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退圈。借助专用的机件,将旧线圈从针钩中向下移到针杆的一定部位上,使旧线圈b同针槽c之间具有足够的距离,以供垫放纱线用,如图中针1。
* L' J& p% L% L- r. \
; ?- K+ N4 x; |. v# @9 B; }(2)垫纱。通过导纱器和针的相对运动,将新纱线a垫放到旧线圈b与针槽c之间的针杆上,如图中针1~2。
: O6 L& h, \1 {/ }3 z) n
) r7 Y: y! N0 f* e2 ~% T1 @- y(3)弯纱。利用弯纱沉降片,把垫放到针杆上的纱线弯曲成一定大小的未封闭线圈d,并将其带入针钩内,如图中针2~5。
, k, d I! e$ W& _& s$ a
* e7 e% k7 i2 D# H3 U0 D3 ]) i( `& H(4)闭口。利用压板将针尖压入针槽,使针口封闭,以便旧线圈套上针钩,如图中针6。
- w. E; v4 O$ e1 }; O9 x+ u5 Y; `3 M
(5)套圈。在针口封闭的情况下,由套圈沉降片将旧线圈上抬,迅速套到针钩上。而后针钩释压,针口即恢复开启状态,如图中针6~7。
( `8 j/ f y' l7 j& t! m! y8 z1 n( g7 F6 S; ]% f. I$ {
(6)脱圈。受脱圈沉降片上抬的旧线圈从针头上脱落到未封闭的新线圈上,如图中针10~11。
) d1 |5 D- @' x! h/ l) P
8 o' @% Z8 \& b2 _$ N+ r3 m( g2 E4 S(7)成圈。脱圈沉降片继续将旧线圈上抬,使旧线圈的针编弧与新线圈的沉降弧相接触,以形成一定大小的新线圈,如图中针12所示。
5 Z* f( G. {! l
# ^ Q% Z6 c+ R( ^$ h(8)牵拉。借助牵拉机构产生的牵拉力,使新形成的线圈离开成圈区域,拉向针背,以免在下一成圈循环进行退圈时,发生旧线圈重套到针上的现象。
按照上述顺序进行成圈的过程称之为针织法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