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商周、战国时期衣冠等级制度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7 18: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 V+ m' I; O$ s. D6 W' @
商周、战国时期衣冠等级制度简介

& H0 b6 y% {2 r: m4 j( W2 v
5 Y7 k" a' I  b( L
夏商周时期衣冠装束首次用作“分尊卑、别贵贱”的一种标志,成为统治者维护宗法制度的象征。尤其到了周代,等级尊卑已十分明显,即什么人穿什么衣服,不准肆意僭越。
- @  c1 U+ A. @9 \2 e
这时期的人群大致分为王公、贵族、平民、军旅、伎乐等阶级,虽然并不全面,但了解他们衣着上的差异,可以让我们对当时的等级制度有个大体认识。

: L& y+ C" Q; k! n
6 K0 X. W0 q- P4 [$ N8 I
王公

9 G9 F$ ]7 X  ~* r7 D
周代天子冕服有“十二章”纹,十二章就是十二种图案,上衣通常只有天子之服才可以十二种图案俱全,诸侯、卿、大夫及其以下,所用图案逐级递减,上可以兼下,下不可以兼上,界限分明。并且,王公贵族的礼服常常只有“五采”,即“青、赤、黄、玄、白”五种颜色。而且五色被视为正色,被赋予了祟高的地位。周代的首衣冕冠制,首衣有三等,冕为上,弁次之,冠通称。据《周礼·夏官·弁师》:“王之五冕皆玄冕,衮衣之冕十二旒,鷩衣之冕九旒……玄衣之冕三旒,每旒皆十二玉,玉用五采相间。三公之冕九旒,每旒九玉。”这些形制具有严格区别,不得僭越。

( H$ R+ j& f. C! z% q

" K: M/ U5 c$ @# g$ w
贵族:凤鸟践蛇纹绣(纟秋)衣

- g: w( t- _  x$ `* Z
湖北荆州马山一号楚墓发现的红棕凤鸟践蛇纹绣(纟秋)衣,叠置于一小竹筒中,外系竹签牌,自名“(纟秋)衣”,是用整块衣料裁剪而成。全衣仅在整块衣料上部左右剪开,上部叠成双袖,下部左右内折成两襟。两袖平直,对襟并列,腰身与下摆等宽,即直裾式,凹后领。这件(纟秋)衣是战国时代首次出现的对襟式凹领平袖直裾禅衣,可能是当时日常所著的夏秋装便衣之一。这是出土众多衣袍实物中仅有的对襟新款式。(纟秋)衣衣长45.5 厘米,两袖平展为52 厘米,袖宽10.7 厘米,腰宽26厘米。(纟秋)衣的面料质地是红棕色绢,经向密度为68 根/厘米,纬向密度为48 根/厘米。衣缘的红棕色绢经密为98 根/厘米,纬密为46 根/厘米。织物表面平整光洁,丝线条分较粗,缫制的单丝亦较均匀。红棕色绢的色泽,可能是用植物茜草素所染得到的绛色。
4 O, @; v0 Z" N! J$ \3 u' N
(纟秋)衣红棕色绢地上,用彩丝(可见红棕、金黄、黄绿、深棕、朱红色)绣线,以锁绣技法绣出了凤鸟践蛇纹为主题的菱形四方连续框架,角上填布七颗联珠和七角形花,以及勾连云纹等图案,整个纹饰与其他绣纹相比,真是独具匠心,自成风格。主题纹是一只张开双翅的凤鸟正在啄食一条蛇,脚下另践一条蛇,以备凤鸟作再次啄食的佳肴。凤鸟的形态特征,与其他凤鸟的线条纹结合块面纹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别具神韵。这种凤鸟图案,正是楚地民俗中特别崇尚的凤凰的勇武、健美风姿,在器物和丝织品上经常使用的传统纹样之一。至于菱框四角七角花的周围,有七颗圆珠,组成环状联珠纹,可能是北斗七星纹的发展。
  P% V. h) C2 G0 M+ P, O
  平民

