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织学》,朱苏康ceb、PDF。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清,电子目录,3.5M。2 B7 ^/ K/ m2 e- g1 M
内容提要
) C6 o5 |4 U+ P' p. V m《机织学》是纺织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平台课程教材之一,分为准备篇和织造篇。准备篇介绍络筒、整经、浆纱、穿结经等织前准备工程;织造篇介绍开口、引纬、打纬、卷取和送经等织物在织机上的形成过程,织机传动和断头自停,机织物加工综合讨论等。书中附赠多媒体光盘简要介绍机织工程主要设备的概况,帮助读者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0 g6 L: J. {- d4 E《机织学》可作为纺织高等教育的教材,也可供纺织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 t9 x# Y2 v# f& Z3 W3 _《机织学》由东华大学朱苏康编写第一章、第十二章的第四节、第五节;江南大学高卫东编写第二章、第八章;安徽工程科技学院许德生、江南大学王鸿博编写第三章;苏州大学俞加林编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十二章的第一节?三、四部分 ?、第二节;南通工学院徐山青编写第七章、第十二章的第一节?一、二、五、六部分 ?、第三节;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侯大寅编写第九章、第十章;中原工学院牛建设编写第十一章;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梅自强编写第十二章第六节;全稿经朱苏康、高卫东增删、定稿。$ B! F$ U3 W: Y* p( y( q9 |2 {
目录& Y, u" e, W+ \ F- c$ [
准备篇
: n- Y1 R' U7 e* O8 |第一章 络筒2
# g8 p1 U* u# A! b" `第一节 筒子形式及卷绕成形分析 4
4 C( N& w) X5 [$ Q. A. H一、筒子卷绕机构 5% ~2 L" t% z- h* _# B
二、筒子卷绕原理 61 ]$ C' X3 |5 r( j7 f |
三、筒子卷绕密度 12
# I" s! K% ^1 F- D5 \7 W+ s2 }四、筒子卷绕稳定性与卷绕成形分析 14" t, V: k' Q; D$ s) B
五、自由纱段对筒子卷绕成形的影响 15) |* A H0 w1 N( E7 y
六、卷装中纱线张力对筒子卷绕成形的影响 17: I7 ~+ M& `# c
七、筒子卷绕的重叠和防叠 18* }/ \- F" s) D2 j3 U6 ?
第二节 络筒张力 20
; e! g7 {0 ?2 }, p0 e3 c& I, }一、退绕点张力和分离点张力 21
* c1 M, i& ^' W* _, _5 p二、做气圈运动的纱线张力 22
6 V9 j& C# \, ]% ]( b4 o" S* F三、管纱轴向退绕时纱线张力变化规律 22- m6 v8 u f: C* d2 j% w
四、管纱轴向退绕时均匀纱线张力的措施 25 u! P3 `8 w9 J$ d" e
五、张力装置和导纱部件引起的纱线张力 27# d |% V# M0 Y0 K: F$ |& a A( S" Q
六、绞纱的络筒张力 32
( [+ `, d+ ^' w3 y- l第三节 清纱、接头与定长 33$ a% b; i, L2 n) S6 h! ]
一、清纱331 s7 O2 I5 [# h' `" l# O# T0 R
二、接头36* k9 S" w/ F$ [( Z
三、定长38+ s' C9 B2 |$ U" V1 |. s; O4 |
第四节 络筒辅助装置 38, j2 i' J9 t: p/ E, f- t
一、自动换管装置 38* S3 d* D. |; ~. I3 }6 b7 ^$ s
二、自动换筒装置 39
4 x; v8 x0 C! p3 U4 t6 z7 V4 ]5 T三、清洁除尘系统 40
, g9 ?& Y% { h第五节 络筒工艺与产量及质量控制40
; ?: L1 `/ {# g: S/ X" y$ o/ Q一、络筒的工艺设计原理 40/ l( o1 X& A& B9 ]
二、络筒的产量及质量控制 43; o1 ?4 j3 \$ U5 E" I* t
第二章 整经 46
* [: F. a6 |3 r+ W8 V1 W7 f第一节 整经筒子架 498 d" _4 J$ }) [0 k7 T
一、筒子架分类 49
' D7 B" D4 G* r7 E7 I二、常用筒子架介绍 504 o' R' |& U. w r
三、整经张力装置 534 c: x+ w- N) X5 e7 k" E! Q, L
四、整经断头自停装置 55! k& @! z) z9 z s
第二节 整经张力56
# S) R9 Y0 f% P- I7 Y8 _' I一、筒子纱退绕张力 57
' P% ^7 Q: n: O9 k% V二、空气阻力和导纱部件引起的纱线张力 58
% t2 C G- \: M9 i- X$ _2 t三、均匀片纱张力的措施 59( |" ~8 {7 m* A) Q
第三节 整经卷绕62, S! M$ D* j( M
一、分批整经卷绕 62
, q3 t6 j6 ~! I二、分条整经卷绕 65
$ r2 R5 i* J6 A& u: n第四节 整经工艺与产量及质量控制70
/ }/ l( ], A( _一、整经的工艺设计原理 70
