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新起步阶段
! f# I* M( W( C/ ~) R' h. y" |20世纪80年代初,清梳联设备的开发应用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被再次提出,提出有关纺机企业协同研究并开发无回花清梳联设备,这次研发的重点是梳棉机喂棉箱和匀整装置。1983~1984年,青岛纺机试制的FA171型无回花系统清梳联喂棉箱,在京棉三厂气流纺车间试验。在无自调匀整条件下生条重量5m不匀率,月平均值筒内不匀率达2.90% ,好于同条件下卷喂的3.51%。
- G- A5 N3 \" G8 C1985~1988年,在上海12棉《棉纺整套新技术工业性试验》项目中,对清梳联进行工业性试验。该清梳联由青岛纺机供应FA171A型无回花系统喂棉箱和配有FT021A型自调匀整器的FA201型梳棉机,郑州纺机提供开清棉联合机,其中包括有FA002型并联式圆盘抓棉机及FA022-6型多仓混棉机。由于开清棉、梳棉相隔较远,输棉管道在30m以上,管道棉延时长达8s,管道压差达200 Pa,与梳棉相连接的FA107A型清棉机给棉系统工作不稳定,经常发生堵车,又因清梳联喂棉箱加工粗糙、下花不畅等原因造成梳棉机生条不匀率很差。在不用自调匀整器时,生条CV值(5m)平均高达3%,台间生条平均定量极差达6.8 g /5 m,这样不稳定的喂入状态是FT021A型超长片段匀整器所无能为力的。用了自调匀整以后,虽然把千米重量内不匀率下降到平均2.27%,台间平均定量极差降低到1.17g/5 m,但生条重不匀率的月平均值CV值仍然高达3.88~ 4.86。6 _8 C/ g( e5 ]. Y7 d6 J+ Y
1989~1991年,由中国宏大纺机(集团)公司牵头,郑州纺机、青岛纺机等七个单位参加的《清梳连续化工艺与设备的研究》会师在无锡马山纺机试验中心。提供的新设备有青岛纺机的FA201A型梳棉机,配FT022型混合环自调匀整器;胶南的FA202型高产梳棉机,配YZ-2 型长闭环自调匀整器,开清棉系统及与胶南梳棉机连接的清梳联喂棉箱由郑州纺机提供,清梳联流程配置如下:5 l: h# k6 ]# ]) R0 F
FA002型圆盘抓棉机→FA121型除金属杂质装置 →FA104型六辊筒开棉机 → FA022型六仓混棉机→FA106型豪猪开棉机 → FA106A型梳针辊筒开棉机 →FA133型气动两路配棉器
, z+ d: r, ?, S) I7 [→ 青岛FA172型喂棉箱8 y' v+ O/ d7 w) u4 g$ C! p% U" }
→ 青岛 FA201型梳棉机
7 Z- n, f% ^% x! ?→ 郑州FA175型 喂棉箱
% e# J7 c, _" D+ ?# w. I→ 胶南FA202型梳棉机- X2 i: u. P- n. z# B
经过3个月的生产试验,上述清梳联梳棉机的产量达到30~38kg/h,5m生条CV值月平均值为2.5,接近当时引进设备的水平。) L: Z. m1 Q H# \& N, b4 k
与60年代相比,这一时期的国产清梳联设备在加工精度、装配质量、自动化程度及电气控制技术等方面都有了较大进步。但是清梳联设备加工仍然较为粗糙,光洁度差,输棉管道、棉箱内壁、排气滤网等棉花通道漏风挂花多,机械、电气故障多,保养维修工作量大,运转效率低,产品质量稳定性差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加上制造厂家的售后技术服务薄弱,国产清梳联很难进行工业化生产应用和大面积推广。国产设备在国内用户心目中的信心一时难以树立,于是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从国外引进。
3 [0 w$ w! Q9 D1 C" `8 a9 F$ O8 z+ T, D2 T&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