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6 t9 U( K( J罗织机 # r; M$ {% I$ L0 }
( Q. [ @8 f9 ~0 G0 n由于罗织物是靠互不平行的经纱相互有规律地绞转后,与纬纱交织在一起形成的,所以罗织机与其他一般织机最大的差别就是它的开口机构。 p8 {* H; e6 @8 x! y
商周时代的罗主要是二经相绞的素罗,因此它所用的绞经开口机构比较简单,只有一片绞综和一片地综。织造时,以两根纱为一组;奇数经纱为地经,偶数经纱为绞经,一根纬纱按竹刀的位置织入,即每隔一梭起绞一次。
3 P/ p! e4 `' j; S秦汉以后,又出现了三经绞罗,四经绞罗以及罗纹地上起花的花罗。它们织造时所用的绞经开口机构相对来说要复杂一些。 . t7 ]6 w S! x7 Z, m
三经绞罗是以三根经线为一组,一根绞经,二根地经。 & p7 e& P3 F& T v4 M) E( }" q
四经绞罗是以四根经纱为一组;两根绞经,两根地经。四根纬纱为一循环。织造时需要用两组绞综(图20)。第一梭,是绞经综A提起时织入,绞经综B不动。第二梭是按竹刀位置织入。第三梭是在绞经综B提起时织入,绞经综A不动。第四梭再从竹刀位置织入。依次反复。
+ V9 l+ [* w1 W% x织四经花罗时,地纹部分和素织相同,花纹部分另加绞综。第一梭绞经综A和B同时起动。第二梭按竹刀位置织入。第三梭同第一梭。依次反复。织花罗、绞综的片数,视花纹需要确定。 $ M1 g3 x- _6 R3 k ~% C$ \) D: F+ l2 g
二经素罗或花罗的织造,可在一般带筘的织机或花机上经加挂绞综,并把带筘织机或花机上的筘和撞杆(叠助木)的分量减轻后进行。古代有关这种罗织机的资料很少,现仅见于元人薛景石所著的《梓人遗制》中。值得庆幸的是,《梓人遗制》所载甚详,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这种罗织机的具体形制,还简明地讲述了各种机件的制作方法,装配尺寸和安装部位,使我们今天得以了解它的全貌。
+ j4 A5 i# q' q8 l' d- G$ a0 e& Z0 {' ~; }+ h0 h3 n, N
二经绞罗织造示意图 " @. N8 X' l( G2 A( n* w
1 Z5 Q# q! ^8 P0 g3 y5 i8 f四经绞罗织造示意图 ' t5 o! B2 T$ W$ X4 Q
薛书所记罗织机是由机身(机架)、豁丝木、“鸦儿”(操纵综片的悬臂)、大泛扇子(综片)、卷轴、“滕子”(经轴、原图只画一根,可能有两根经轴,因绞经消耗不多,不便与地经同缠于一轴)、脚竹(脚踏传动杆,原书未记)等主要机件组成。这种罗机没有竹筘,也没有梭子,用斫〔zhuo酌〕刀投纾兼打纬。斫刀长二尺八寸,背部有三直槽,其内装纾子,旁有小孔,可以引纬。这种罗织机由于一直沿用打纬刀打纬,不采用竹筘,织造时效率较低,因而在明以后和四经绞罗一起逐渐失传了。 明以后织罗是在带筘织机上进行的,其开口装置虽基本上和前文所讲织两经绞罗时差不多,但因罗织物的组织设计有了进步,又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如五梭罗、七梭罗等。在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就有关于这些罗织法的记载:“凡罗,中空小路,以透风凉。其消息全在软综(绞综)之中,衮头两扇打综,一软一硬。凡五梭、三梭、最后七梭之后,踏起软综,自然纠转诸经,空路不粘。……就丝绸机上织时,两梭轻,一梭重。空出稀路者,名曰秋罗。”
' M7 D/ N; J2 N, d5 O. F'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