、发展特点 333
; h2 T! x+ f$ k9 K 第三节 近代北京纺织工业 334" @% @ A8 j) Q% S
一、近代纺织工业诞生前的手工纺织业 334
) o: R4 Y; K y3 n% O 二、近代纺织工业的发生和手工纺织业的发展(1907~1936年) 334, B! M& t1 h) G
三、近代纺织工业的起伏(1937~1949年) 335+ ?1 P3 q1 O' d3 _* K# C( j A/ l
第四节 近代山东(含青岛)纺织工业 3363 f6 @7 K7 y f
一、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 3360 L9 L9 O0 y- R4 N. o( J8 y8 Z
二、发展过程 336
$ ~( v# I" @5 m' ^; ?# M 三、发展特点 339
6 x" G, U7 g4 B/ G 第四章 近代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纺织工业 340$ D( ?0 G, |! e6 V
第一节 近代湖北纺织工业 340
! {( g! S4 }1 V/ `& J3 L 一、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 340
' L n9 s/ y$ g# H7 z# C1 N 二、发展过程 340' c) L9 @9 C2 o5 j( h6 s1 b0 B
三、发展特点 344- c U* E# l0 v4 s8 t, F V: b1 ]
第二节 近代四川纺织工业 3454 W' e: [% V$ t! ]; M% Q7 r$ j
一、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 3452 s1 V. s' S. R7 B* i0 @- s" n' T$ Y
二、发展过程 345' h+ g( J; t$ m( C
三、发展特点 353
* g6 }3 p6 O; ]0 Y4 b8 Q 第五章 近代东北地区的纺织工业 354; B0 C5 O: Y' ]$ \% V% X8 `
第一节 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 354
0 d) E& L* a/ P: W 第二节 发展过程 355! {3 J3 _" Q5 T5 t/ y& ^& ~
一、近代纺织工业的萌芽(19世纪末~1916年) 3558 [( A, a/ Z+ _# n# D8 F
二、近代纺织工业的形成和发展(1917~1931年) 356: v3 B, E( H$ O1 L p# ]' j
三、由繁荣到衰败(1932~1945年) 357& p5 b: x/ T' l4 n) {
四、抗日战争胜利后的调整(1945~1949年) 360
9 G* J* c+ d, b/ H 第三节 发展特点 360
2 Y5 Y' s* [! e; ~ 第六章 近代南方沿海地区的纺织工业 3626 |2 h% ?. [6 V0 Z* K: f
第一节 近代广东纺织工业 362
0 O) t' g( [) z, v9 r3 J, K 一、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 362) I& a4 u- @# F# W* l
二、发展过程 362. U4 d# q: F" j; d, u, L1 T! \
三、发展特点 366
: t. q' o9 F% t3 T0 k5 D 第二节 近代香港纺织工业 367! R7 O/ q) w4 T7 k5 i1 i
第三节 近代福建纺织工业 3681 t0 x+ H' @* e
第四节 近代台湾纺织工业 369! R& n0 {) ^ T: z
一、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 369
* ]% ?! X9 X3 i; I 二、发展过程 370
) y! g7 {+ \$ g4 h# V* w- i 三、发展特点 372
w: [8 G! N1 }4 H0 w 第七章 近代西北和北方内陆地区的纺织工业 3735 j. |; f4 a7 [' t3 u
第一节 近代陕西纺织工业 373
; U; g2 Q; o3 T 一、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 373
# y: C! y9 e! J+ `& T! f( T e9 @% T9 P 二、发展过程 373
$ ]( o$ v' m2 s1 I& H: w 三、发展特点 379
8 w: Q: x- L) u7 ? 第二节 近代甘肃纺织工业 380
6 N& C; L+ j/ F9 w3 C' b1 u9 h 一、概况 380
2 Z9 Y$ j! s+ K 二、主要近代纺织厂 380, b+ l. M4 j: a6 i
第三节 近代河南纺织工业 383# W1 u- z" k9 R. U' p
第四节 近代山西纺织工业 385. b$ _# F' A8 v# F8 @
一、近代纺织工业的诞生和发展(1924~1936年) 385
( b" ]* x6 U, s8 d6 O 二、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的破坏和战后的调整(1937~1949年) 385
* \: z4 |/ B- N, [) k& ~6 \2 W 第五节 近代内蒙古纺织工业 386
