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纺织类国家级非遗:扎 染(绞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6 21: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阳新野 于 2014-8-6 21:41 编辑
3 s" x' R, V) Q2 d/ P1 ?! r/ w2 j9 R2 p4 l' N
扎染 (国家级非遗)

7 w5 V8 B* J) ?& K5 k, Q

3 U' e! d' @7 g# R' r
  产生地区  云南白族

$ X, F) j# S3 s! N5 q
  艺术特色  扎染古称绞缬,因主产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人们又叫大理扎染、白族扎染。云南白族,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兰根)。
8 g% x/ j* z1 w! B
  工艺流程  扎染主要步骤包括: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碾布等,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扎染与蜡染的染料可以一样,但扎染的方法更加生动,面料不是靠蜡来附着,而是依靠绳子来裹扎一部分面料,被扎住部分不放到染料中,其他部分形成与染料一致的颜色,捆扎部分也由于液体的浸透形成颜色的过渡。

3 o% C8 R  ?+ b& w) K( ?
  发展现状  扎染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大批生产在东晋时期。到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1984年,周城兴建了扎染厂,带动近5000名妇女参加扎花,80%以上销往日、英、美、加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7 m7 \) |+ N$ A* `1 E3 m! s" ^% _. z% 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6 21: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5 ?( G/ v3 [9 n% S& k0 M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手工印染技术。在我国传统手工印染工艺中,有一种用线在织物上束缚成绺、或缝花扎结,用以防染,使之出现白色晕染花纹的印染技术,称“绞缬”。“缬”者,“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日缬也”。故现今通俗地将“绞缬”称之为“扎染”。
绞缬这种古老的手工印染技术,在历史上几经变革之后,随着社会生活和服装文化的不断演变,已渐渐鲜为人们所知。因此,当扎染工艺制品以崭新的面貌回到了现代生活之时,人们难免不为其绚丽多姿的工艺之美,以及那生动自然的意趣而感受到奇妙清新的风采。其实,在我国一些省区农村中流传着的扎“蛾蛾花”,似乎正是这古代绞缬工艺的残存形式。至于边远的一些兄弟民族地区,绞缬这一古老的工艺形式,却正是作为这些民族各自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得以延续至今。现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一些兄弟民族地区,如白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的服饰中,已发现有简单纹样的扎染工艺存在。西南民族的僧侣服装中,有一种称之为氆氇的毛织物上,也见到用扎染法染制的极为简单的白色团花纹样。在我国海南岛地区,还发现了东方、昌江的黎族,有将绞缬与手工织造相互结合的工艺形式,形成了黎族独具特色的手染织锦工艺品。
绞缬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印染工艺精华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早在晋唐之际,封建统治阶级生活中的奢侈糜费已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时,绞缬工艺应用于丝绸织物所产生的绚丽多彩、色晕斑斓的天然意趣,深得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的喜好。用绞缬工艺缝制的服装,由于适应了上层阶级社会生活的需要,遂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时髦而得到了兴盛和发展。恰如唐史中所述:“妇人衣青碧缬,平头小草履”,这正说明绞缬方法制作的服装,已在唐代妇女生活中得到广泛流行。在现已出土的绞缬实物中,还能看到从东晋直至唐代几百年间各个不同时期的一些比较简单的绞缬技法。如“蝴蝶”、“腊梅”、“海棠”等,均为小簇花型的扎法;另还有“鱼子缬”、“玛瑙缬”、“鹿胎缬”等,则是满幅扎结的方法。这些出土的绞缬实物,其技艺都已相当精巧。可见,绞缬工艺从东晋发展到唐宋时期,技艺的发展和进步是很快的。如果从绞缬品种之繁多、技法之多样来推测,当然是为了满足当时社会的多方面需要;由此,绞缬的普及程度亦是可想而知的了。根据著名作家、文博专家沈从文先生的考证,绞缬工艺发展到北宋时期,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应用相当普遍,技艺亦达到高超完美的程度。当时的王公贵族在生活中,争学奢侈,极尽豪华,形成风气,致使绞缬工艺的一些品种的加工技术极其繁杂,且费工费时,不得不引起朝廷方面的干预,并由此下令限期禁止。从此,绞缬工艺在我国民间大部分地区失传。
绞缬技术在唐宋曾传至朝鲜。至于日本绞缬工艺的传播和流行,亦应来自于中国。此说虽见诸於文字方面的记载未几,但从日本《正仓院院刊》关于“唐代运去了彩色印花的锦、绫、夹缬等高贵织物,促使日本的丝织、漂印等技术获得启发”的记载,可以看出日本绞缬工艺的源起和发展,与唐代纺织印染技术之间源流关系的一些线索。日本称扎染“绞缬”之名称,这似乎也可以作为绞缬从中国传至日本的一种迹象来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充值|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 )

GMT+8, 2024-4-24 10:04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