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机织] 机织学,朱苏康ceb、PDF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8 10: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机织学》,朱苏康ceb、PDF。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清,电子目录,3.5M% n& i+ u# R* @) j. |' m
机织学,朱苏康ceb、PDF.jpg
内容提要  \6 h, ]% ]1 w/ l
《机织学》是纺织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平台课程教材之一,分为准备篇和织造篇。准备篇介绍络筒、整经、浆纱、穿结经等织前准备工程;织造篇介绍开口、引纬、打纬、卷取和送经等织物在织机上的形成过程,织机传动和断头自停,机织物加工综合讨论等。书中附赠多媒体光盘简要介绍机织工程主要设备的概况,帮助读者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2 c& g8 v) ?$ F7 }: M. H; X$ o
《机织学》可作为纺织高等教育的教材,也可供纺织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N4 S' S' S' Y2 L2 W, {《机织学》由东华大学朱苏康编写第一章、第十二章的第四节、第五节;江南大学高卫东编写第二章、第八章;安徽工程科技学院许德生、江南大学王鸿博编写第三章;苏州大学俞加林编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十二章的第一节?三、四部分 ?、第二节;南通工学院徐山青编写第七章、第十二章的第一节?一、二、五、六部分 ?、第三节;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侯大寅编写第九章、第十章;中原工学院牛建设编写第十一章;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梅自强编写第十二章第六节;全稿经朱苏康、高卫东增删、定稿。
# G2 C5 y5 f5 n0 q. P' x2 D目录
" \' z8 N) i% `& Y/ E; l& t准备篇* e; t  n8 u1 C  f! m5 _2 x( K4 N6 u
第一章 络筒2

+ f# E/ o: Y0 l' M; B' W第一节 筒子形式及卷绕成形分析 4
$ z+ Y3 {" R9 R5 ^& G一、筒子卷绕机构 5/ v# W6 a$ n5 \  f& X9 n: }
二、筒子卷绕原理 6) [# c3 f# `; o5 }' l
三、筒子卷绕密度 126 d2 `$ D9 \5 v/ C1 c
四、筒子卷绕稳定性与卷绕成形分析 14
! E: s5 V" ^5 T% h; l五、自由纱段对筒子卷绕成形的影响 15$ v/ F! c7 b% B4 b: T2 U" _" ]# H
六、卷装中纱线张力对筒子卷绕成形的影响 17
+ A$ g7 U6 w" g4 x) G1 h1 g七、筒子卷绕的重叠和防叠 189 Q6 W7 C4 I) k  Z, ^( V2 h
第二节 络筒张力 20
/ Q0 E9 N* E6 q) H6 j一、退绕点张力和分离点张力 21
4 _* B7 n4 q" J二、做气圈运动的纱线张力 22
- D& M0 E( a$ n- V三、管纱轴向退绕时纱线张力变化规律 22
& M- W& w: M) }; D四、管纱轴向退绕时均匀纱线张力的措施 25
/ b- C* P% m( Y: q& P) S" c% c五、张力装置和导纱部件引起的纱线张力 27
1 f" |" c' ]: {* V* {, `六、绞纱的络筒张力 32
/ u6 G# J" d& {( M) K% S第三节 清纱、接头与定长 33
$ D# B: U7 k+ U( ]一、清纱33
& A$ h2 k% {, j& M' T% z; Z二、接头36$ u! C# f+ b& q7 F2 H& ^2 e( X
三、定长38* D+ ]0 ?! `! M4 A7 {! u
第四节 络筒辅助装置 38
! `* v* d: r: K; A- n' W3 a一、自动换管装置 38( X! J  [5 {7 I2 z8 U
二、自动换筒装置 392 u  ~  f$ C, G" L
三、清洁除尘系统 40+ L" I7 Q) G  y* y/ e1 w; G
第五节 络筒工艺与产量及质量控制401 a' x. |6 c  N8 |
一、络筒的工艺设计原理 407 a, D- c! m/ b8 I. k4 c
二、络筒的产量及质量控制 43* z# n3 q) ]  k4 {  L
第二章 整经 46; Z0 F. Y: R/ C3 |# m; d8 [, J
第一节 整经筒子架 49. l8 U; }8 I/ v* ?