* d6 M3 e# q2 T) u* P
中国古代有两大服装形制,即西周以前流行的上衣下裳;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流行的上下合为一体的深衣。深衣不分男女,而且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可服之,只不过它是士以上阶层的常服,百姓的祭祀礼服。深衣的特点是“短勿见肤,长勿被土”,这只能是不事劳作的统治阶层的常服。下层劳动者的常服则是“襦”,即短衣。
) ~* e2 S1 }4 ^: Z  M! {
区别贵贱在头衣上表现尤为明显。简单说,贵族戴冠,平民戴巾。所以冠成为贵族区别平民百姓的标志之一。巾,实际上是一种包头用的布。另外,平民穿衣不准有纹饰,称为白衣,只能穿本色衣服,不能施彩,或者用象征卑贱的间色,百姓只能穿麻、毛等编织品。

$ T, j6 Q6 u% O) X  P  r# F/ [) ^
$ ~: V9 l  \" e8 |  l
  军旅

/ a. `5 ?; u" ?: d' M
商周征战,战争规模不小,用兵动辄万人,交战双方的战士都要保护自身,故首盔(胄)和甲(铠)应运而生。

! w8 @8 ?+ {: S( j8 A
商周盔帽的形制,主要是为了保护头部不受箭、刀枪的击伤而特别设计制作的,将官和士兵所戴还有不同要求。殷盔的式样是将青铜铸成薄壳帽状,面部眼睛处留孔,侧面耳部留耳形孔,是为了将官们可以耳闻目见,便于指挥和上马阵前交战。两侧耳部上方留有弧形孔,可能是为了减轻盔帽重量和有利于头部的热湿交换。盔顶有一根铜丝钩下垂至后脑下部,便于将丝质绳带固定在颌下和颈项处,整个头盔形制设计非常周到。南京搏物院藏的殷盔的面部,雕刻成兽面纹饰。眼鼻口均留孔,还用钩雷纹以点缀,显得威严、雄伟。战国铁制的兜黎.并没有殷盔这样复杂,面部全露,后脑封闭,盔帽顶呈小圆锥形,后脑上部凿有半环形漏孔纹饰,形制相当壮观。燕国下都出土的用甲片穿缀连成的活动式盔帽,更具有轻质、灵巧等特点,它是首次发现的甲片式作战盔帽。商周戎装中的甲衣,又称甲铠,是将士的护身戎装。除精良武器外,对护身的甲衣制作讲究。周代专门设立司甲管理盔甲制作。《周礼·冬官考工记· 函人》:“函人为甲,犀甲七属(札),兕甲六属,合甲(削革里肉,但取其表,合以为甲)五属”。周代有铜质叶片制甲衣,大多七片为一组,即“七札”形似龟背甲、鱼鳞甲片。

( N  R  H: q9 D# L& {/ J! B
3 Z: [* M8 @5 R* P
  伎乐
; T: w" |/ c& U& c! F
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单裙共有二件,均有不同程度的残损,其形制尚可大体复原。深黄色绢面裙,展开后似同墓出上一柄竹扇形状,腰部窄,下摆宽。上有两根绦带,便于穿著系结。裙面分裁八片缝制,每片的宽度为27 、27 、27.5 、26 、27 、24 、27 、26 厘米。裙面展呈一等腰梯形。裙下摆缘宽为12.5 厘米。两角上用贴边加固,穿著经久耐用。这件衣服质地紧密厚实,摆缘宽大,显示了动与静结合的英姿。虽然裙面上无织绣花纹,但在深黄素雅色调中,下配宽厚的深红、土黄等色彩的菱纹锦镶缘,既华丽,又高雅,真是别具楚国民俗风情。这件深黄锦镶缘裳裙,可以想见,如果著于歌伎舞女身上,当她们在楚乐编钟、鼓瑟、竽、管联奏声中,作快速旋转动作时,衣纹更能显示裙下端彩锦环凌空飞舞,形成倒喇叭状波浪飞动之美的特殊风采。这种在不平衡中求安定的不断运动的舞姿,给人有一种潇洒、飘逸、活泼而健康的形式美感。
" X% [7 _% ~* R1 x" {$ 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充值|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 )

GMT+8, 2024-5-5 23:2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