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 `1 J' t# _9 ~三、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中原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有效统辖。即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唐朝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自此以后,尽管龟兹屡遭外族侵犯,但龟兹归属于唐廷管辖的政治形势变动不大。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崩溃,举族西迁。其中一部分迁至安西(即今库车),逐步与当地龟兹民族融合,形成近代库车维吾尔族的祖先。因此,这一时期龟兹服饰一方面受汉族服饰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回鹘服饰的熏陶。 在唐代龟兹壁画上,表现妇女的服饰出现了紧身束胸的长裙腰带。头饰中,花蔓较大,式样繁多;如双环髻、双丫髻、朝天髻、飞天髻,甚至出现了回鹘髻,鬓插花钿、耳悬铃坠、大环坠;颈上佩带五彩骨珠,腕带多环彩镯,臂着环钏,璎珞披身,雍容艳丽。 龟兹服装所受汉与回鹘风的影响还表现在龟兹石窟壁画佛教故事的绘制上。尽管这些神佛故事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它总是当时现实生活的折射。那些雍容端庄、温文慈祥的菩萨,实际上都是现实生活中妇女形象的写照;那庄严威猛的天王力士,使我们联想到当时的龟兹将士,披挂的甲胄。那众多的供养菩萨、供养人穿着的正是当时龟兹世俗人的装束。库木吐拉石窟16、14号窟(唐代)中分别绘着西方净土变、弥勒变。画中的菩萨高发髻、戴小花鬘冠、胸前着细璎珞、帔巾下垂,横于胸股之间两道,这是唐代壁画中菩萨造型之显著特征, 衫幞头和武士头上的雉尾乃是唐代服饰的特点。库木吐拉12号窟(唐)北甬道中的菩萨梳高髻,余发垂肩,戴宝冠,两耳饰珰、项饰金环,锦巾斜披,臂有钏,腕有环,穿红罗裙,腰裹绿巾,璎珞绕身,大带双垂;肩披透明。飘逸的线条,表达轻歌曼舞的动态,粉妆朱唇,明 眸翠眉,唐代中原妇女服装的影响显而易见。 当然,龟兹服饰同样受到回鹘服装之风浸染。库木吐拉79号窟内即绘着身穿通肩圆领衣、断发垂项的龟兹僧人及五身回鹘供养人像(图6)。第二身疑为窟主。头上束冠、辫发垂后,络腮长髯,身穿回鹘窄袖袍,佩褋 带,挂玉环,手屈曲胸前。第三身为女性,红绢囊髻,穿回鹘窄袖长袍,弧月形翻领,双手合十,手捧莲花,这正是典型的 回鹘服装在龟兹的再现。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在该窟坛基前壁还绘出七身回鹘僧俗供养人。第七身为回鹘女性,内穿汉装,外着披风,发髻抱鬓,头插挑针,别木梳,系裙,着小蛮鞋。汉装、龟兹装、回鹘装合璧一体,这正是各民族服饰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明证。事实说明,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在本民族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异族文化之精华,不断扬弃、向前发展的,龟兹服饰文化亦不例外。 龟兹乐舞历史悠久、名闻遐迩。伎乐舞人的服饰也是龟兹服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典》曰:“龟兹乐二人,皂丝布头巾、绯丝布袍、锦袖,绯布袴。舞四人,红抹额、绯白袴奴、乌皮靴。”据此而知:龟兹舞人的头饰为“红抹额”亦称“帕首”,类如钵卷成巾帻形状,其实应当是一种头巾。下身穿红白彩裤、黑皮靴,色彩明丽、妩媚动人。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库车出土的稀世珍宝——舍利盒上的《乐舞图》中领略到绚丽舞服的风采。目睹此图,仿佛使人亲历古代龟兹,欣赏一场多姿多彩、古朴典雅的表演盛会。图首一男一女是手持舞旄的先导者,他们身穿贴身紧袖服;外套圆领短袖紧腰长袍,女子穿宽脚长裤,男子穿紧长裤。男女皆足登软靴,腰间系扎两片尾部开叉的 下甲,表情自然、风趣。乐手们,则身穿龟兹服装,剪着短发,留着小胡子,喜气洋洋的神情,把我们再次带到南疆的“龟兹古渡”、“石窟之乡”。舍利盒上所绘乐舞图中的人物装束再一次证实了“龟兹国……男女皆剪发,垂与项齐”及(旧唐书·西戎传》)“服饰锦,断发巾帽”记载的准确性。 由以上所述,我们认识到:龟兹服饰与龟兹壁画、龟兹乐舞,是新疆各族人民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尽管龟兹的服饰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当地民族服饰仍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迄今为止,关于该课题的研究还很薄弱。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和繁荣,相信更多学人在“龟兹服饰”这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的耕耘,定会获得累 累硕果。 注 释 1黄文弼:《新疆考古的发现》,载《考古》1959年第2期。 2所谓“深衣”,就是把着于上身的“衣”和服于下身的“裘”(即裙)缝合到一起的衣服。 3本文所使用的石窟分期依阎文儒先生之说。参见阎文儒:《新疆天山以南的石窟》,载《文物》1962年第7—8期。 4齐思和:《中国和拜占廷帝国的关系》,载《北京大学学报》1955年第1期。 (选自《新疆艺术》1992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