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近代棉纺织的开创者——张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17 21: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代棉纺织的开创者——张謇* e# M+ z6 {+ C; A8 h0 r
) }8 D9 k5 O  F& l" }  q. w" E
    张謇,字季直,晚年号啬庵。1853年7月1日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祖上世代务农,从他父亲起才读书识字,在其父“从古无穷人之天,人而惰则天穷之”的思想训导下,4岁起读私塾,15岁始参加科举考试,是年府试成绩不佳,塾师讥讽说:如果有一千人应试,录取九百九十九人,只有一人不取,此人就是你!张謇十分羞愧,回家后便在书房的门窗、桌几和床顶上写上“九百九十九”几个字,用以警策自己。他用竹杆夹住头发睡觉,把竹杆吊在床上,沉睡中稍一转身便牵痛头皮,惊醒后即起身读书。夏秋间,在书桌下放两只空油篓,把双脚伸入油篓中,以防蚊虫的干扰。晚上读书一定要耗完两盏灯油,倦意袭来时看一看“九百九十九”几个字,就仿佛见到塾师的讪笑,重又振作精神。通过发愤苦读,16岁应院试,中第二十五名秀才。1885年,张謇应顺天(今北京)乡试,中第二名举人。 $ u& i1 p6 M# f6 `/ Z& W# u
  1888―1893年六年中,张謇先后主持江苏赣榆选青书院、太仓娄江书院、崇明瀛州书院。
" {; x% V3 m& A+ P) A8 ?# d  1894年,慈禧六十岁生日,特设恩科会试。已是41岁的张謇,难违父命,赴京应试,中一甲第一名,获封建科举中的最高荣誉――状元称号,在翰林院任修撰。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惨遭失败。张謇上疏,称李鸿章“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校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一旦有事,但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他要求朝廷“另简重臣,以战求和。”马关条约签订后,他大声疾呼:“此次和约,其各地驻兵之事如猛虎在门,动思吞噬;赔款之害如人受重伤,气血大损;通商之害如鸩酒止渴,毒在脏腑。”甲午之耻,激发了他的爱国之情,决心放弃仕途,兴办实业,发展教育。他在日记中写到:“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 B* v6 w# v# o  1895年秋,张謇筹办大生纱厂,开始了从士大夫向实业家的转变。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后,他又先后创设一系列实业、文化、教育事业,实践其“父教育,母实业”的救国抱负。 9 ~$ E7 ^/ N8 M) q$ q. Q
  1912年,张謇接受孙中山的任命,担任实业部总长兼两淮盐政总理。1913年加入熊希龄“第一流人才内阁”,任农林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1915年他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而辞掉所有任职,回到南通故里,继续从事实业、教育、文化事业。他创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培训纺织技术人才;筹办棉业试验场,推广棉花良种,为发展民族棉纺织工业奋斗终生。 # c, z: L% ^* K/ o; E# t* @) r
  1917年,张謇在上海参加发起成立华商纱厂联合会,被推选为会长。
% m5 R5 u0 Q, M- I. `1926年8月24日,张謇病逝,享年73岁。
1 P. I; \& R7 G* P4 Z6 k% H
" f6 {" A1 ]8 l0 @2 Z3 o8 `. X3 f" r4 u% O& Z" ^: I! q
创办第一所单科性纺织高等学校: A3 c, ^; a& U0 O
% ~$ m& x9 J- [) E" d
  张謇一生的旨趣在于教育和实业,两者相辅相成,因此“父教育,母实业”是他崇尚的信条。张謇教育救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教育以兴工”。他说:“向来实业所到即教育所到”,“苟欲兴工,必先兴学”。这也是张謇在兴办实业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后得出的结论。 2 V, s3 D% M6 H/ }) D( ?