一、筒子架分类 49# A, @" w8 b5 ~
二、常用筒子架介绍 50
; I$ U1 Q% x) \7 C7 R' H2 f三、整经张力装置 53
6 q; j/ Q1 i+ L" V四、整经断头自停装置 55
: S9 ^6 B- Y/ S' T2 y- N第二节 整经张力56
& G) h) M" w6 d8 {1 [5 x, ^一、筒子纱退绕张力 57
/ t# E8 a# j7 }6 s二、空气阻力和导纱部件引起的纱线张力 58% q' E0 v3 P8 y- o% _
三、均匀片纱张力的措施 59
+ y3 j6 l0 c- p' C3 e# H* a第三节 整经卷绕62% @. n3 n5 x) M8 x, W2 h0 o" K
一、分批整经卷绕 62
0 j3 }8 q: u! D二、分条整经卷绕 65
6 E0 Y: O) f/ ^1 \第四节 整经工艺与产量及质量控制70
5 [8 _+ i! I9 h1 A; d% n5 I一、整经的工艺设计原理 70
0 Q: T7 }4 `1 ~二、整经的产量和质量 73
3 e  R' n7 a% x8 D. ^, @( N5 X三、提高整经产量及质量的技术措施 75
0 G# n9 d, V4 n/ E第三章 浆纱 782 c9 A( W) Q9 J* ^+ n/ X! H
第一节 浆料 81. y& Z* A- b/ {+ d; Y7 I& [% t
一、粘着剂 81* S# b0 g% [- g6 p2 h( i$ P9 V( g
二、助剂 94
; a$ N* V" }; _3 ]三、浆料的质量指标 97
- O, b3 A3 w& M) D9 Z9 |第二节 浆液配方与调浆979 U% Q5 G- H8 U
一、浆料组分的选择 985 j. O; j; @. s1 g% n9 ?: q0 ^
二、浆料配比的确定 100
0 x# s# c7 N; m三、浆液配方实例 101. K1 w7 B/ C2 x" M" {
四、浆液的质量指标、检验及控制 103( c- [) E6 u: c+ j: i/ Z7 y
五、浆液调制 105
+ c: g: y3 T8 O- o六、浆液的输送 106. f3 R2 y4 {, y6 @" p8 P4 x4 d
第三节 上浆 1067 r6 \8 c; e2 ~' O+ H; _
一、上浆的质量指标及其检验 107. i6 B- i& Y( E  g7 [
二、浆纱机的传动 1125 M1 U( B. O/ K$ w/ O
三、经纱退绕 1157 D5 H7 p' m: ^0 @2 B
四、上浆及湿分绞 118
, Y  E1 C! b% A  s: ?五、烘燥 125
; j% n- i/ ~! Y" S3 l0 C六、后上蜡与干分绞 131
3 }; j+ p4 ]' A& y5 p; c: S七、湿分绞区、烘燥区和干分绞区的纱线伸长控制1327 D; ]* ~2 L7 K2 z
八、浆轴卷绕 133( c  @; N4 v: |/ [
九、浆纱墨印长度及测长打印装置 135; D- l$ p8 @" L* Z# W
第四节 浆纱综合讨论 136; ]' c" U9 l& b
一、浆纱过程的自动控制 136+ s4 [: U) y& c' ^& G
二、长丝上浆 141
# D3 \! g6 K8 p! T# d7 N& u三、靛蓝染浆联合加工 143. O+ g$ z, Q9 C2 j" o
四、浆纱工艺设计原理 143
, C% m1 n/ f" {. ~3 b五、浆纱的产量与浆纱疵点?包括浆丝疵点 ?148+ `* E, S4 ?& v) s: E! @# }, ]8 g
六、高压上浆 1498 k3 U& @4 v* ?
