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a表示移圈系统上下针的运动轨迹及对位配合,其中1表示针筒转向,2、4分别为上下针运动轨迹,3、5分别是上下针的运动方向。图b显示了移圈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n/ n) H, i+ p g f( Y
1.起始位置 ! `& ^' {: C4 e! s/ ~' Y8 `
如图b(1)所示(对应于图a中的位置I),此时上下针握持住旧线圈,分别处于针盘口和针筒口的位置。/ g( w7 K- |7 k- j
图a 上下织针的运动轨迹
5 H4 ]; T" p, d: s9 d图b 移圈过程 2.下针退圈并扩圈 上针向外移动一段距离,旧线圈将上针舌打开但不完全退圈,下针也上升一些,开始退圈,如图b(2)所示(对应图a中的位置Ⅱ)。随后下针继续上升完成: w/ R# L& }' V* x$ G4 T
退圈,且将欲转移的线圈套在弹性扩圈片外面完成扩圈,此时上针略向内移处于握持状态,上针头与下针针背平齐,可阻挡下针上的旧线圈随针上升,有利于下针的退圈,如图b(3)所示(对应图a中的位置Ⅲ)。+ z3 u1 ] m: p+ g9 [; |$ q
3.上针伸入扩展的线圈中 如图b(4)所示(对应图a中的位置Ⅳ),下针上升,利用扩圈片上的台阶将扩展的线圈上抬到高于上针位置,上针向外移动伸进下针针杆与弹性扩圈片之间的空隙,使上针头穿进扩展的线圈中。
, d1 }$ j8 D: ?4 ~! l7 K: a, {. Z; E4.上针接受线圈 如图b(5)所示(对应图a中的位置Ⅴ),下针下降针舌关闭,其上的线圈不再受下针约束,将线圈留在上针针钩内。
8 a: a1 n- u( L) h& L3 p6 Z" q5.上针回复起始位置 如图b(6)所示(对应图a中的位置Ⅵ),上针向针筒中心移动,带着转移过来的线圈回到起始位置,下针上升一些为在下一成圈系统退圈做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