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较小的后牵伸:对机织用纱采用先经后区预牵伸(一般常用1.36 倍左右),再经前区牵伸,能有效防止明显粗节。对于针织用纱,重点是防止牵伸过程中纱条局部分裂和减少细节,因此后牵伸倍数应控制在1.2 倍以下的弹性牵伸范围内,主要依靠前区牵伸,对防止细节有较好的效果。
* W4 q. p* a& A* U! H②适当和大粗纱捻系数:较小的后牵伸配以较大的粗纱捻系数,有利于防止牵伸纱条局部分裂,减小细节弱环段经高倍牵伸后产生长细节的可能性;且可利用纱条上的残余捻回弥补当前胶圈销未能完全解决的胶圈内四造成纱条失控的缺陷,从而防止长细节的产生。粗纱捻系数一般在105~114。
6 [ z6 h }3 g' U2 N③适当放大后区中心距: 可减小因较小的后牵伸和较大的粗纱捻系数而引起的较大后区牵伸力。 (2)V型牵伸后区工艺:国内通过大面积试验表明, V 型牵伸装置的后牵伸倍数应控制在1.5倍以下,否则细纱条千将显著恶化,粗纱捻系数可略大于普通大牵伸时所选用的数值;无论纺棉或涤棉混纺,均应使非控制区长度接近纤维的主体长度。
2 H2 D+ _- \2 q8 W5 P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