七、提高浆纱产量及质量的技术措施 152
4 ]' ]- g4 ?( D, i% j1 m第四章 穿结经157
) w' e; s1 m' Q- L5 z; V" X; a' q第一节 穿结经方法157
% j8 i; ?$ [, p" u/ ]一、半自动穿经和自动穿经 157
( T3 B- f& M7 A2 M. ]. O  b二、结经与分经 158
! z: X! M$ |$ j- i/ f: x第二节 经停片、综框、钢筘158
2 o" l9 |, U, r一、经停片 158
* ~+ i' ?/ \: S- }- Q二、综框 159
; _  s4 w1 p5 U9 V% a0 F4 ?  p三、钢筘 161
  A/ d/ A7 S" {第五章 定捻和卷纬 164
" m. G! `2 c9 S# Z3 }. P第一节 纱线定捻164! a6 I0 S$ g4 i; u* S
一、自然定形 165. Q0 o/ ?: C. _( F) V" _/ m# ?
二、加热定形 165
8 z9 T+ q6 q/ G. g三、给湿定形 165
( F2 Z# R1 Y6 K; B( \四、热湿定形 166: A/ w1 X, B. ?
第二节 卷纬 1687 L. K) ?$ ?3 p* S
一、卷纬成形与工艺要求 169
1 p7 |9 J5 }8 F. G: v/ T$ H& b二、卷纬机械 170( B& g3 f6 s; c1 V5 d- Y
第六章 并捻 173
8 x9 C& [0 M, a+ w4 _% C第一节 股线 173
- d) ?' l4 m$ e一、棉毛型股线 174! n/ a- q* R$ @5 b4 d% b
二、真丝、合纤型股线174
9 o% C3 q! Q2 D0 w5 h2 t) I三、合股花式线 174: q6 f, x  m5 E/ y9 U  U, t! U
四、并捻设备 1751 y, E! Q! W  _+ [0 ^# ], K  _4 `1 p
第二节 花式捻线 178
3 C. K1 p8 \2 y9 |) A一、花色捻线种类及结构 178: V. {  A% z" x4 d5 [- ~  c: Q- X
二、花式捻线的纺制 1799 Z0 y6 j! c$ q" G3 Z& P$ r& G. `* }" \
织造篇
, |3 i- e2 f. Z( h% v) O第七章 开口 184

$ p8 s* k3 Q$ G% ?/ {4 B第一节 梭口185
( K0 i4 H6 E9 n5 I3 `1 }一、梭口的形状 185
: @) `: Y' B2 k2 `" M二、梭口形成方式 186
  g$ ]9 c8 V. g3 y三、梭口清晰程度 187/ o) P% H! o  @* p, q) f$ ^
四、经纱的拉伸变形 188
! V' d8 U' w. j( L第二节 开口运动规律1900 U2 s6 ~% k6 v2 p5 |: t* `, o
一、综框运动角及其分配 190
$ ^- V( P9 v; ^, i' w" h二、综框运动规律 192
7 r& C4 @, ^+ t9 [" [* M0 K) }第三节 开口机构 193
: I0 O. R: m) r- o* ?: N一、凸轮和连杆开口机构 1930 l. ]' `, I$ m4 r# W
二、多臂开口机构 198
