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2 G7 d- t# K1 a中国古代丝绸的制造生产技术
, M% _9 h3 B+ |; g) c" @" N
4 t+ k; B3 |0 w9 K2 p$ Z中国制造丝绸的技术是非常细致的。生产工序十分复杂。最重要的是缫丝、练丝、穿筘、穿综、装造和结花本。
* v- q2 V; d- t q9 w( U0 U/ H" F9 ~9 r缫丝
2 f* C8 h) H. R) J+ f$ P8 ]这是制造丝绸的头一道准备工序,是指松解蚕茧和抽引蚕丝。未经处理的蚕丝都附有一定的杂质,主要的是丝胶,如果不适当清除,就不能得到合用的蚕丝,不能使蚕丝显现出它特有的柔软细长和光泽的特点。中国从一开始利用蚕丝,就采用一定的松解和抽引的方法。有关松解的工艺,在战国和两汉的著作中就已经出现,是把蚕茧放在沸水中煮烫,利用水温脱胶。后来又进一步总结出必须控制水温和水中丝胶的浓度,使用文火和适当搀加冷水,防止过热出现脱胶不匀、丝多疵累的缺点,过冷出现丝头散扬难于松散的毛病,最好常令煮茧的沸水形如蟹眼。同时注意换汤,换汤过勤会出现蚕丝白而不亮的现象,换汤不勤又会出现蚕丝亮而不白的缺点。抽丝的工艺是用小木棍把已经散开的浮丝从锅中挑起,几根合成一缕:细长完整的合成细缕,根数比较少;稍次的断丝合成粗缕,根数稍多;最次的断丝合成纺丝,根数更多。南北朝时期以前最细的丝多半是五根合成的,宋代以后多半是三根合成 的。
- f4 K2 j+ Z) h7 [! v! Q4 L练丝 2 h) t4 P0 P8 @: x) k3 S& ]
练丝是对蚕丝的进一步处理和漂白。未练的丝叫生丝,已练的丝叫熟丝。练丝的工艺和缫丝相似,是把已抽的蚕丝放进含楝木灰、蜃灰(蛤壳烧的灰)或乌梅汁的水中浸泡。汉以前用温水,东汉以来用沸水。然后在日光下曝晒。晒干后再浸再洗。这样,一面利用灰水中的碱性物质和日光的紫外线起漂白作用,提高丝的白洁度;一面利用水温和灰水或乌梅中的碱性物质或酸性物质继续脱掉丝上残存的丝胶,使蚕丝更加柔软,容易染色。 * `' T4 D) T* H7 S6 s
穿筘和穿综 9 c# ?0 |/ l8 M6 o7 O& v% [5 n
筘是织机上的竹筘,综是织机上的综桄。穿筘穿综的目的是使织机上的经线在织造过程中能开出符合丝绸结构设计的梭口。筘是用竹片制成的细长方框,中间有间距相等的竹丝,在古代又叫杼、筬、捆。综是用木条制成的长方框,中间有一根横棍,横棍上下各有一条细线,用丝绳连接横棍、细线和木框两边,绕成互相环结的上下两个圈套,就是南北朝时期以前所说的“屈绳制经令得开合也”的工具,在古代又叫泛子、翻子。筘只一片;综的数量不定,最少两片,最多八片,如果提花最多可增到十六片。穿筘是按照设计要求,把经线分组的穿过每个筘齿。穿综也是按设计要求,把经线穿在综里:如果是素织,一根只穿一片,穿在框上的两个圈套的上套;如果是花织,一根要穿两片,根据需要,一片穿在圈套的上套,一片穿在圈套的下套。
- c4 m- S% H; V; N4 Q/ {装造和结花本 6 Y4 q' U( e( Z, I! w9 c. Z6 r/ i- w
装造系统和花本是丝绸提花的装置。
! U$ |: m7 \" \* k" E' k2 Z装造系统也是在汉代就已经有了记载的。凡是提花的织机都有花楼,装造系统垂直地装在花楼之上,是由通丝、衢盘、衢丝、综眼、衢脚组成。通丝又叫大纤;每根通丝都相当于一般织机的一片综片。综眼是容纳准备提动的经丝的。通丝的数量根据花数循环确定,每根通丝可以分吊二到七根衢丝,就是现代纹织学上所说的“把吊”。 : e8 K5 s/ A1 f( Q. y8 S& O: E% g' U
花本是提花丝绸显花的直接来源,所以叫它“花本”。有花样花本和花楼花本两种。 " J H" ?& l2 w5 @' m7 q1 A( \
花样花本的编结方法是:在一块经纬数量相同的方布上画出准备织造的纹样,也可以先画在纸上,再过在布上。用另备的经线,同方布的经线一根接一根重叠地连在一起,再用另备的纬线,按已画的花纹所占位置和尺寸,置换方布原有的纬线,把原有的经线抽出,用新接的经线代替原来的经线,使花纹重新显现。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说的“画师先画何等花色于纸上,结本者以丝线随画量度,算计分寸杪忽而结成之”,就是这个意思。
" ]& P# ?4 @, K0 E: m& U, d; Q花楼花本的编结方法是:把花样花本的经线和花楼上垂下的同量通丝接在一起,提起花本纬线,带动通丝,另用比较粗的其他纬线横穿入通丝之内,就可以把花样过到花楼之上。 装造系统和花楼花本是互相配合的,在花楼花本完成以后,牵动花楼花本的经浮线,也就是在花楼花本上显花的通丝,带动全部装造系统,就可以提花了。
: a2 m+ x3 S3 z' P# \&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