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E W `" _9 F0 L" E% X三、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针织工业在面对国内外市场变化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和耐力,行业总体发展令人满意。但在影响行业发展的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目前行业增长动能转换及转型升级存在不畅,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内需对行业的拉动作用有待提高 十一五及十二五时期我国针织行业高速增长,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相互促进,特别是作为居民消费重要产品的针织品服装,在满足居民基本需求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内需对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但进入2016年内销增速放缓明显,1-12月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14433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低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3.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受宏观经济景气度及居民收入影响较大,拉动内需,促进居民消费(特别是针织品服装消费)需要多种措施配套进行,在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状态下,行业应该努力适应国内消费升级及消费结构变化,挖掘内销市场潜力。 2.行业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加剧 我国针织行业的发展受益于全球化及全球国际分工,但目前受国内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环境约束不但加大的影响,低端及低附加值产能的竞争力正在降低,特别是在越南、印度等后发国家成本及运行成本比较优势明显情况,众多针织服装加工企业选择进行产能转移,优秀针织服装企业的转移为当地带去优秀的技术、管理方法和人才,同时将建立起来的市场供应链体系带到上述国家和地区,将进一步加剧我国未选择进行转移企业的竞争压力。统计前三季度针织服装在传统欧美日发达国家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我国针织行业目前处于高端产能(优秀的品牌针织服装企业、优秀的面料供应企业)竞争力不足、低端产能竞争力降低的“双重夹击”的状态。未来低端产能的产业转移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高端产能是我国未来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和关键环节,也是未来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2016年下半年原材料持续上涨,给针织行业带来巨大压力,特别是对于处于市场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出口企业更是雪上加霜,订单难度加大,企业只能通过对内挖潜增效,对外增强与客户的沟通,同时加大研发力度,增加在新产品上的议价权。 3.促进行业转型发展的外部驱动力量仍未形成合力和共识 近年来在增长动能调整及增长方式重构方面,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形态的出现及与传统纺织服装产业的深度跨界融合为行业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动能,实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与传统针织产业深度融合,如国家鼓励的智能制造、互联网+等,在与产业结合及推进层面仍有真空区,针织行业从业者也未完全接纳或全部了解这些新领域,如何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使其与纺织工业深度融合,以促进新动能的产生,将影响行业未来长远的发展目标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