2 i! C$ A$ P* ?/ p( `2 x( j. j二、整经的产量和质量 73
: _2 S4 [" y8 u9 U! p2 B三、提高整经产量及质量的技术措施 75# z9 O2 p/ @! a
第三章 浆纱 78
( d6 y3 K3 ?( [第一节 浆料 81+ a: Q- e3 t l. Z: O8 Q5 F* J. B6 Z
一、粘着剂 81* Y1 s2 U5 v0 L9 o7 {9 T
二、助剂 947 }0 T" T$ \, E5 s# _7 t
三、浆料的质量指标 97
! S0 W) `7 Y$ Y第二节 浆液配方与调浆97
0 n8 J$ _9 Z' M5 u: C2 G# t一、浆料组分的选择 98# T0 ~7 w1 m+ ]7 M3 Y; J/ k2 x5 S
二、浆料配比的确定 100
# @- }# F1 y l) S5 N8 O% N三、浆液配方实例 101) f! d. i6 R- ?# C' @
四、浆液的质量指标、检验及控制 103
; n3 t$ l1 \* ~# l( A五、浆液调制 105) z" L. X$ k, h: F$ G; \; g/ ~
六、浆液的输送 1060 {. p+ {5 z- t" B; P
第三节 上浆 106
" o+ q! O! u0 F, i' v: V一、上浆的质量指标及其检验 107
+ f6 i1 d" M; Y) M5 R1 i4 I7 q二、浆纱机的传动 1122 d9 e$ N! g/ w. T9 [ x3 t
三、经纱退绕 115
2 H2 {4 S/ W9 o+ \7 |6 V四、上浆及湿分绞 118
; a, c y7 G5 I* ^, M3 y五、烘燥 125 ]% U* u' Y: W, Z; d
六、后上蜡与干分绞 131
# d& |# R8 f, k, m6 D/ V8 X七、湿分绞区、烘燥区和干分绞区的纱线伸长控制132- n0 E3 i: s6 ?- S6 k# D
八、浆轴卷绕 133
6 J' L" c8 c3 A. _; F- J4 G/ k5 {8 X九、浆纱墨印长度及测长打印装置 135" ^$ Z" G0 J/ c- [5 ~, r" o0 q
第四节 浆纱综合讨论 136
' x* s8 `1 Q7 K' X! M一、浆纱过程的自动控制 136! s. O/ }/ T! j9 l8 U" Q$ |
二、长丝上浆 141
+ ?3 N& _& E% k* [ ~" S三、靛蓝染浆联合加工 143; X; ` k) v7 }) \/ s) x
四、浆纱工艺设计原理 143* j( T$ d4 B' n# u: `
五、浆纱的产量与浆纱疵点?包括浆丝疵点 ?148( N( d; {4 g. A. N! s# L& H3 n+ u
六、高压上浆 149
7 n$ `8 L2 [0 q, ?" |0 a七、提高浆纱产量及质量的技术措施 152
8 J# x1 \7 E: J/ e4 s第四章 穿结经157
* M& J, P( r) G |第一节 穿结经方法157
+ ~& h0 Z# i- C, z- g) m一、半自动穿经和自动穿经 157( h( Q, v/ v* ^) }
二、结经与分经 158
( C9 a( P% }/ s- _2 X第二节 经停片、综框、钢筘158) L# y, P8 c& H) Z8 W
一、经停片 158 |' v' `, I$ j, P/ r5 k5 }
二、综框 159" f ^& s/ U6 O& O/ t8 S" D$ @2 e
三、钢筘 1617 R7 v; u/ k! N& s2 u+ v
第五章 定捻和卷纬 1645 r% i( S9 J7 N* {4 \: x. n, K, P# P
第一节 纱线定捻1645 |, r8 k( }/ d. O7 p
一、自然定形 165
' f% Y0 \) o. u b L二、加热定形 165
) { f1 ]; W! r6 b' ?三、给湿定形 165
4 b2 C1 c. _, ?$ D: {4 z2 P四、热湿定形 166' ~% W% d: v/ \: N& b' V0 i n& o
第二节 卷纬 1689 a/ l \" g# ]
一、卷纬成形与工艺要求 169' a8 Z6 T7 T+ f Q
二、卷纬机械 170/ S, w3 O# ^0 y7 H6 z$ [& Q3 u2 g
第六章 并捻 173
# c# u0 O" q0 V0 U$ \9 h第一节 股线 173
+ a+ t. \3 {+ R# { ~0 J一、棉毛型股线 174+ C) i R# G( r8 M' f
二、真丝、合纤型股线174" \2 w! q: w9 H5 e, b
三、合股花式线 1746 z4 ]3 p" I; v6 ^
四、并捻设备 175
, m2 g/ u2 W/ S1 ?) R& B第二节 花式捻线 178
5 K0 ?; d. G& j2 @, }1 Z0 m- H5 j一、花色捻线种类及结构 178" z2 g0 }. p6 }" n/ L, ^& o' b" h0 W4 z
二、花式捻线的纺制 179
/ P9 e& O$ w3 f0 b5 X织造篇
4 t7 W1 w, E& X$ ^4 N第七章 开口 184) A5 I1 X, v2 Z/ s/ S% v
第一节 梭口185( n+ q; R0 Q! [
一、梭口的形状 185
& m7 P* B" ^ Z二、梭口形成方式 186
' A' p- k- o& Y+ T三、梭口清晰程度 187
" A$ K. G) N# X四、经纱的拉伸变形 188
W, Z7 n1 D) B0 I" j% X& p8 G第二节 开口运动规律190, y* r5 @& @2 r9 R
一、综框运动角及其分配 190% a% U& c3 x+ j, `0 |- F. ?