  近代中国的棉纺织工业是在受外国技术的钳制下发展起来的。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时,生产技术十分薄弱,事事依赖洋人。英国随机工程师汤姆斯带洋机匠戈纳来厂装车,态度傲慢,对接待百般挑剔。张謇在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特地为他们建造一幢小洋楼,从长江客轮上雇来西餐厨师。洋工程师一个月只到厂三四天,每月薪金却高达400两白银。后来甚至只要机器能转动,数月不到厂也照常支薪。有关生产的大小事务,不得不听命于洋工程师,用料及配件全由洋工程师开单,指定由上海瑞记、怡和、地亚士三家洋行承办。尤其难以忍受的是,经洋工程师开出的采购单,洋行要价奇高,大生纱厂只能忍痛购买,否则,洋工程师便借故要挟。张謇深感中国缺乏纺织工程方面的人才,事事依赖洋人,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技术、经济实权操纵在他人之手,纺织业的发展处处受到牵制。所以,张謇说他“从事纺织厂者十有八年,以是为恫恫者也十有八年矣。”强烈的压抑感,不得不使这位民族纺织工业的先驱者,把发展中国纺织工业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技术人员身上。张謇发出这样的呼声:“纺织需纺织专门人才。”他说:“纬?响而知纺,杼轴运而事织,一身之需,一艺之成,吾国妇妇姑姑古之所能,奚言学术,记不云乎。为之者疾,人各以一手一足之力竞于疾,力所限也,则疾可数也。有器焉,可兼数人之力,亦可兼数人之疾,则其供人之需者不止乎一身。即其成亦不止于一艺。致其精焉,乃有事乎学。分而求焉,乃不得不析为科。泰西人纺织之有学校,殆人巧极而趋势之有不得不然者。”他深入浅出地说明建立纺织专门学校的作用在于培养专门人才,以掌握和发展近代机器纺织工业。 ' n/ b0 ^" U3 S% f/ S
  1912年4月,张謇在大生纱厂附设纺织传习所,仅一个班,十多个学生。是年秋,规模扩大,改称南通纺织学校,聘请日籍教员和中国留美学生任教。中国纺织领域以学校形式大规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由此而始。纺织学校分本科和预科两班,本科收旧制中学的毕业生,学制三年,预科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五年,采用美国费城纺织学校的课程内容。1913年,张謇带头捐资,筹集经费,加上大生纱厂抽出部分余利,新建校舍,将学校定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单科性纺织技术教育高等学校,张謇为该校亲手题写“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校训,又为该校撰写《纺织专门学校旨趣书》。为了使学校经费有可靠着落,张謇规定,纺织专门学校的常年费用,由他创设的大生各厂按成负担,在每年的纱厂余利中支付。此例一直沿袭下去,使纺织学校得以长久不衰。张謇对纺织专业教育,提倡“手脑并用”。1914年,他为该校筹设实习工场,购置全程纺织设备,供纺校学生在掌握纺织技术理论的基础上,全面实践纺织工程技术。此后,纺织专门学校陆续增设丝织专业班、电工专业班、机械专业班,还增设了针织技术课。1917年纺织本科毕业生已有两届,达50余人,大部分供全国各纺织厂充实技术力量,少部分为大生纱厂留用,还有少数人出国留学,期回国后充实本校师资。
) M6 O( c. {1 o) |6 G" k  张謇创设的纺织专门学校,成为培养我国纺织专业人才的摇篮,以此为基础,逐步壮大了我国纺织工业技术队伍,打破了“洋人”对纺织技术的垄断。1918年,纺校毕业生协助上海厚生纱厂排装机器,获得成功。1921年在海门筹建南通大生三厂时,随机工程师嫌招待不周,拂袖而去,关键时刻,纺校的毕业生承担了排车安装任务。开车后,成纱质量匀洁,成为棉纱市场畅销产品。张謇的三兄高兴地说:纺校的学生替我争了气,又省了钱。 ! J7 ?: F1 d1 v* k( ?2 h2 O& e
  1927年,纺织专门学校更名为南通纺织大学,1928年与南通医科大学、南通农科大学合并成南通大学。1930年又更名为南通学院,设纺织科一个专业,1932年增设染化工程系和纺织高级职业班,此外,还担任职业教育任务。抗战期间该校迁往上海,战后返回南通。1952年院系调整时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即现在中国纺织大学的前身。南通学院纺织科办学40年,桃李满天下,毕业的学生前后共1750余名,分布于全国各主要纺织厂、印染厂、纺织院校、纺织科研单位和各级纺织管理机构,成为我国纺织工业的骨干力量。 # w! T; [/ n# u& G

* N% Q3 N, m% |3 v- X! v& T开创改良棉花品种之先声
1 p7 V' o, N% ?/ u& W/ J
