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麻系指桑树和麻。桑树为落叶乔木,叶子用来饲养桑蚕,木材可制器具,枝条可编箩筐,桑皮可造纸,桑椹可供食用、酿酒,叶、果和根皮可入药。夹河滩一带是我国栽桑养蚕最早的地区之一,直到“文革”期间,在夹河滩仍能看到大片桑田,所以,《孟子》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之说。夹河滩的麻,主要是苘(qǐng)麻、苎(zhù)麻和亚麻(胡麻)。麻文化作为东方服饰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汉唐时期,洛阳华贵的丝绸、精美的麻布、瑰丽的陶瓷,在夹河滩的佃庄为东起点,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走向西方遥远的国度。 . P* D. ^! m, E
《诗经》中的《王风》,有一首夹河滩民歌——《丘中有麻》,今天读来,仍能感受到两千多年前洛河岸边那对青年男女的柔情蜜意。诗中提到的三次约会,第一次约会便是在麻田。“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译成现代诗就是:“山丘上面有麻田,谁把公子来留下?谁把公子来留下,愿他相会来我家。”
* N5 J5 ^' @6 h! c4 Q+ U8 r5 a; W在长期的农业社会里,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诗经》中另有一首诗《东门之池》,也是一首情歌,说的也是桑园麻田里的风花雪月。“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意思是:在东门外的池塘边,有一位正在沤麻的姑娘。她正是小伙子的情人,池塘边正是二人的相约地。所谓沤麻,是指将麻收割后,放水中浸泡数日,然后再剥取麻纤维。为什么情人约会选择在麻田和沤麻池边呢?因为诗经时代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由妇女从事的纺织业,正如《墨子》记载的,当时妇女们忙于治麻统葛、纺绩织纴,不敢怠倦。麻田和沤麻池边正是姑娘们平常劳作的地方。所以,相约一人,共话桑麻,无疑是最现实、也最浪漫、最有情调的事情。
# p0 O" I- A' J8 L在夹河滩的翟镇一带,很久以前,那里分布着大片的桑林,先祖们以种桑养蚕为生。在古桑林有“九头十八庄”之说,其中就有“桑头村”。该村原属北许村,后来划归二里头村,村中最大的一棵桑树高6.4米,径围10米,枝繁叶茂,年年开花,但无果实。村民常在树下求雨拜神,寄托心愿。1982年,二里头村搞农村规划,将桑头村规划了一条街,村中大桑树连同村头桑田自此消失。
) o( E+ _/ e# D* T9 D东汉时期夹河滩一带有一首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名为《陌上桑》。这是两汉乐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诗。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系统收集、整理而保存下来的汉代诗歌,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祭祀祖先神明的效庙歌辞,类似于《诗经》中的“颂”;二是乐府民歌。这是继续《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与《诗经》、《楚辞》鼎足而立。据说,《陌上桑》中的女主人罗敷,就是翟镇镇桑头村人。
( |8 p; p( {& p# L+ [1 h4 f汉代是桑头村在洛阳城南,属京畿之地。《陌上桑》是一篇立意严肃、笔调诙谐的著名乐府叙事诗。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美貌女子名叫罗敷,一日在采桑路上恰巧被一个太守遇上,太守为罗敷美色所动,问她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回家。太守原以为凭借自己的权势,这位民间女子一定会爽然允诺。想不到罗敷非但不领情,还把他着实奚落了一番,使这位堂堂太守碰了一鼻子灰,无趣之极。诗中那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令人叹为观止,女主人公罗敷美丽、聪明、勇敢、忠贞,蔑视权贵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亮丽一笔。
: t7 z! q# h6 p K8 Q* O诗曰: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 N0 f, z$ d( h6 {# e7 ` _9 Y+ r5 J罗敷的娘家位于桑头村南约十余公里景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罗敷的故事传出后,其娘家人也为其自豪,遂将其村名改为罗敷村。该村现在依然存在,位于伊河南岸,属于今偃师顾县镇曲家寨的一个自然村。
5 a: H/ v& x, Y& M/ z源自夹河滩的桑麻诗赋,经久不衰,历朝历代都有大量文人为之歌咏。如:唐代洛阳诗人武元衡的《赠送》诗:“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写一位洛阳美女,身着一袭白色的麻衣,头上戴一朵红花,如雪中的红梅。假如到了越国,遇到一袭红衣浣纱的西施,恰如红莲白莲,竞开媲美。宋代辛弃疾题在酒店墙壁上的小令《鹧鸪天·春日即事题毛村酒垆》:“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写的是农民精耕细作、见缝插针,在牛栏近旁的一点隙地也种上了桑麻。忽然闪过一位青裙白衫的农家女,诗人不禁要问,是趁养蚕前的闲空走娘家吧?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宋代农村生活的珍贵录像。此外,还有晋代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范成大《田园四时杂兴》的“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等。甚至连佛教偈语中也出现了“归来踏马赋闲词,爱与不爱都浮华。执念此生如果真放的下,牵手斜阳与你话桑麻”的诗句。
8 j0 q$ m5 ?" K而最近走红网络的“待我……许你……”体,自然也少不了源自夹河滩的桑麻诗句,如:1、帝王:待我君临天下,许你四海为家;2、国臣:待我了无牵挂,许你浪迹天涯;3、将军:待我半生戎马,许你共话桑麻;4、书生:待我功成名达,许你花前月下;5、侠客:待我名满华夏,许你当歌纵马;6、琴师:待我弦断音垮,许你青丝白发;7、面首:待我不再有她,许你淡饭粗茶;8、情郎:待我高头大马,许你嫁衣红霞;9、农夫:待我荣华富贵,许你十里桃花;10、僧人:待我一袭袈裟,许你相思放下。(作者:永远的春天 新浪博客,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