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综合] 多项纺织化纤技术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3 22: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经网络评审组、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评审,科技部审核,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7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有8位外国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分量最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
6 p2 @+ S0 E* `5 v; B
+ X7 Q* m, ^, q" G/ \4 a
朱美芳.jpg

# z; R( s# n+ m此次大会上,有多项纺织化纤技术成果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奖二等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分别是“高曲率液面静电纺非织造材料宏量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和“有机无机原位杂化构筑高感性多功能纤维的关键技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分别是“固相共混热致聚合物基麻纤维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和“高性能无缝纬编智能装备创制及产业化”。此外,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奖中的纺织行业重大成果,彰显了行业科技创新活力和创新实力。* V* `" f6 `% e% e1 t1 G

; j- U1 u# W$ z# Y( P' l项目名称:高曲率液面静电纺非织造材料宏量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6 h5 U; X$ U' `+ g8 B: M) P
获奖类别: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D# V5 U' c- y% H" }
项目完成人:覃小红(东华大学)、王荣武(东华大学)、何建新(中原工学院)、刘玉军(北京钧毅微纳新材科技有限公司)、王浦国(苏州九一高科无纺设备有限公司)、费传军(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司)) @7 P9 j" g' ]

4 }2 S, R/ Q8 K3 m: S5 s/ X4 g项目针对微纳米纤维及高端制品产业化加工技术瓶颈,构建了高品质微纳米纤维静电纺成形控制理论,突破了宏量制备核心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纤维直径离散分布小于15%微纳米纤维及其制品的量产,为高附加值、功能性微纳米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提供解决方案。+ l$ w; e2 L0 a
& N) c+ D. G1 o1 D3 g
项目实现了静电纺微纳米纤维的宏量制备和产业化生产,成果已实现推广应用,建成微纳米纤维非织造材料生产线10条,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满足了国家战略和重要民生领域的重大需求,推动了我国纺织技术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升级。2 u6 }1 m+ |1 w+ b3 a2 O! O

+ b9 p9 x( w) {) |' J项目名称:有机无机原位杂化构筑高感性多功能纤维的关键技术
# d5 i- c! D0 U0 i6 f% z6 h获奖类别: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 r: B. ^  F8 t& t项目完成人:朱美芳(东华大学)、孙宾(东华大学)、周哲(东华大学)、相恒学(东华大学)、成艳华(东华大学)、杨卫忠(上海德福伦化纤有限公司)
6 r; d4 q9 e1 V0 k) o7 P- f0 h! K% ^2 o3 _+ h' Y
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有机无机原位杂化构筑高感性多功能纤维的新思路,发明了聚酯聚合过程跨尺度微纳结构功能相的原位构筑及其均匀分散新方法,建立了双螺杆限域空间和多外场诱导下聚合物与功能无机颗粒复合体系相结构的调控机制,研发了功能纤维微细化、异截面、复合加工“多相纺丝成形”新技术,构筑了多功能纤维的全链条设计与一体化实施新策略。
1 H& h, e" ]* P' T6 z: Y9 Z- ]: _  W% A4 A2 T7 E% s6 q
项目建立了高感性多功能纤维全流程产业化技术体系,在多家合作单位成功实现产业化,建立了5大类功能纤维生产线,开发了高感性多功能聚酯、再生聚酯和聚酰胺6短纤维、长丝及复合纤维等5大系列30多类产品,在国内外知名品牌获得成功应用,并延伸应用至高端运输和国防军工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 P9 ~, Z1 C" Y; D! J
) T1 d% P0 m4 K! E; H  `7 H1 M项目名称:固相共混热致聚合物基麻纤维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 M5 C& z7 U- y! J
获奖类别: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 k" N9 i; W6 N- `- F  q$ N0 o; {
项目完成单位:长春博超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吉林大学、天津工业大学0 f* k; L) {$ {* e* {
主要完成人:刘雪强、李志刚、潘国立、窦艳丽、王春红、张长琦、杨  涵、严自力、马继群、王  瑞
% C& k3 K+ x7 ], D% J
' s( q8 A) o5 a: ?4 n6 p! N3 e3 K项目针对麻纤维复合材料存在的界面性能差、复杂形状和结构承载部件成型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高等技术弊端,提出了共混热致制备聚合物基麻纤维复合材料的方法,研制出低成本、高性能的麻纤维复合材料,建立了产业化加工技术体系,实现了麻纤维复合材料绿色可循环生产应用。* X7 ]5 D% T& w$ y. m" \6 I* z
; L5 E0 N% F! x, ^. M8 h4 c5 k$ c
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0件、实用新型22件。项目解决了交通工具内饰环保和健康危害问题,满足了车船环保和轻量化需求,提高了麻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水平,使中国成为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麻纤维复合材料生产国,对促进纺织和新材料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 P8 O1 X8 G: r! I+ e7 j- X" ~3 O3 e, w* r  E& G
项目名称:高性能无缝纬编智能装备创制及产业化
  A" Y) @' |# W! G; [获奖类别: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6 |/ |9 x' p, D5 [2 I( H& z项目完成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恒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日发纺机技术有限公司、泉州佰源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6 D/ _6 W$ x! F3 Y4 F# P主要完成人:胡旭东、彭来湖、吴震宇、向  忠、袁嫣红、何旭平、汝  欣、史伟民、胡军祥、傅开实
7 `) \% A$ y- m& u' k5 F
: H2 {) P4 P' K2 e( ?项目主要针对针织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通用性针织智能控制系统平台,研发针织机械典型执行器件的智能驱动器,设计基于云服务的针织数字化车间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开发车间数据采集服务器软件和终端应用软件以及信息模型解析和编译器,编制针织设备智能控制系统行业标准,将数字化车间联网通信协议和智能控制技术标准化。$ f1 r3 V* R8 e$ F
$ ?2 P, x/ f2 F+ }
项目实现针织数字化车间针织设备智能化控制以及车间设备、产品、人员、订单的协同管理,减少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已在常熟国盛、晋江智创、福建源达等著名纺织企业应用,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 w! O' Q. x4 ^8 J8 L( B( q* F
1 a: V$ ?8 `2 I
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专用项目)。
5 `9 M$ ?% X( A6 b# L+ V1 F! n
拓展纤维.jpg

7 O$ Y: Y- Q& x. [7 Y威海拓展此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是继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之后,今年获得的又一项国家级荣誉,是对公司坚持自主创新、打破国际封锁与垄断、解决卡脖子难题、引领国产碳纤维行业发展的充分肯定。
1 }' R# Y) V/ F% v8 u0 s. X( ~6 [
# B+ z0 t& ~( O# Y/ g! P
湖南大学等碳纤维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j! X5 P# |) ?

4 b: u6 W- H8 H, Q  T. ?) b
成果名称高导热油基中间相沥青碳纤维关键制备技术与成套装备及应用
完成单位:湖南大学、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湖南东映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湖南长岭石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冯志海、刘金水、叶崇、王妙云、朱世鹏、樊桢、刘洪新、佘喜春、黄东、余洋
  e$ d+ }+ [  c4 ]; 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下载说明|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54号 )

GMT+8, 2025-7-4 20:3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