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胶时,应根据不同的原麻品质来正确选择工艺。苎麻化学脱胶最主要的工序是碱煮,但不管采用何种工艺脱胶,碱煮前后还必须施予多道工序的处理,方能达到纺纱用精干麻的质量要求。一般将碱煮前的工艺称为预处理工艺,而将碱煮后的工艺称为后处理工艺。
1.拆包、扎把
进入工厂的原麻一般捆成包状,在脱胶处理时必须把包拆开,并按后工序的处理要求扎成一定重量的小把,每把重量约为0.5kg。麻包内的杂质以及混杂的死麻、僵麻、重胶麻等,也一并在这道工序拣出。
2.浸酸
在碱煮前进行浸酸处理,可以除去一部分胶质,而另一部分未直接去除的胶质有可能水解成分子量低的物质,使其在碱煮时变得容易去除。纤维素也容易被酸水解,但原麻中胶质包围在纤维的表面,对纤维素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所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浸酸可以水解一部分胶质而不至于损伤纤维素。
浸酸的工艺参数主要有浓度、温度、时间及浴比。浸酸通常用硫酸,浓度为1~2g/L,浴比约为1∶10,温度约为50℃,时间约为1h。浸酸温度是影响脱胶麻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温度过高,水解剧烈,致使纤维素大分子甙键断裂,从而影响纤维的强力及制成率。生产实践表明,浸酸温度不宜超过60℃。另外,浸酸时要将酸浴搅拌均匀,并且在麻投入后各部位应浸酸均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