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机具] 斜织机:近代农村织机的基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7 20: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n2 o4 M! q8 ?& {$ u6 N* D
斜织机

% s8 U+ l8 y; L4 P& y) l

( O) w* {% Q% P) O" L
近代农村使用的织布机就是在斜织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小时候,冬春季节就是母亲织布的季节,基本上床单和被面都是母亲织的。
斜织机是一种带有脚踏提综装置的纺织机。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说明。有人根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布帛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的现象以及近些年来各地出土的许多刻有斜织机的汉画像石等实物史料,推测斜织机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到汉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
% T5 K' M# Z  H+ u9 z& Z& q
汉画像石所刻斜织机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早图像资料。这种汉画像石共发现九块,其中江苏铜山县洪楼和江苏泗洪县曹庄出土的两块画像石中都有“曾母投杼”故事图,内容是讲春秋时孔子的学生曾参幼年时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天曾参的母亲正在织布,有人进屋告诉她曾参杀了人,曾母起初不信,但后来经不住人们接二连三地报告,于是误信了,并生气的投杼〔shu树〕断机,教训儿子。图中坐于机内,转身作训斥状的人即为曾母,拱手跪于落杼旁的是曾参。这些难得的刻有经典故事的汉代装饰石砖,是我们了解古代家庭纺织生产情况及早期斜织机结构极为重要的资料。汉画像石上斜织机的机架、经面、脚踏提综板和系置提综杆的前大后小形似“马头”的部件,都刻画得十分清楚,从中可窥其大致形状,但由于它上面没有画出综框和筘,也看不清踏杆是如何传动综框运动的,为此我们借助于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其复述出来。

  Z; j) B, K! ?5 g* Y  i
斜织机复原图.jpg

! D' I- F* j$ Z
斜织机复原图
3 d7 r* |- `& D8 {5 ?) j
从学者复原图看,汉代斜织机的机身分为机座和机架两部分。机座前端设有坐板,后端斜接着长方形机架。机架后端安置的两根撑柱,使机架和水平机座成50°到60°角。机架是一长方形木框,上端设有一根汉代称为“滕”的经轴,下端设有一根被称为“梭”的卷布轴。经轴和卷布轴上还各设有一用以控制送经量和卷布量的轴牙。机架中间两侧各装一根“立叉子”,其端装有形似“马头”状的提综杆,活套于一根中轴上。“马头”前端系着综框,后端装有一根用于将经线分为上下两层的分经木。机座下有两长短不一的脚踏杆,长者连结一提综杠杆,通过“马头”控制综片的提升,短的一根与综片下端相联结。织造时,织工坐在机上,踩下长踏杆,力量沿杆传到提综马头的杠杆部分时,马头前倾上跷,连系底经的综框立即将底经提高到原面经的位置之上,同时,中轴也相应地向下压迫面经,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梭口,这时可进行投梭送纬,竹筘打纬的工作了。当这一工作完成后,脚即离开长踏杆,而踩下短踏杆,使综框下降,底经失去拉力,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与此同时,“马头”前端靠自重下垂,使面经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准备接受下一个开口运动。如此往复,织品就“缕缕而成之,寸寸而积之”了。当织好一段布帛后,可一边扳动经轴一端的轴牙放经,一边转动卷布轴一端的轴牙张紧经纱,继续织造。
9 x4 n) C* o5 l/ w
汉代这种普通织机构造虽然简单、原始,且尚未发展到更进步的平机形式,但比较它同时代罗马的那些竖机、平地机等织机来,无论是在构造上,还是在织造技巧与速度上,无疑地都优越得多。连外国学者也认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
; R1 t/ n1 N/ E5 n
汉以后,经隋唐几代的改进和提高,斜织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待至宋元时期,此机已完全定型,其形制基本上和近代农村使用的布机相同。元以后有关斜织机的文献记载比较多。如元代《梓人遗制》、《农书》、明代《天工开物》、清代《蚕桑萃编》等书,对斜织机的构造均有明确描绘。从以上各书所附斜织机的配图来看,后世织机的结构,除机身宽度、经面倾角外,筘的安置也和早期的略有差异。如王祯《农书》中的“卧机”,打纬的竹筘是利用弯竹杆挂着,借助弯杆的弹力打纬;“布机”是将竹筘连接叠助木,即推筘的重型摆杆上,借助摆杆及其上所加重量的惯性力打紧纬纱。
斜织机和原始织机相比,有几项大的改进。一是它配备了机架,经面和水平机座成5060°的倾角,织工可一目了然地观察到开口后经面是否平整、经线有无断头。二是织工坐着操作,而且用经纱导棍和织口卷布轴来代替腰力控制纱线张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织工的劳动量。三是用梭子和竹筘送纬打纬,既提高了织造速度,又较好地控制了布幅宽度。四是用脚踏提综的开口装置,使双手解脱出来,更有效地运用于引纬和打纬上。斜织机上脚踏提综装置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较为重要的发明,它的出现不仅使织造效率和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纺纱技术的进步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如脚踏纺车就是受其启发而创造出来的。
" ]* o4 t% i/ k1 {7 F6 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充值|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 )

GMT+8, 2024-4-25 09:1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