* F, S/ H7 y7 R! Q# {8 n4 T 第六节 近代新疆纺织生产 3880 d" u! z3 k M: U x) b5 v) u- v
第七节 近代宁夏、青海纺织生产 389
8 o- b |& h7 b$ a' ^1 ~9 _ 一、宁夏 389% n; x. b" O+ i
二、青海 389" _% v6 a) }" z6 N$ j5 t
第八章 近代南方和西南内陆地区的纺织工业 390- a1 U4 E$ m: }% ^
第一节 近代湖南纺织工业 390# d& P( x& `. \2 m# u* b
第二节 近代江西纺织工业 392. F* n8 z3 ~- X0 W4 ~6 p: S
第三节 近代安徽纺织工业 393
8 G( \8 V( Q$ l8 v8 D, M9 a 第四节 近代广西纺织工业 3951 e9 i! Q J% F; R/ K
第五节 近代云南纺织工业 397
+ [% l ]* V5 ], U5 M8 e5 z1 ^" K 一、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 3979 Q$ c* `1 J# z1 ]$ g6 J) k) |# p- F
二、发展过程 397
* W" O1 w( [: a# J' T( Y 三、发展特点 399 M7 i% Q* ]" L# T" U
第六节 近代贵州纺织工业 399
8 F% R3 a4 F, L/ M! a2 A! O/ B 第七节 近代西藏纺织生产 400, J! K. a/ E9 @
人物篇 401
& B& P4 Z* ^: A6 l+ {5 X 第一章 综述 402! H5 |7 b4 q3 }" q3 |: @9 i3 k
第一节 前期的开拓者(1840~1894年) 402. V0 p/ M, `- `3 ^- a" |7 Q
第二节 中期的实业家(1895~1913年) 402
' N# E2 H# A! _7 a) A) B 第三节 后期的专家群体和工人领袖(1914~1949年) 403& b0 r" k7 E! z$ ]6 t
第二章 人物传略 405
# V9 F1 X+ g- v) O& j2 p 陈启沅(1834~1903年) 405
4 Q5 T. U: K5 R9 M G' T* F 林启(1839~1900年) 406
2 J0 j& M: k) O* g: c! u) z- Z 黄佐卿(?~1902年) 406
9 z! ]4 J4 y& P* h7 l4 ?. q 杨宗瀚(1842~1910年) 407
$ x/ n7 G, i! g" S4 g 张謇(1853~1926年) 408
2 k& E T( r4 H+ ^$ v 薛南溟(1862~1929年) 薛寿萱(1897~1972年) 409- O* v5 k! s3 l/ J& W' z
周学熙(1865~1947年) 周志俊(1896~1990年) 411( B/ N1 [- F3 Z
嵇慕陶(1871~1934年) 412
8 w: F0 F2 U. K% E 徐静仁(1871~1948年) 413
& {7 d, u. A* }9 @# _2 Y1 F6 d 荣宗敬(1873~1938年) 荣德生(1875~1952年) 414
) c$ p$ S, l+ u6 O 郭乐(1874~1956年) 郭顺(1885~1976年) 416, c9 d7 { {, C, }% ]; h B, ~
穆藕初(1876~1943年) 417
) c k( @0 r) t6 f4 ? 吴麟书(1879~1930年) 419
1 h( H8 R! q1 m% r 聂云台(1880~1953年) 419
( {/ t' Y7 U- ?" R7 m' `6 f 严裕棠(1880~1958年) 4205 [0 k" R, j( ?9 B
郑辟疆(1880~1969年) 421+ M8 J8 E! y$ @# W6 ]* ]
雷炳林(1882~1968年) 422
/ ]8 }/ ]+ T) P. u 束云章(1884~1973年) 423
+ H/ H9 P8 _9 X, \$ L8 v 苏汰余(1885~1948年) 424! K( g2 h% h9 }- x4 W
邓邦逖(1886~1962年) 425' B: d8 i7 h+ y4 f$ E+ p5 M
汪孚礼(1886~1940年) 426$ \8 ]9 k. e% ^/ c# F/ U$ f; z3 c8 e. {
诸文绮(1886~1962年) 4272 o7 ~8 @! I( |$ {+ W, \$ [1 z) Y
刘国钧(1887~1978年) 428
* n( P, A2 k! [ w+ p) ^% e 朱仙舫(1887~ 1968年) 430! l( H- H9 Y5 x2 L3 Z
刘鸿生(1888~1956年) 431
/ G3 c6 b/ C$ [# ~2 ^ 李国伟(1893~1978年) 432) ^ x$ d4 n5 P6 H# G% Q6 i0 h
石凤翔(1893~1967年) 4334 g$ S8 ~. F7 g, ^; y j$ G
蔡声白(1894~1977年) 434
4 r7 t$ d- r$ d( z( ` E, l% x 陆绍云(1894~1988年) 435
! r4 d! j: _' i1 e9 [ 朱继圣(1894~1972年) 435
3 w8 @# n! D) P' \& K7 W& `4 {5 @# A, v 沈莱舟(1894~1987年) 436
