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o0 Q8 d4 k, @& P$ x z
鸦片战争之后经过30多年的孕育,中国开始引进西欧国家的纺织技术装备,仿照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方式兴办近代的纺织工厂。首先这样做的是清朝的以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一批洋务派官员。1880年投产的甘肃织呢局是典型代表,既是中国最早的毛纺织工厂,也是整个近代中国纺织工业最早的工厂。 甘肃织呢局前厂 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是一代名将,曾经指挥过收复新疆的著名战役。他为了改变新式军服仰赖进口呢料的局面,并且认为甘肃有毛织品的原料,于是从1876年起就筹划在兰州创办甘肃织呢局。当时有人提议将工厂设在汉口,交通方便,可把原料运至汉口,便于销售。而左宗棠认为甘肃是自己管辖的省份,有责任开发该省的财源,即便长途运输也要克服困难。因此投资银20万两,与上海德商泰来洋行商定购买粗纺锭880枚、毛织机20台、染整机全套及制肥皂等其它设备。这些设备装箱1200余件,于1879年2月从上海装船,运到汉口,然后用民船逆汉水、丹江运至龙驹寨,再用人力及牲口背运至兰州。运输途中,有些笨重机器须拆开,遇到狭窄山路,还要凿山开路。1879年10月,先头机器开始到达兰州,直至1880年5月才全部运齐。这样长途辗转搬运工业设备,在中国是第一次。 织呢局机器运到后经过半年安装试车,于1880年9月1 6日(光绪六年八月十二日)正式开工。由于对当地的原料了解不足,织呢局所购机器适用的原料以细软羊毛为宜,为此用大批人力从兰州附近所产粗毛中拣取细毛。40人每天只能拣出2斤,100斤羊毛只有10斤可织上等呢,余下的只能织成粗呢毛毯,人力、物力浪费很大;其次,兰州地区水源不足,水中含盐量高,影响呢料的漂染质量;另外,工厂管理也存在问题,织呢局一切技术及业务管理均操纵在德国人手中,工人很多是兵勇,只关兵饷,生产效率很低。至1881年初,织呢局的设备利用率不超过三分之一。1881年2月,每天产呢8匹(每匹长50尺,宽5尺),合160码左右。后略有增加,但日产不过10匹。截至1882年8月的两年中,织呢局共产粗细呢绒1500余匹。且产品成本高,当地没有购买力,而卖至外省又因交通困难,运费较贵,因此没有市场竞争力。1883年织呢局锅炉爆炸,终于停工歇业。后来复工后改名为兰州织呢厂。 0 y) a: @% F) k4 {+ n
19世纪后半叶,由于当时中国的服饰习惯,呢绒市场并没有全面打开,毛纺织品的进口大部分属于粗纺产品,主要供新军服装,以及供上层人士制做西式服装用。甘肃织呢局之后,还有上海的日晖织呢商厂,北京清河溥利呢革公司和湖北毡呢局3家粗纺厂和若干小厂,但存在的时间都不长。一些驼绒、毛织、毛毯等小厂也时起时落。总的来说,由于市场需求的原因,毛纺织业在初创时期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