二、综框运动规律 192
. P4 G5 J B4 @3 S2 S0 |. Y ^7 {第三节 开口机构 193- U3 [1 [) m; l
一、凸轮和连杆开口机构 1937 d" X$ `* G# T/ y$ K
二、多臂开口机构 198
$ R8 [* ?' Y' F9 V5 A1 g" @三、提花开口机构 205
, x; d7 V2 L# N: `$ i四、连续开口机构 211
* ^1 j! u1 V# |$ `" V第八章 引纬 214
: k o5 f$ o( o2 T. W第一节 有梭引纬 215
- y3 B8 D: Z! J% p" Y. t* ]3 i一、梭子及其引纬过程 2156 b2 [5 z. Q: ?) O
二、投梭机构 216
4 E( [& `% }* T. v5 d7 H7 K) S三、制梭装置 2188 P9 z% ?; V' T8 J* E
四、自动补纬装置 219
; t4 y) C$ m5 a8 D' @五、有梭织机的多色纬织造 221
: ?. U! j- C( i$ h& e第二节 片梭引纬223; z9 y- r; w- q! d' a
一、片梭 223
3 O' H" S: u4 |5 z3 k二、片梭织机的扭轴投梭机构 224& ]/ W7 z- K1 L1 v7 O( W* G
三、制梭 226
, {5 S: f5 D* G/ G四、片梭引纬过程 227% W) W; j! Q9 F* G( A* `
五、片梭织机的多色纬织制 230
! D h; t$ q, i. a* x六、片梭引纬的品种适应性 231
, y6 d& t$ J1 g3 @3 d第三节 剑杆引纬 232' z7 a, I6 q8 i* X1 r. f% D; Z* P% k
一、剑杆织机分类 2328 P9 @/ \1 m" Z/ `4 m
二、传剑机构 236; j- E; A0 G. m' v
三、剑杆织机的多色纬织制 240# t- V) R: @" F* _5 l' Y
四、剑杆引纬的品种适应性 241$ ^% l# k/ g! ~: j' E& |3 Y
第四节 喷气引纬 242% o$ O* H, T; p: M
一、喷气引纬原理 243* Q, f1 ^2 o3 o
二、喷气引纬装置 246
8 \" `! \9 d; M$ p4 [2 N3 _三、喷气织机的混纬与多色纬织制 250. P# O3 L% l1 X2 U6 `- f
四、喷气引纬的品种适应性 250
, c4 {1 _- b5 B( F7 j) u- G第五节 喷水引纬 251
( y7 x" Y7 B# H8 H) n3 r一、喷水引纬原理 252
" P) F- V2 x$ X4 r$ ]2 h# @二、喷水引纬装置 2538 Y2 [- o' }6 o
三、喷水引纬的品种适应性 257% m" }: J' a& |5 F
第六节 无梭引纬的辅助装置 257 Y# V2 J5 c- i: M
一、加固边装置 258
( \. ?! m; _2 m% D二、储纬器 261
5 M( v1 q# s: b1 ^第九章 打纬267
4 o2 {$ G+ y: ~+ a第一节 打纬机构 268 M3 p. i) y( I4 A n7 d) I; M
一、连杆式打纬机构 2686 b" b9 a% _/ v3 s! u! `, r) z
二、共轭凸轮式打纬机构 272
! l5 O3 I4 E/ y b5 t1 |0 }) b4 O, n第二节 打纬与织物的形成 273
) x, _5 p/ n; h( \3 D8 L; U2 t) o3 o6 Z一、打纬开始阶段 273; F" [: Z! F3 x4 o
二、钢筘打纬到最前方及打纬阻力 273
- w) z2 W1 h# L. I三、打纬过程中经纬纱的运动 274: \- Q" }: j6 S
第三节 织机工艺参数与织物形成的关系 276
- `9 L, H }# C& l$ V3 A一、经纱上机张力与织物形成的关系 276
7 r5 V g5 O5 Q二、后梁高低与织物形成的关系 278
) i" z1 p/ c$ i三、开口时间与织物形成的关系 279, j( ^. }, z3 L# {; A& |
第十章 卷取和送经 281