/ k- K3 Z8 f; U$ H1 D2 ? 杨樾林(1895~1969年) 437
/ F/ H4 i4 D# ~. ^ T* p 任理卿(1895~1992年) 438
7 t/ R& h, b5 @- e" v( I 朱梦苏(1895~1966年) 439
0 x; H# @& c. _, O7 i 范澄川(1896~1995年) 4394 I0 p" U/ C$ Z7 R. `
黄云骙(1896~1985年) 440' z. b* V2 K' I! B) y- i
李升伯(1896~1985年) 441- i: p) m- a5 c
童润夫(1896~1974年) 4423 v4 n1 z: [3 f! ?7 O
吴士槐(1896~1972年) 4420 O* X9 s3 M( D, H: q
诸楚卿(1897~1992年) 443
3 k/ D! j3 i, T# {* j! L 都锦生(1897~1943年) 444( m) U. N, T1 H3 r% w! x# a) @' \
傅道伸(1897~1988年) 445
/ S; g2 T+ e) X2 u! p# Q" J- X 黄爱(1897~1922年) 庞人铨(1898~1922年) 4455 b0 P3 t7 n, z/ m2 O" d% A
骆仰止(1897~1994年) 447
: B( V& ~3 I' Y% y/ o7 R 钱贯一(1897~1985年) 4476 V/ a6 I( C. z% g5 p; Q6 Y6 a
吴味经(1897~1968年) 448; |) h$ T5 v2 Z* `* b8 P1 C9 ?, ]9 q) _# f
张文潜(1897~1972年) 449; H# s. \& [, `
郑家朴(1897~1971年) 450
1 a9 U: p! s9 D( C! B. r( k 宋棐卿(1898~1955年) 451
& g8 r, m0 m2 i% S7 J 吴欣奇(1898~1970年) 451& [, \) a( I( A9 {1 K6 j# X: G
张朵山(1898~1973年) 452
# W1 L* Y9 j7 u- Q0 G1 a/ R6 M/ L 酆云鹤(1899~1988年) 453' m1 q0 C, }1 C/ y- D5 s
刘华(1899~1925年) 453
! N- c ]1 T3 K- _8 Z 钱子超(1899~1989年) 454
, C2 O$ ?4 o: f& K- |1 s, v* I. \% i 肖松立(1899~1962年) 455
& Q2 w! y( g4 Y8 V7 L 钱之光(1900~1994年) 456* D0 p0 e4 x9 R9 f: e8 G! f: `
张方佐(1901~1980年) 457" [% G: @8 `9 s+ E% d1 @
陈少敏(1902~1977年) 458
2 H; A5 U5 n4 I4 f$ |! } 陈维稷(1902~1984年) 459 c9 ^& \( ^! G
刘靖基(1902~1997年) 460
+ a# D) _6 G/ P9 _- u) H9 N# X& c 邱陵(1902~1983年) 461
& u: Z8 @2 Q/ S# w 张汉文(1902~1969年) 4616 S+ _5 Q, A* H* y: x5 K7 F
钟启宇(1902~1984年) 462! j! P4 y# J1 Z8 p
朱新予(1902~1987年) 462+ A! N0 Q0 }7 M! P0 N S
强锡麟(1903~ ) 4636 _5 r) D2 a+ c% o
邓仲和(1904~1983年) 464* c9 U; o1 f2 P. [& O+ ^( u
刘持钧(1904~1973年) 465% j5 h; f/ o0 d# d1 K( z y
王瑞基(1904~1982年) 466* Y6 Q3 a2 b; g: U1 v' w( g$ E
顾正红(1905~1925年) 4667 k: T! f2 R, l
顾毓瑔(1905~ ) 467
+ C, Y- ]* j, T: G 张佐臣(1906~1927年) 467
$ q3 [* _/ y4 Z' X 刘群先(1907~?) 468: u. V7 [# _9 N8 d9 k. o
吕师尧(1907~ ) 469
( ^, {1 A4 Q( A" q 钱宝钧(1907~1996年) 470
1 O1 h1 l3 C2 c7 ?9 ] 舒昭圣(1907~1977年) 471
. [' L" C4 ]% g6 c# l1 G 顾葆常(1908~1984年) 472
- V- K+ h! S* y U! y 严中平(1909~1991年) 472" `. m0 b7 e1 q5 t" X8 ]4 p. Q
吴中一(1912~ ) 473/ C- n8 ?! C2 o+ \ k2 e; ]6 U
杜燕孙(1912~ ) 474! ^: E3 B: ~: C% b( z
蒋乃镛(1913~ ) 475
9 j d& f3 J: t8 u9 x# z% S 查济民(1914~ ) 4751 Y. l6 Y X' Z a
李正光(1914~1996年) 476
I: m/ n4 p* f 吕德宽(1914~1952年) 4775 r5 U6 x- P* U% E
汤桂芬(1918~1964年) 478
, M! I: |. |- P& q$ \* p 范小凤(1920~ ) 479
: L0 d! l$ P* Z, g参考文献 4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