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M# q5 ?$ P1 Z欧洲中世纪纺织技术
! r2 t0 k% E: C! i" k + d( Q* i. l0 p, ?. t9 I, A. j
中世纪末期欧洲的纺织业十分发达,而且因为纺织规模的扩大,兴起了新的手工业生产形式——工场手工业。欧洲工场手工业的规模很大,例如在盛产呢绒的佛罗伦萨,呢绒工场手工业的工人大约有3 万人,企业主大约有200 家。
% W0 [& ]5 X% L2 X5 k1 L中世纪的织物生产分为若干行会。一部分工人先把羊毛煮过,漂净,梳理整齐,担任这些劳动的粗工统称为梳毛工,大都是摆脱了农奴身分而又失去土地的农民。梳理好的羊毛通常发给城里或者近郊的贫苦妇女,由她们在家里用纺锤或手摇纺车纺成毛纱。毛纱再发给织工,由他们在家里织成呢绒。
: Q9 m; ]) R- v( H. E) ~- [( J此外的染色、缩绒、碾平等工序,需要比较复杂的技术,因而在中心手工工场完成。许多失去独立经营能力的城市手工业者就在这里操纵织机、缩绒机和染色。
5 a9 u9 i4 o- q9 o5 ?8 E; }中世纪欧洲在纺织技术方面的主要进展是纺织操作中的若干工序,如漂洗、织布、纺纱等实现了机械化。 , W- N& X2 K' K% O
首先实现机械化的纺织工序是漂洗。当时通用的漂洗方法是,把织物放在含漂白土的水中敲打或踩踏,以便使它们收缩和结毡,这样来填实织物裂隙,达到漂洗和洁净的目的。前面提及的水轮磨的应用为漂洗机械化提供了条件。装在水轮轴上的旋转滚筒使水推动升举的锤,这样水轮就可以完成几个人的敲打和踩踏工作,从而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8 M2 r) x, G5 D5 k! m M织布工序也很快实现了机械化。大约在12 世纪末和13 世纪初,出现了用脚控综片代替手工揉作的织机,大大加速了复杂高档织物的生产。不过,当时欧洲的织机技术,还是远远落后于中国的。
8 O2 l. L9 |( f! o0 L9 {第三项实现机械化的工序是纺纱。纱锭的锭盘有槽,用与一大轮相连接的带子驱动,大轮用左手转动。这种原始的“摆轮”,虽然旋转运动还需要由纺纱工的左手加以控制,但已经实现了捻纱和缠纱工序的自动化。因此,这种摆轮机构直到19 世纪仍然用于纺粗纱。提轮是在机械中运用曲柄的最早例子。曲柄可以把往复运动变成旋转运动,也可以把旋转运动变为往复运动。 - R' j$ k# {8 o9 W) G- J" e1 f+ R
曲柄在后来蒸汽机发明以后,得到了广泛运用。纺纱实现机械化的另一重要发明,是15 世纪由于对纺纱轮引入锭翼,形成所谓萨克逊轮。这种萨克逊轮能同时捻纱和缠纱。 欧洲的纺织技术沿着机械化的道路不断发展的结果,是从纺织业中揭开了众所周知的近代产业革命的序幕。因此,欧洲中世纪纺织技术的发展趋势,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e+ {- l: O;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