$ \2 a; M' b# `% \第一节 卷取机构 282, Q, ]5 B/ Y0 ^4 z. u; W
一、卷取机构形式 282 v% Q6 y9 `, X" p4 d
二、积极式卷取机构及其工作原理 282# w* T5 g) T3 {' B5 D
三、边撑 288
4 w0 T4 j2 x& } \. _第二节 送经机构290 J8 j# j) Z0 p* g1 W3 @, E
一、送经方式 290$ R2 v7 R1 T7 U; I# B
二、调节式送经机构 290/ U% a6 Y1 x8 t9 h6 _$ y9 \
三、双轴制送经机构及其工作原理 304
2 q( C) Q( N8 E第十一章 织机传动及断头自停 307
K3 i) h' B( H3 ^1 }5 b3 a6 X! ]第一节 织机的传动系统 307
6 D8 X* [" F6 l) u一、织机传动机构的要求 307' v: E0 W% l% [; }: D, N; I
二、有梭织机的传动系统 3080 H' J! n' v8 Y; J8 M
三、无梭织机的传动系统 308
- d( o/ u2 U$ f) s" \$ P! o7 ~9 ?四、启制动装置 312
S+ a+ F5 q8 C4 T4 K8 Z: I第二节 断纱自停装置 316: K: O" P& y& y y
一、断经自停装置 316; ]+ F, r' i+ A7 Q# M4 L0 @
二、断纬自停装置 320
4 d4 w: _0 N& s) f第三节 无梭织机的自动找梭口?自动寻纬 ?装置 325
% l) s0 A; E- O9 J1 g$ t第四节 有梭织机的经纱保护装置 328
( x# K6 Q6 z# j5 f第十二章 机织物加工综合讨论 330
% V: o) `/ X8 k: g/ J! \第一节 机织物加工流程与工艺设备 330
' Q3 r: q) U+ c0 q0 S一、棉型织物的加工流程与工艺设备 330
: q; j& X, ~7 V1 Y; Z n; o9 r9 s* m二、毛织物的加工流程与工艺设备 3353 r0 H5 ~$ r1 d# h: r; ^
三、合纤长丝织物的加工流程与工艺设备 3367 N, H& B% B; b; w! d, `
四、真丝织物的加工流程与工艺设备 3398 O; _8 w+ F/ ?% T% y- E
五、麻类织物的加工流程与工艺设备 341- B7 w) l3 E, l0 L7 E4 b
六、特种纤维织物加工流程与工艺设备 3430 L+ o, O- ~' p' A1 {6 S( F
第二节 织机上机工艺参数 344
" z: \7 l( B& t4 h1 b& v' A一、织造工艺参数的分类 345
) S% W1 j4 {, s- |二、织机上机工艺参数的选择 345) [3 H G# H( t, f
第三节 织机的生产率和织物质量 3476 ~2 l2 d0 n, y4 U+ g
一、织机的生产率 3477 h* o) e% q0 F* ?1 r+ O1 o
二、织物质量 348
3 O) d1 Z. G7 G第四节 织物横档疵点 354
' E: C& r8 G% s1 P一、织机打纬与织物形成的关系 354
& r' F$ Y: o+ o8 N二、织机开关车引起的横档疵点 355
; s3 L+ e% C l三、织机送经不良引起的横档疵点 356. O& ?0 i) n( Q0 `; M6 B+ b
四、织机卷取不良引起的横档疵点 356
1 t, A9 b1 K- O6 N# h' o* d五、经纱和织物蠕变引起的横档疵点 3560 V+ e3 B: U1 [/ \& T/ l% y3 d
六、纬纱条干不匀引起的横档疵点 357
: B) Y3 G) N/ V9 g4 X第五节 机织物加工的快速反应 357
% D L& [+ L* s7 U第六节 国内外织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360# ?% | V$ c" t9 @- E$ Z0 V3 d: c% W
参考文献3670 X7 C9 \! y) q' b0 M( X; h
( z" J. t+ \3 [4 k/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