! Y/ l2 E% G3 `" |9 k三、提花开口机构 205
9 ~9 K# _& @% ~: b6 b/ K0 c" t四、连续开口机构 2117 Y/ \5 S4 U; L9 [. ]/ }
第八章 引纬 214
! B5 f: W/ e; Z7 \. ?第一节 有梭引纬 215
/ |5 r9 l. _; Y3 z一、梭子及其引纬过程 215
. i( n4 N; C: y4 b* @" ]/ P7 i" P* o7 ~二、投梭机构 216
6 ]7 R0 G, c& w# A, X三、制梭装置 218
6 f  O) K1 c* r% `+ W9 Z四、自动补纬装置 2194 G8 i6 ?: Y5 d+ X) ^
五、有梭织机的多色纬织造 221
( R/ J' {' \# \* U第二节 片梭引纬223
4 u+ Q  |# ?5 i7 Q# n, u9 z一、片梭 2234 ]( n# O5 Q- N) P
二、片梭织机的扭轴投梭机构 2249 A) e" a' f6 R
三、制梭 226
% ?) [, m  O$ X4 L四、片梭引纬过程 2278 Z  q8 g2 c% B- i8 Y
五、片梭织机的多色纬织制 230
$ i% Y$ i* T$ V  v六、片梭引纬的品种适应性 231
: l3 q1 F% q5 \1 ~, ^; {  S第三节 剑杆引纬 232
8 o8 p, [4 K6 D一、剑杆织机分类 232
! Y" r% Q6 ]" L5 v, [5 R二、传剑机构 236; a, B' S8 b* C5 Q' p, I3 x/ d
三、剑杆织机的多色纬织制 240
5 R, d) `% ^3 p3 @四、剑杆引纬的品种适应性 241
  m( F+ M$ i# _. y第四节 喷气引纬 242
; D0 h+ `0 d( J1 @5 l2 |一、喷气引纬原理 243! G: H0 M, @" @( m' Q* u2 D
二、喷气引纬装置 246
+ F' R5 e" W  v* E# [: d9 F三、喷气织机的混纬与多色纬织制 250
. w; Q6 S4 s! I5 U; t" c. q四、喷气引纬的品种适应性 250) E2 H: m" X4 a3 h. N2 b' V$ ?
第五节 喷水引纬 251
4 Z" W. i8 q0 c" U& G9 k) q2 S一、喷水引纬原理 252
4 k) l! q  i1 }( Z; w; b9 z# ]二、喷水引纬装置 253' w0 C0 n: z3 X1 I+ g4 D
三、喷水引纬的品种适应性 257
7 ~. C1 U4 h! [9 U第六节 无梭引纬的辅助装置 257
, e+ K7 D( w; g, J# _$ R一、加固边装置 258
9 ]  D% Y6 c3 O# s/ f; W$ J二、储纬器 2612 Q2 u% ]  S+ ?. v$ n3 c9 u
第九章 打纬2671 A9 B/ y  V; b- V
第一节 打纬机构 268
. u" ?% L- C/ V$ h一、连杆式打纬机构 268/ N5 O4 q6 X+ R% J" e+ b
二、共轭凸轮式打纬机构 272) C& L8 A) X. B0 ~1 F
第二节 打纬与织物的形成 273
$ T- `" s  s4 j8 Z一、打纬开始阶段 2730 d2 h# d% s0 o! ]( s2 ?