, n% \0 c! b* U  张謇在考察了中国经济的现状后,主张优先发展棉纺织业,并身体力行,创设原料基地,推行棉花改良。他说:“究今日如何致穷,他日如何可富之业,私以为无过于纺织,纺织中最适于中国普通用者惟棉。”轻纺工业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收效快,张謇优先发展轻纺工业的主张和实践,符合中国的国情,也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 ( L  W( S, t; T1 L, p  q6 i
  1900年,张謇办纱厂初见成效时,着手创设垦牧公司,为纱厂开辟原料基地。这一年,他四次到吕四沿海一带勘察可垦地,着人测绘滩地,亲手订立通海垦牧公司集股章程,募集股金。由于垦牧公司设在沿海地带,创建初期多次遭受风浪袭击,损失巨大。张謇毫不气馁,命人在险要之处以石板护堤,进而又改用钢筋水泥构筑,才使堤圩未受重大损毁。张謇对公司土壤改良提出的措施也颇独特。先在划定好的田四周筑埂储雨水,冲消盐分后再排于河中,称“蓄淡”。蓄淡相当长时间后,才种植耐盐的芦苇、苜蓿,称“种青”,经护堤与种青数年后才种植棉花,为使已垦田保持肥力,规定一年只种大豆和棉花。1910年后,垦牧公司开始收益,据不完整资料统计,公司自垦田平均每年向纱厂提供棉花12000担①左右。张謇首创垦牧公司自营原料基地的做法,为纺织行业树立仿效的样板,之后,黄海之滨雨后春笋般成立40余家盐垦公司,拥有土地2000余万亩,开发种植的土地达到400余万亩,年产棉花60余万担,为棉纺工业开辟了新的棉花来源。
6 Y  |; s3 `& _6 h  早先南通地区的棉花,纤维粗短,只宜纺制8―12英支的棉纱。张謇创办垦植事业,坚持与改良棉花品种相结合,引进优良棉种,种植比较,择优推广,为纺制中细支纱作好原料准备。这种远见卓识,在同期从事棉纺织业者中,亦属凤毛麟角。他实施改良与推广棉花良种的主要措施就是办农校。1901年,通海垦牧公司开始引种美国陆地棉。翌年,张謇在通海垦牧公司内开办农学堂。1903年,张謇去日本考察,带回鸡甲棉种,在农学堂培植。1906年,农学堂迁至南通,附属于师范学校,称农科,1908年起,规模随学制变化四度扩大,从初等农校、乙种农校、甲种农校到大学农科,一直是张謇改良棉花,推广种植的基地。张謇说:“非设法试验,明效众著,无以开风气而昌实业。”为选择优良品种,张謇花8年时间,收集世界各地150个棉种,供农校种植研究。张謇十分重视农校改良棉作的教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不惜耗资购地辟实验农场、苗圃,购置仪器,设立化验室。张謇要求农校的教学结合本地特点,使棉花品种的改良、培育试验及推广种植能直接为棉花生产服务。他让土壤学教授带学生到南通各地取样,分析土壤,指导农民根据土壤特点选择棉种。他还指示昆虫学教授带领学生到南通各地捕集虫类,制作昆虫标本,指导农民灭害保植。根据张謇的意见,农校设有完备的棉花样本室,存纤维比较样本4000余种,棉花的花、铃、籽及害虫标本50000余种,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供直观的良好条件。 1 U  c4 U: }" E+ o3 Y8 b
  改良棉种的目的在于推广种植。1909年起,在张謇的安排下,农校积极向农民推广优良棉种,前后达9年时间。为了引起农民改种优良棉花的兴趣,张謇支持农校师生携带良种标本,向农民宣传种植良种的好处,举办改良棉花的展览会,参观的农民络绎不绝。根据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载,1910年,南通棉产达到74万担,居全省之冠。经不断改良的棉花品种,纤维增长且细韧。1922年后,南通的纱厂改纺16―40英支纱时,原料取之当地而不需远求,外地纱厂亦对南通棉花格外青睐,争相购买。 , {( T  I4 F6 H, A) ?5 Y; d
张謇在担任北京政府农林工商总长期间,他站在全国的高度,制订筹办棉业试验场的计划。在他的督促下,这些计划在1915年得到实施,在河北正定县设立第一棉业试验场,面积289亩;在江苏南通设立第二棉业试验场,面积300亩;在湖北武昌设立第三棉业试验场,面积360亩。这些棉业试验场种植的棉花,质地优良,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其棉种流传各植棉区。
/ v. |( f+ \, E" z5 ?2 D; l, K6 m  n
矢志建设近代棉纺织企业
9 \- C7 v% P( U! H. F( C8 |6 m# q# n7 ]: G
