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型纺纱] 转杯纺纱工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6 10: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杯纺纱工艺rotor spinning technology$ d, z2 y5 F+ _0 f/ P
3 w: Z: F' \/ J0 D) d; ^
7 F* S* ?/ k6 E, u+ d! H
1 K, p1 |& \3 }
转杯纺是条子直接纺纱,前纺工序仍为开清→梳理→头、二道并条。由于转杯内凝聚槽会积留细小尘杂,时间一长使积聚的量增多,破坏须条的凝聚和捻度传递,纺出的纱有波长为转杯周长的周期不匀,严重时会经常断头。因此前纺工艺必须加强清除尘杂,可采用(1)加强开清工序,如在开清棉联合机组中增加小棉束开棉机和强力除尘机;(2)加强梳理,如采用双联梳理机。若转杯纺纱机有排杂装置及新型梳理机的梳理和排杂效果好,可不用双联梳理机。
& q% W1 U( v! p+ o1 [& k7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0: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 E1 [6 |& I+ n6 u# L( \1 e  {+ T# d
转杯纺纱rotor spinning

, v" u' p  E) s* D自由端纺纱方法之一。如图示,纤维条从喂给罗拉与喂给板输入,被高速回转的分梳辊开松成单纤维。转杯内的负气压使单纤维经输送管送到转杯内壁斜面上,在转杯高速回转的离心力作用下滑移到杯内凝聚槽内(转杯最大直径处),纤维沿着凝聚槽周向平行循环排列,经多次叠合成环形凝聚须条。引纱从引纱管被吸入杯内,受离心力作用贴向凝聚槽与凝聚须条搭接;引纱引出时,凝聚须条随之离开凝聚槽,并同时受转杯高速回转而加捻成纱。纱条经阻捻盘、引纱管被引纱罗拉输出,直接绕成筒子。凝聚须条BCD与纱臂AB的连接处B点称为剥离点,此处纤维数量等于成纱截面中纤维的数量。随后逐渐变细,凝聚须条从B点离开凝聚槽。剥离点不断转动,其速度等于纱臂与转杯的转速差,以不断剥离须条,实现连续纺纱。转杯高速回转带动凝聚须条和纱臂AB一起回转,纱臂一转,纱条上加一个捻回,使输出的纱条获得捻度,属自由端加捻。AB段纱条的捻度产生的扭转力矩,克服凝聚须条与凝聚槽的阻力向凝聚须条上传递,捻度越过剥离点传过的长度BC称捻度传递长度(BC后凝聚须条无捻)。捻度传递长度的存在增强了被剥离凝聚须条与引纱的联系力;A处的阻捻盘对回转纱条有摩擦力产生假捻作用,使纱臂AB段捻度增加,为正常捻度和假捻的合成,使须条更能顺利从凝聚槽剥离,减少断头,保证正常纺纱。在纺纱过程中,纤维连续送入杯内,滑入凝聚槽,转杯连续回转,纤维就会搭接在已有捻的DB纱条和刚剥离的空隙处,此纤维称搭桥纤维。它未被捻入纱体内,而缠绕在外层,形成缠绕纤维(外包纤维)。因此转杯纱不同于环锭纱,具有纱主体和外包缠绕纤维的特殊结构。加工不同长度的纤维时,采用不同的转杯直径,以适纺18~100tex的棉、毛、麻纱和化纤纯纺及混纺纱。加工原料不同,转杯凝聚槽形状有所不同。与环锭纱比较,转杯纱的纤维伸直度差, 内外层纤维转移少,且有外包缠绕纤维,成纱强力约低10%~15%,捻度和断裂伸长大,织物手感丰满,耐磨,吸湿性及吸色性都高。适于织造灯芯绒、牛仔布、卡其布、粗平布、线毯、浴巾、针织起绒布、粗纺毛呢和装饰布等。转杯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转杯速度分别为(3×104~4×104)r/min、(5×104~8×104)r/min、(9×104 ~15×104)r/min。转杯直径随速度提高而形成系列化,有φ66~φ28mm多种规格。根据杯内负压形成的方法分自排风式和抽气式两种。纺纱线密度从原36tex以上到目前可纺11tex以下。目前转杯纺纱机已普遍采用带排杂机构的纺纱器,具有半自动化和自动化清洁、接头和自动落纱及其他辅助装置。1 ^7 D3 J' i" o' G
转杯纺纱.png
4 @8 o% F: \, q! ^. ~; T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充值|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 )

GMT+8, 2024-5-3 00:14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