二、钢筘打纬到最前方及打纬阻力 273: `9 T: \5 G4 \( n9 ^) ]
三、打纬过程中经纬纱的运动 274; H  b) T* W6 s
第三节 织机工艺参数与织物形成的关系 276+ x+ M: I9 _$ [" j& U/ e4 ^
一、经纱上机张力与织物形成的关系 276+ u) [) U- O$ X" V+ O
二、后梁高低与织物形成的关系 278
0 n$ X/ c7 X! K) g三、开口时间与织物形成的关系 279
% }& ]/ R4 K* L  y5 N; x3 U1 S! r第十章 卷取和送经 281
, I- Q: X! ^( W- d8 \第一节 卷取机构 282
4 O0 r/ X; k" G$ b$ c一、卷取机构形式 282+ ]0 l1 a) s0 P$ d) |
二、积极式卷取机构及其工作原理 2823 [0 J) ^% T* B
三、边撑 288
% [; F" P# C: M/ ]: N+ a第二节 送经机构290
; t. E0 A  Q& f. `8 W0 A6 c一、送经方式 2901 i2 i8 L. T$ h: B4 ?! ~$ e$ C% U
二、调节式送经机构 290
4 C, b( Z$ l- `三、双轴制送经机构及其工作原理 304
3 I- P* [. g) K, y1 m! n第十一章 织机传动及断头自停 307+ s- r" s) B# J; I' Y2 |
第一节 织机的传动系统 307
; l2 n6 b0 u# ^: G" A9 N. w一、织机传动机构的要求 307
2 _1 U3 n! R6 Y5 v二、有梭织机的传动系统 308
) y" Z0 _/ Z! |5 ~" f三、无梭织机的传动系统 308
9 |8 n+ a! ^' h2 K6 T* v& Y  X四、启制动装置 312
& C" D' @" R' H. \! i% z; Y第二节 断纱自停装置 3167 v7 C; ]% V. v  v
一、断经自停装置 316, G* C. g- C( N1 A3 c
二、断纬自停装置 320
+ R7 e, n6 }0 f+ U" W: Q第三节 无梭织机的自动找梭口?自动寻纬 ?装置 325& A) s. G: m7 M. R: |
第四节 有梭织机的经纱保护装置 328' m; n. }% q  M. E# ?' p
第十二章 机织物加工综合讨论 330/ s  u3 |+ \8 l* _
第一节 机织物加工流程与工艺设备 330
8 v. G$ W6 Z( ]; N一、棉型织物的加工流程与工艺设备 330
0 C! g/ k3 T$ V& ?; R二、毛织物的加工流程与工艺设备 335# j8 }3 H/ E6 P& r! @- k
三、合纤长丝织物的加工流程与工艺设备 336+ D8 \& Z/ K0 Z$ x1 [+ |
四、真丝织物的加工流程与工艺设备 3390 l1 g" @/ }* @% U) [
五、麻类织物的加工流程与工艺设备 3416 F* [  {, a6 {/ G3 I3 w2 _
六、特种纤维织物加工流程与工艺设备 3432 s6 k3 E, B2 W- o7 s
第二节 织机上机工艺参数 344
& j+ p. p! Z0 \! R. \7 `, J1 O7 J一、织造工艺参数的分类 345& S) ~# e7 }, R
二、织机上机工艺参数的选择 345
( Y+ g& G2 a3 E+ a( `; Y第三节 织机的生产率和织物质量 3471 O& j8 X8 a9 K, Q9 h
一、织机的生产率 347. G1 B9 D/ i4 ?2 S. i% o) K* A
二、织物质量 348( r% L  u" Q6 d% @' V1 c
第四节 织物横档疵点 3546 K: h. \8 ^, g% O
一、织机打纬与织物形成的关系 354+ i+ u8 o  P, g4 a' t
二、织机开关车引起的横档疵点 355" D) e9 A7 a2 H. I6 L. R/ ]
三、织机送经不良引起的横档疵点 356
6 }$ }$ }7 `" }- N6 @3 P8 s四、织机卷取不良引起的横档疵点 356( G+ U  S: E! z' ?. u
五、经纱和织物蠕变引起的横档疵点 356) x  j5 U1 ^* X% {9 H" q
六、纬纱条干不匀引起的横档疵点 357, j/ @7 `/ m6 r. J/ l$ t7 L) {
第五节 机织物加工的快速反应 357
+ Q, |% I" [& v, a" ]# c7 b第六节 国内外织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360
) Q9 z4 p3 }, G, l8 o5 k3 }参考文献3679 J3 o5 d( \2 u3 h' O

& m! H; i$ o" n% l1 k8 X: j* 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0 15: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书还是只是目录?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下载说明|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54号 )

GMT+8, 2025-5-4 19:0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