  张謇称自己是棉铁主义者,认为“棉铁两业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由于财力所限,他对钢铁工业涉足不深,而投身实业的大部分精力都倾注在棉纺织工业上。他说:“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为中国利源计。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他从维护国计民生出发,站在与列强竞争抗衡的高度,以南通为创业基地,努力进行发展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实践。 : C+ f" f9 u1 D, R, W
  张謇创业的过程十分艰难。南通地处江海一隅,风气不开,资力有限,张謇“以集股告人,闻者非微笑不答则掩耳怯走,诋毁者十之五六,同情者二三,赞成者一,帮助者不及一。”而且,“狡侩黠吏阴嗤阳弄者比比皆是”,张謇“闻谤不能辩,受侮不敢怒”,“集股之效茫茫如捕风”,他形容自己似“攀藤而跻绝壁,精纵气骞。”最困难的时候,甚至想一死了之,创业初的艰难程度可见一斑。从1895年10月至1899年5月的44个月中,张謇心口交瘁,忍辱蒙讥,历尽艰辛,终于将大生纱厂在南通唐闸建成投产。时有纱锭2.04万枚,三年后增到4.08万枚,1915年增布机400台。
% i, {* T3 e' ~$ i# P2 ~  1907年,在大生纱厂已见成效后,张謇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又建2.6万锭的大生分厂,后改名大生二厂,原大生纱厂改名大生一厂。1914年,在海门筹建大生三厂,因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机器设备无法按期交货,直至1921年方建成投产,有纱锭3.4万枚,布机422台。 9 \4 a1 m7 t# P/ _
  张謇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国内外市场对纺织品需求殷切的机遇,制订庞大的发展规划,拟将大生系统的纺织厂扩展到九个:在通海地区棉花集散地四扬坝建大生四厂;在内河出江口的南通天生港建大生五厂;在东台建大生六厂;在如皋建大生七厂;在南通江家桥建大生八厂。甚至打算把发展的触角伸向江南,在吴淞建大生淞厂。这些厂都选在当时盛产棉花和手工织布业较发达的地区。若建成,原料不需远求,产品可当地销售,对抵制洋纱在苏北地区的渗透有积极意义。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迅速卷土重来,对稚弱的中国棉纺织工业以无情摧残。张謇规划的宏伟蓝图,被世界性经济萧条的暴风骤雨撕得粉碎,壮志难酬。仅大生八厂于1922年勉强建成投产(后称大生副厂,归属一厂)。截止1925年时,张謇创建的大生一、二、三、八等四个纺织厂,总计拥有纱锭15.57万枚,占全国华商厂纱锭总数203.48万枚的7.65%;布机1342台,占华商厂布机总数13371台的10.04%,从这个比例上看,也可说明张謇对于发展我国民族纺织工业的重大贡献。
- A- u; \& ~5 i, S  张謇在发展棉纺织工业的同时,还兴办轮船公司、铁厂、面粉厂、缫丝厂等企业,形成一个以棉纺织企业为核心的大生企业集团。他的名字是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毛泽东在谈到中国近代工业时曾经说过:“讲民族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这是对张謇所作贡献的最好评价。
3 f$ P/ C2 m( \. [- X% W$ H  (作者:舒祥鑫)
1 d9 K) r+ g9 o9 K' w" I张謇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1896年至1899年,他以新科状元的身份,历经千辛万苦,在通州创办了大生纱厂。状元办厂乃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大生纱厂的初见成效,感动了中国,更感动了张謇自己。他由此发轫,先后兴办通海垦牧公司,创建通州师范学校,设立南通博物苑,乃至参与举办南洋劝业会等等,无一不是在神州大地上萌现的新事物。张謇具有世界眼光与现代意识,尽管宣称弃仕言。
; i! ?% n% Q: D: |6 T$ P张謇一生独立开辟了无数的救国、强国新路,当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办实业、兴教育,造福四方,在近代中国树立起一座丰碑。他的后人在烽火年代、和平岁月里无不践行着先生的精神。
+ i% \+ E! V1 d  ~6 _7 u' Z1 K' W' g! 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充值|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 )

GMT+8, 2024-4-30 10:2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