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锦的历史 中国是一个丝绸大国,是桑蚕丝帛的发源地,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周代就己有多彩的“锦”,称之为“周锦”。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的丝绸实物分析得知,我国当时已经发明用花本提花的织物,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丝织物。 从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400年间,中国内部战乱分裂,公元220年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吴国地处江东、自古就是盛产蚕桑的地方,但织锦工艺还相对落后于北方中原地区。周瑜攻打皖城,从袁术那里俘获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到吴国。 公元263年,交趾太守孙胥曾征手工艺人千余人送到建业(南京),吴国后宫亦有织工数千人,吴主赵夫人能织云龙虬凤之锦,刺绣五岳列国地形之图。在吴国政府的倡导下,吴国的农桑蚕织平步发展,吴丝蜀锦名扬天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织锦工具机械和织造技艺获得了飞速发展,形成了宫廷御府织室的织锦技艺创新中心。根据史籍记载:南京的织锦业之源,可追溯至秦汉的 “楚锦”、“汉锦”,成长于“吴锦”。丝绸织锦不但以她动人心魄的魅力,成为我国奉献给世界文明宝库的一颗璀灿的明珠;也是南京云锦诞生、成长的根源所在。 东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刘裕北征攻陷长安,徙百工技巧等民到建康 (南京),在城南秦淮河畔斗场寺(亦名斗场市)附近设置“斗场锦署”,制作宫廷衣物,此为云锦的发端。南朝时期(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京(时称建康)的织锦业持续发展。史料记载,南朝各代都在中央政府机构中设立少府,下设平准令以掌织染,锦署亦属平准令管辖,皇室还另设有织室和绣房。南齐时的织成锦工已闻名天下。 “云锦”之名实始于南朝,特指加饰金银薄的织金锦而言。“云锦”名称的首次出现,见于南朝文献《殷芸小说》。原文为:“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作者借神话的叙述,道出了人间巧妇的精湛技艺,这也是云锦之名在文献中的最早出现。 隋军灭陈后,金陵的政治经济地位一再被贬低,降为普通的州县,锦署亦在撤消之列。唐代继续了隋代抑低金陵的政策。南唐以金陵为国都时,统治者大力奖励农桑,金陵再度成为江南丝织业的中心之一,并设有官营织造。因此,南唐时期是金陵织锦业的复苏时期。 南唐灭亡后,北宋政府进一步发展了金陵的丝织业,建康每年入贡的锦缎等高级丝织品达到上万匹,这说明此时金陵丝织业的规模又有了很大的增长。 南宋以后,南京的丝织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恢复与发展。江南丝织业的重心——南京,倾城上下,街头巷尾,“百室机房,机杼相和”,呈现一派盛况空前的繁荣景象。 宋朝南迁后,中国的丝织生产重心转移到江南,尤以南京为重中之重。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建康路(后改为集庆路,今南京)设立了专为皇室和官府织造锦锻的“东织染局”和“西织染局”。 明代南京设有“内织染局”、“神帛堂”、“供应机房”,“岁造有定数”。 “神帛堂”与“供应机房”都属于中央系统管辖。“神帛堂”属“司礼监”,“内织染局”,亦叫“南局”,隶工部,“供应机房”由“内府织掌”。妆花织物是明代早期创造的品种,最初是在缎地提花织物上挖花妆彩,以后把这种配色织造技法发展运用到纱、罗、绸、绢、绒等不同质地、不同组织的织物上去,达到了无施不巧、非常纯熟的地步,大大丰富了妆花织物的品种,把我国彩织锦缎的配色技巧和织造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这种逐花异色的彩织技术,至今还不能被现代电力织机替代。妆花织物是明代南京具有代表水平的丝织产品,它是南京丝织艺人的重大创造和重大贡献。 清代南京设有“江宁织造局”。清代的江宁织造,通常分为两个部分:“织造衙署”,是督理织造官吏驻扎及管理织造行政事务的官署,“织局”,是织造生产的官局作场。织染局掌织造。 元、明、清三代南京云锦的历史,就是以官营织造为主线的历史,这些官办织造机构专为皇室和官府织造云锦锦锻。既满足了皇家的需要,也通过赏赐、馈赠起到加强政治管理、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光绪三十年(1904年)五月二十七日,清光绪皇帝谕:“……现在物力艰难,自应力除冗滥,用资整顿……,江宁、苏州两织造同在一省,著将江宁织造裁撤,……以节虚糜,而昭核实。”经历了元、明、清三个历史时代、延续达620多年时间的江宁官办织务,从此正式宣告结束。 南京云锦的历史上溯到一千五百九十年前,即东晋政府在秦淮河畔以长安迁来的百工为主力而创建的“锦署”之时诞生(东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作为一个独立的丝织品种登上历史舞台;而织金锦(金银薄)在金陵开始织造与“云锦”一名在文字记载中出现,至少也有整整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元代至元十七年(公年)直至今天,其生产流程和技术传统在南京从未中断。东晋在建康正式成立锦署这一年,标志着南京云锦的正式诞生。南京云锦已有1590多年的历史。
% p" C) E! ?1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