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v+ ]+ k+ p) @5 P春秋战国时期丝绸的法定规格及市场价格 8 s3 j) b7 S) i+ q
6 E# @1 T8 x @春秋战国时期, 官营纺织手工业、富商大贾的纺织手工作坊与农村男耕女织的手工生产并存,已初步形成了封建经济的基本形式。当时对纺织品的规格是有严格规定的。《礼记·王制》规定, “布帛精麤(粗)不中数, 幅广狭不中量, 不粥(鬻, yù)于市”。兵法家吴起因妻织组,幅狭于度而出其妻。西周的《九府圜法》规定, “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 长四丈为匹”。至于布帛的精粗, 是按经线的密度单位 “升”来计算的, 如果在幅宽二尺二寸之内有经线80缕(根),即为1 升。凡遇吉礼, 有身份的人要戴30升麻布的帽子,穿15 升以上的细布衣服; 遇丧礼则穿15 升以下的粗布衣服。战国的铜尺一尺等于现在的23 厘米,幅宽二尺二寸的纺织品等于宽50.6厘米。30 升布的总经数为2400 根(30 × 80 根), 除以幅宽50.6厘米, 则经密为每厘米47.5根。这个密度比现今生产的白细布要多一倍。所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因30 升的细麻布太贵, 改用30 升的丝绸来做帽子。《论语·子罕》记载孔子的话说押“麻冕, 礼也, 今也纯俭(丝绸价格便宜), 吾从众。”据《范子计然》记载,齐国锦绣, “上价匹二万, 中万, 下五千”熏普通的绢帛“匹七百钱”, 价格与中等锦绣相差15 倍。 1 c) K6 E0 g/ w: C'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