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隋唐宋元时期:桑蚕养殖重心向江南地区转移
! o3 W1 ^* Z9 O0 }1 v根据《唐六典》、《元和郡县志》、《新唐书》等记载,唐代的各地贡献的丝织品中,河南、河北地区的共享概念丝织品数量最大。. ^+ w5 C; n3 X* X+ X
\5 J* s, i' o# }
安史之乱后,随着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蚕桑业的重心也转移到江南。这时逐渐产生了与原料生产脱离的专业织户,买卖桑叶和蚕种的现象大量出现。
7 M) d( H- d9 T$ m: C4 X; r- P& M# `1 K2 V/ J0 ^+ `( Z
北宋时,全国二十五路之一的两浙路向政府缴纳的绢占了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尤以嘉兴、湖州一带的蚕业最盛。而且在两宋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官办丝织工厂和民营工厂。0 n/ ]# n3 S, o" O; O
* S( Q" a1 V; i, ?3 j四、明清时期:棉花取代丝麻,丝绸转为出口商品
! L& K7 x1 M1 d9 g* W& O) q' j到了明清时期,南方的桑蚕养殖更加繁荣于北方。原因是在元代时,棉花的栽培传到了长江、黄河流域,而到了明代,棉花就取代了丝麻的地位成为主要的衣着原料。
' d( R& I! R4 @# W, G3 T' h在这一时期,蚕桑业在许多地方趋于萎缩,但南方尤其是嘉湖地区,蚕桑生产继续保持繁荣。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在桑树种植和桑园管理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培育出了低干桑,珠江三角洲培育成地桑。7 O- S1 M+ [3 R, m" c0 F& g
从最初的中国桑蚕养殖的出现,到最后走向出口。中国桑蚕养殖所形成的丝绸文化对推动世界文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3 Y' N; @: j, M8 K) Q* C& ?* T. t1 } R+ d0 z7 S7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