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细纱] 细纱机后区牵伸工艺的设计要求和特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5 21: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4 v4 O/ R, k" l' [
细纱机后区牵伸工艺的设计要求和特点

; M5 Q) m+ n9 L; e
) G8 A5 g- ^3 T6 Z( h0 N( s
细纱机的后区是简单罗拉牵伸区,喂入的是有捻粗纱。其工艺参数包括牵伸倍数、粗纱捻系数、罗拉隔距与加压量。在三罗拉双胶圈细纱机上,实现25~50倍的牵伸有两类后区工艺路线,即第一类工艺路线与第二类工艺路线。第一类工艺路线是保持较小的后区牵伸,充分发挥前区胶圈牵伸的能力;第二类工艺路线是采用增大后区牵伸倍数未提高总牵伸倍数。国内大牵伸的实践表明,第一类工艺优于第二类工艺,因此第二类工艺较少采用。若要采用,后区牵伸倍数应在2.5以下,同时后区隔距应根据纤维长度的变化及时调整。随着大牵伸技术的成熟,根据机织用纱和针织用纱的不同风格要求,第一类工艺又具体派生出机织纱工艺和针织纱工艺以及后来出现的V型牵伸工艺。

" L: n/ @+ \: Q8 j

4 F$ w1 ]/ ]3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21: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 1 )机织纱工艺与针织纱工艺:它们都属于第一类工艺,后区牵伸倍数:纺机织用纱时为1.25~1.5 ,在纺针织用纱时为1.02~1.15。 后区罗拉中心距为44~55mm,当原棉条件与纺纱线密度变化不大时,后区牵伸倍数与中心距一般不需调节,简化了工艺管理。粗纱捻系数为70~114 ,视不同产品及后牵伸大小而定。
针织、机织用纱虽然都要求细纱条千均匀,但机织物是由经、纬纱相互交织而成,织物组织点多、紧密、透光度差,纬向纱线细节容易被掩盖,而粗节易暴露于布面,影响布面外观,因此机织物的纬纱要控制粗节。机织物径向条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细纱的细节形成的,因此对机织物的经纱提出了控制细节的要求。
针织物是由多根细纱经成圈构成的圈状组织结构,由于纱圈为一空间曲线,空隙大,组织松,透光反好,所以纱上的粗节、细节和条干不匀很容易显露,尤其是细节。而且细节易断裂,使纱圈易脱散。因此,要求针织纱细节短而浅,对长细节提出了灵高的要求。国内长期生产实践证明,细纱机后区采用"二大一小"工艺(即较大的粗纱捻系数,较大的后罗拉中心距,较小的后牵伸倍数),对减少细节有明显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21: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①较小的后牵伸:对机织用纱采用先经后区预牵伸(一般常用1.36 倍左右),再经前区牵伸,能有效防止明显粗节。对于针织用纱,重点是防止牵伸过程中纱条局部分裂和减少细节,因此后牵伸倍数应控制在1.2 倍以下的弹性牵伸范围内,主要依靠前区牵伸,对防止细节有较好的效果。

4 ?# N' M7 o' \
②适当和大粗纱捻系数:较小的后牵伸配以较大的粗纱捻系数,有利于防止牵伸纱条局部分裂,减小细节弱环段经高倍牵伸后产生长细节的可能性;且可利用纱条上的残余捻回弥补当前胶圈销未能完全解决的胶圈内四造成纱条失控的缺陷,从而防止长细节的产生。粗纱捻系数一般在105~114。
( s1 S: n+ [1 y' ]
③适当放大后区中心距: 可减小因较小的后牵伸和较大的粗纱捻系数而引起的较大后区牵伸力。
(2)V型牵伸后区工艺:国内通过大面积试验表明, V 型牵伸装置的后牵伸倍数应控制在1.5倍以下,否则细纱条千将显著恶化,粗纱捻系数可略大于普通大牵伸时所选用的数值;无论纺棉或涤棉混纺,均应使非控制区长度接近纤维的主体长度。0 C' d" K2 j! F) s5 ]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充值|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 )

GMT+8, 2024-4-26 10:58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