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 ^. l+ c1 O. h! @1 |! a
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绸织绣概况 : y \9 m5 L" L% a. J
- `5 r* K. Z7 p, w) J/ W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受犬戎威胁被迫由镐京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当时由于铁工具的使用,原本依靠周王朝封地维持经济的小国纷纷开荒拓地,发展农桑生产。土地肥沃的齐、鲁等地的纺织原料、染料及纺织手工业迅速发展,一些经营丝帛或染料的大商人, 财富可比“千户侯”, 人们称之为“素封”。他们和诸侯贵族一样,“食必粱肉,衣必文绣”。随着纺织商品流通领域的不断扩大,齐鲁一带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丝绸生产的中心。这一带桑麻遍野,妇女们能织善绣,产品行销各地,齐国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美誉。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喜欢穿紫袍,国人效之,一时紫色丝绸身价倍涨,以致五匹素绸不能交换一匹紫绸。《史记·苏代遗燕王书》说:“齐紫, 败素也, 而价十倍。”齐桓公打破了传统以青、赤、黄、白、黑五种正色为贵的老观念,后来紫色就上升为富贵的象征。唐代韩愈《送区弘南归》诗中就有“佩服上色紫与绯”的诗句。 在商和西周时期,绢、缣、绮、锦、绣是奴隶主大贵族所专用的,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富商大贾也都可以穿用了。齐鲁等地先进的织绣技艺,逐渐以和平迁徙的方式,或以战争为中介,向其他地区流转、传播。刘向《说苑》载有押“鲁人善织履,妻善织缟,而徙于越。”《左传》记:“成公二年,楚人伐齐,侵入鲁之阳桥,鲁人赂以执斫(匠人)、执针(刺绣缝纫工)、织纴(织缯帛工)各百人请盟。”今湖南、湖北、河南各省的战国时期楚墓先后出土许多织绣品和服装,其技艺水平极高。% Q9 |- m$ J# g c4 J+ w U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