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布神歌:劳动者的歌谣 . c( Y- F2 S7 r! A# @9 o$ c
在夏布之乡——重庆荣昌保存的大量民谣中,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麻布神歌•织布谣》。有歌曰:+ ?* c+ E& N4 C
幺妹要勤快,勤快要绩麻, 三天麻篮满,四天崩了架。 幺妹紧忙挽鱼子,请的机匠就编麻。 请个机匠二跛跛,长打羊角短打滑, 几天才把麻编好,编好才能把浆刷。 染好麻布做衣衫,青蓝白色有配搭, 幺妹穿起像天仙,扭动腰身乐哈哈。 咿哟喂,幺妹呃,穿起活像天仙女,情哥哥他直是夸……”。 另有一首反映纺织的歌谣《劝妹子》:" E6 d/ l" _5 j+ A9 ~6 O6 C4 S
三月杨柳青又青,妹姐讲话莫大声。 发狠做活路,做到二三更。 有事赶紧做,有食唔爱争。 爱听话,爱孝道,爷面前莫拗爆, 敬大嫂,敬阿哥,哥嫂有错莫挑唆, 惜老妹,惜老弟,做大姐个唔爱歪。 学绩麻,学纺棉,热天冷天有包缠。 勤经布,勤喂蚕,后来行嫁有嫁奁。 歌谣中的“勤经布,勤喂蚕,后来行嫁有嫁奁。”反映了人们教育家中女儿的习俗。4 M& W2 V5 v* ]$ a' a% |
歌谣《陪奁树》反映了客家人聚居地的姑娘出嫁前的劳作情况:0 d* T: }. f0 L) Z4 A
红衣裳,黄心瓤,阿爹阿妈精心藏; 土生长,岩边长,霜打雪压壮树秧。 三年鸡,五年羊,一十八载买牛忙, 织女坊,梭床响,吹吹打打会牛郎。 歌谣里的独特风俗即家生女儿,父母要载一棵果树,收获果实卖钱,买鸡,日积月累,买羊买牛,买织机,到出嫁时,奁全是姑娘劳动所得,此习俗在 20 世纪 80 年代时仍留存。6 C! w6 T9 X0 `9 f( e; B6 t' k
幺妹要勤快哟,勤快要织麻; 三天麻篮满哟,四天就崩了弦…… 银线来绣花,金线来镶边, 穿起新衣裳,幺妹做新娘。 然而,这些生动的劳动歌谣却因为夏布织造业的衰落一度消声匿迹。在荣昌的盘龙镇,原石田乡已83岁高龄的颜坤吉老人,还能唱年轻时就喜欢唱的神歌。如今,聊起夏布,老人总会用这首“神歌”进行“讲解”。由于年纪的原因,颜坤吉老人已经很少和织布机打交道了,但哼唱起这首祖先流传下来的“麻布神歌”却是铿锵有力,手还不停地跟着节奏打拍子。
x! Y( z- \6 }6 Q# R有女莫嫁人梭梭匠,熬更受夜命不长, 编布编到通天亮,卷起麻布去赶场, 一走走到场街上,买给老板才有祥。 老人唱完,又讲述了歌曲中主人公幺妹不顾父母反对,追求真爱,最终嫁给一个编制夏布匠人的故事。
: d/ C+ M( n$ h4 X荣昌盘龙人说的客家话,与广东梅县的粤东客家话较相近。发音上多送气音,不严格讲究平仄。平声入声分阴阳,上去不分阴阳,听上去有点像唱歌。客家话在语言、词汇和语法上都有它的特色,同普通话比较,保留着较多的汉语古音韵。如今被评为夏布国家级传承人的颜坤吉老人被重庆媒体称为“麻布神歌”最后的守望者。颜坤吉老人从8岁开始学织布,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他说:“‘神歌’之‘神’,不在于它神奇,而是提神!” “当年盘龙镇家家都有织布机,人人都会织布,大家常常通宵达旦织布,为了醒瞌睡,大家就通过唱歌来提神”。; \% x1 m4 D& J! _: X2 [8 r) W5 s4 B. ]
据重庆商报的记者了解,“神歌”是配合织布机的节奏来克服织布时的单调与疲劳,最后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劳动歌谣。由于大家都是织布之人,“神歌”便迅速渗透到每个家庭、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凡编织夏布的男女老少都能唱上几句或几首,有时晚饭后或晚上乘凉,院子的青年男女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探讨歌曲,你一段我一段拉开嗓门独唱或对唱起来,这时麻布神歌又成为了大家休闲的一种娱乐方式。当时,神歌唱得好的人,就像今天的明星偶像一样受人追捧。“神歌”的传唱,给夏布这门民间技艺增添了许多传奇的色彩。$ r1 Z& z6 S# f; C' C% q
' [# X6 F$ A7 H& f7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