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帷帽 " z/ t( w% q) l/ a9 w' m! B( ^) [
到唐高宗时,汉族妇女戴帷帽的增多,逐渐代替幂䍠。《新唐书·车服》记载:“初,妇女施幂䍠以蔽身,永徽中,始用帷帽”。帷帽是一种高顶宽檐,檐下垂一个丝网的帽子。它比幂离更具有特点:一是摘戴方便,不像幂䍠那样从头蒙到胸前;二是外形比较美观,三是缀在帽檐上的网随时可以撩起。废幂䍠兴帷帽,反映了唐代妇女摆脱束缚、追求自然的思想。到武则天时,不论宫女还是民妇,骑马外出多戴帷帽。真可谓“帷帽大行,幂䍠渐息”(旧唐书·舆服志)。3 Q5 p# @+ h9 B" T+ t& C* i& d
“帷帽,如今之席帽,周回垂网也。”——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d! u1 W9 ]& j* U% j7 s
这是一种在帽檐周围,垂挂一圈纱网的帽子,显然“帷帽”之称,即是因“护帷回绕”而来。( W! z: H# X1 G0 ]9 J( g9 u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席帽”条则云:“本古之围帽也,男女通服之。以韦之四周垂丝网之,施以朱(珠)翠,丈夫去饰。”
" [+ J8 P( \- U. A依其说法,周沿缀帷之帽,实际上属于男女通用的一种帽具,不过女用帷帽的垂络上,会装点珠翠。
- p# F, F1 t: C) V 《图画见闻志》说帷帽是“垂网”,这让后人容易理解为纱、罗一类的轻薄织物。以往一向被忽视的是,《中华古今注》却指出,这种帽子是“垂丝”。 f0 @" Z) w. o# s
在1990年出土整理的燕妃墓壁画$ V$ o: J" C" l8 t
壁画中,侍女手中所捧的,明显为一只竹丝或藤丝编的斗笠,斗笠的周沿,接缀有一圈长丝绦。这些垂络的排列,颇为密集,形成一道薄幕,倒是与《中华古今注》的定义相符。$ Z, @5 I# B7 U1 R. V. z2 o: l# I
由此可以确定:8 Y) c( u* I; T% c1 |$ ~+ n) V
1、这是一顶帷帽; n4 i+ F; P2 G
2、帷帽至少有两种形制:一种,缀挂织成“网状”的纱罗;另一种,悬吊丝穗。9 M2 N" F0 k8 M$ |) h% a
燕妃墓壁画中的,显然是第二种。) @+ B( @ Y9 z+ F
燕妃墓壁画中所绘的这顶帷帽,垂络很长,戴在头上,大约能够遮蔽膝盖以上的大半个身形。
* S" ] ^" B! W: ?从画中来看,长穗条条顺滑,并不紊乱,也没有缠绞在一起的情况,推测彼此之间,可能以一道道横向的细丝,再进行连结,形成网格状。
% H; C; N; z4 ^* |1 p也可能,是丝穗本身,已经编成小股,所以不会缠绞,因太细,故画中没有表现出来。1 v9 N! _: e' f& ^4 J3 `5 G/ p$ L$ L* B
这样的所谓“围网”,显然要比纱、罗更稀疏,帷中的身形面容,基本上不可能遮挡住,唐代官方会在其流行之初,便“下敕禁断”,原因或许即在此。/ U6 K- m% s* K
在那丝穗上,装点珠宝或翠鸟毛,形成缀珠,或贴翠而成的花朵,定然是异样的华丽美观。这也就难怪时尚的大唐女子们,不肯放弃了,面对官方的压制,“初虽暂息,旋又仍旧”。. F! [$ J, G" x/ X/ Q
壁画中手捧帷帽的侍女,只有一位,她掌上之物,就只能是为墓主预备,表现恭顺的侍女随时等待,将帷帽献给女主人,伺候她上马出行。
2 A" ~; ` ?4 L+ A8 }1 C! a燕氏不是普通女人,她十三岁即为秦王李世民侧室,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后封德妃。至高宗朝,册为越国太妃,在王府与皇宫中,度过了大部分人生,且地位尊贵。0 [0 |9 P( }# |/ w. t
这样一位太妃的墓室中,特意画出预备她骑马戴的帷帽,初唐时代的风骨,果然剽悍。1 O# Q2 J8 z8 @$ H4 G# U3 c/ X
燕妃于咸亨二年(671年)年底,入葬昭陵的陪葬墓。正是这一年,帷帽的流行,惊动到了唐高宗李治,使得他第二次出手,试图扭转不正之风。' g$ O+ _! F0 ^" O1 U
敕令中云:“比来多著帷帽,遂弃幂䍠”,显示高宗时代,是帷帽取代幂䍠的过渡期。
: i4 g% C B: f6 Y9 y) e因此,燕妃前半生所熟悉、常用的,乃是幂䍠。帷帽,是她人生最后二十年中,接受的新时尚。
. F9 O% y- G+ A& w. X; q" D如燕妃墓壁画所示,帷帽最初兴起之时,乃是围帷长坠的形态,长度应该比幂䍠短,可能在膝盖以上部位。
% b, |9 {: c; Z* d5 \- p/ I但后来,又逐步变短,最终收缩到颈部以下、肩部以上,称为“浅露”。7 U% M5 d2 K- C
现代闽南的惠安女头上的笠帽及装束,与之十分相似。
2 g1 z# |7 L; O唐代中期,特别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风气日益开放,宫禁渐开,封建礼法在服饰上的约束,受到冲击,帷帽这种与幂䍠相比,更能张扬女子个性的头饰,越来越受到大唐女子的喜爱,宫中和民间女子都争相效仿。. t( O& t8 ?! E- P y7 ]
官方的干预并不能阻止帷帽的盛行,到武周时期,幂䍠基本消失。
1 n/ P6 @* i( c& Y, U8 l日本在历史上,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山寨了中国唐宋时代幂䍠和帷帽,今天日本和歌山的采茶女,还戴着类似于幂䍠和帷帽之间的东西(服装类似宋代)。/ F3 m p# O% w2 u- y8 Y% r/ v
芥川龙之介的《密林中》,以及据之拍摄的名片《罗生门》,让国际艺术界从此对“帷帽”所能绽放的魅力,刻骨铭心。出现在密林中的武士之妻,正是骑着马而“头上斗笠罩着面纱,看不清面孔”。; Y& ? u1 \5 q1 S3 H
近年中国影视人,也快活地迷上了帷帽,大片或热剧里,先秦、秦汉的美女们,纷纷顶着轻纱飘晃的帷帽妖娆,根本不管是否制造了时代错误。
+ ]3 D' I; i6 d( I9 \+ ?/ y早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就指出:“阎令公画昭君,已著帏(帷)帽。殊不知木剑,创于晋代,帏帽,兴于国朝。”意思是大画家阎立本让王昭君头顶帷帽,出了塞,是一种错误。但张彦远明确指出,帷帽,是唐朝才兴起的一种装束,因此,唐以前的女性,与之绝缘。' o' |) \4 o" {/ C3 o! o
8 v6 i4 g6 u3 ]0 t' z3 n# T%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