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u2 j% \# O' }6 Y1 o 
很多棉纺厂技术人员总是把质量差、产量低的问题推给硬件设施,认为如果不更新硬件设施或是添置机台,质量、产量已经是顶峰,不可能优再化了。实际上,在现有技术上挖潜,从而提升产品质量和产量,是比更换设备更为直接有效的方法。 
3 R3 X1 t5 b, S+ C) H  锦坤盈纺织技术团队专注于在现有设备基础上,向技术挖潜。2014年9月,江苏怡人化纤纺织有限公司聘请锦坤盈纺织技术团队对其进行技术改造,怡人公司对于其产品的产量及质量都要求较高,具体是,梳棉机产量40公斤/台时,32支纯棉粗纱定重5.85克,32支纯棉细纱锭子速度15600转。怡人公司的设备,除自动络筒机外,全部采用的是国产经纬机台,梳棉机是JwF1203,天津宏大的粗纱机,细纱机是JwF1562,很常规的设备。7 n, w3 P$ t% j 
 
& X: V4 O0 w; \3 y6 x  在此之前,怡人公司在高产、省钱的工艺思维指导下,放弃了很多棉纺织技术的正规思路,变成了既不高产也不省钱的现状,可以说整个技术思路已经走进死胡同。其实,目前我国很多的纺纱厂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喜欢使用一些“奇招”,小幅度改善生产情况,但使用太多的所谓“奇招”之后,技术的发展就偏离了正规的道路,导致整个技术思路找不到方向。 
* ?& w* y" j% _7 P2 M7 M* ~. s) @) O! j 
  把怡人公司的技术思路拉回正规路线,是技术改造的重点。改造从空调的合理化调整开始。目前,很多纺纱厂对空调系统的调节能力偏低,导致电能消耗大,大笔电费花出去了,效果却不明显,因此公司的领导也常把空调系统定义为烧钱没用的部分。其实,在省电的基础上,把空调系统调节好,对提升车间工作环境、产品的产量、特别是质量,有明显的作用。" o$ H  M* P7 t3 ^# K+ |$ I 
. h1 A; I7 O, y' i1 @2 } 
  其次是纺织工人的操作技术。目前,由于纺织技术培训的疏忽,很多纺纱厂的操作法还维持在十几年前的水平。其实,员工的操作法也应随着设备的更新换代而提升,应随着客户对质量的要求提升而不断地进步。对操作法的改造,是完全没有成本而且立竿见影的事,怡人公司在换上锦坤盈团队的新操作法后,效果明显。7 w) @) I1 j. ]: [2 C* s) L 
 
  u3 @, n+ w- p- [0 z  这些都是把技术思路拉回正轨的重要方法,只有整个车间的技术回归正轨,那么很多提升技术的手段,才能使用并发挥作用。 
5 L  c) q6 o* A2 P, P& x, {6 T9 w8 G0 B; S6 A/ b0 |) q4 l 
  优秀的配棉方式,正确的棉包进场方式,能够明显地提升棉花的开松、落杂、梳理,可以明显降低纱线的粗节、棉结,而这些都是毫无硬件投资的技术手段。 
3 j( P$ \8 Y- ]. m( k, T9 ~6 ?' w  W' \: r& b( b1 G* K) \ 
  虽然怡人公司的改造期限只有6个月,且改造的任务很艰巨,但得到的成果却令人满意。以下是在配棉等级3.5级地方棉、机台速度按前文所提的怡人公司要求时的质量数据: 
) [& D* D' ^  `1 s1 T+ u7 J. ~: K; Z+ n. z1 _0 G 
  因为改造期只有6个月,可能从质量数据上来说,并不算什么登峰造极,可以说并未完全发挥车间固有硬件的潜力,预计还有一定的质量、产量潜力可挖。( m3 a2 F8 {/ H, l' w 
8 ?% D; X# X6 C, N: m9 A  \ 
  身为纺纱厂的技术人员,应该更多地考虑在现有的厂房、设备、配件基础上,把原棉用好,而不是要求投资者更换更新设备、配件、原料。在满足纺纱厂高产量的情况下,要达到乌斯特25%的质量,必须报以“挖潜”的心态,否则,明明是康庄大道却只能看到悬崖峭壁,结果是止步不前。□ 庞盛锦  H; _0 j- m# W  Q8 @$ J 
 
7 a' j- k: e- W6 _* P5 d' P6 J5 B: H%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