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汉字] 《说文解字》中表服饰的字的文化透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3 21: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文解字》中表服饰的字的文化透视
2 r, B2 m9 u/ w/ h2 f6 E作者:王莉     指导老师:张薇薇
% P6 o8 h( L, `9 `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早在服饰起源之时,就将古代先民的生活习俗、等级观念、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信仰等积淀其中。本文试以《说文解字》中常见的服饰字来揭示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
2 g$ `: N( W4 s8 B' d关键词:《说文解字》;服饰;文化

9 ?( c, g0 W6 y0 a6 Z% e. L" G* P0 }* d" K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我们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中,服饰文化犹如一道清新、亮丽的风景,让我们心旷神怡,久久回味。这里所说的服饰文化就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服饰中的体现。服饰,它的含义广泛,我们这里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解释。广义的服饰是指人们的穿戴的总称,它不仅包括人类穿在身上的衣服,而且包括衣服上人体上的装饰物。这里不仅包括衣、袍、裤、帽、袜、鞋等,还包括钗、簪、耳环、手镯、戒指等。狭义的服饰主要指穿在身体上的衣服。这里我们主要论证的是狭义的服饰。5 Z0 _3 l4 r5 {* f) l
    关于服饰的起源问题,众多学者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起源于御寒防暑;有人认为是起源于遮羞;还有人认为是为了引起异性的注意。其实,我们的祖先最早创造服饰是为了遮身暖体。这在我国的古典文献中就有说明。如《说文•衣部》云:“衣者,人所倚以蔽体也。” 又如《释名•释衣服》亦云:“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服饰首先起源于人们避寒暑遮形体的需要。当然服饰也不局限于遮身暖体。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服饰也具有美化的功能。先民们从服饰起源之初,就已将其生活习俗、等级观念、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信仰等都积淀与日常生活服饰的穿戴之中,这些通过我们古老的汉字记录保存下来。% y! i6 u! y' j: _, m9 }8 i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分析字形、音义的字典。但它不仅仅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他的书有“理群类”的作用。许冲《上说文解字书》提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又说这部书“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载毕”。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说文解字》还包含着我国古代社会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将通过《说文解字》中有关服饰的字来透视我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及服饰文化背后蕴含的深层涵义

- e$ u+ H  a; [  `3 w# _: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 21: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 k( d# _6 o$ |' V+ }4 Z、服饰字名目繁多,分工细致0 x; Y7 w' W' {1 G1 l
   《说文解字》中有关服饰的字名目繁多,分工细致。服饰可分为头衣、体衣与足衣。头衣,古代的帽子。《说文解字》中表示头衣的字主要有冠、冕、胄、冒、弁、巾、帻、帼等。体衣即穿在身上的衣服。古代的衣服分为上衣和下衣,上衣称衣,下衣称裳,合称“衣裳”。此外,除了上衣下裳这种体衣形制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传统的体衣形制,衣裳连属制即深衣,形状大概像现在的连衣裙。在《说文》中古代的上衣主要有襦、襌、複、裌、裡、裼、裘、衮、亵、衷、褐、绅等。下衣主要有裳、裙、韠、绔等。深衣主要有袍、襜、褕 等。足衣,穿在脚上的都可以叫足衣,包括各种鞋子和袜子。《说文》中有关足衣的字主要有履、屦、屦、舄、鞋、靴、袜等。此外,如果按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服饰分,又可分为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如冕、袆、舄等只有在祭祀或朝会时才穿。衰是吊丧时穿的衣服。卒、 胄是从戎服。从这些表示服饰的字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服饰的种类繁多,分工细致。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服饰穿着。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 21: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2 Z' P8 ^- f; `0 J. Y* L
二、一些服饰字表现出古代人民的生活习俗5 E$ u5 _% i. g
    生活习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定型下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风俗,它包括饮食、出行、娱乐、婚姻、丧葬、器用等习俗。服饰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之一,它无时无刻不反映人们在生活方面的习俗。这里试从婚姻习俗和丧葬习俗两方面来阐述《说文》中表服饰的字所表现的生活习俗。2 o1 V; Q+ W& g
(一)凤冠霞帔与婚姻习俗
, I7 l0 a9 j& R, b3 L3 ~' Q长期以来,戴凤冠,穿霞帔,一直被视为妇女最大的荣耀。“凤冠霞帔”成为贵族妇女的代名词。其实凤冠霞帔早在我国汉代时就已存在。在汉代它是一种礼服,只有皇后、皇太后在入庙行礼时才可以穿着。这说明凤冠霞帔从它一产生就被赋予了阶级的色彩,拥有了高贵的地位。所谓“凤冠”就是冠上饰有凤凰的都帽子。因为凤凰一直以来被视为神鸟,又因为镶在冠上的凤凰多为金银等贵重的材料制成,所以戴凤冠象征着吉祥、高贵。“霞帔”是一种高档的丝织品所制成的帔,它的形状应该和我们现在的女式服饰中的披肩相似。因为它是一种高档的丝织材料制成,所以一般平民百姓是享用不起的。只有统治阶级才可以享用。唐代以后,贵族阶级也可以穿凤冠,戴霞帔。唐懿德太子墓石橔线雕就有戴凤冠的女子。到了清代,凤冠霞帔更是一种荣耀的象征。《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九回中说贾宝玉和贾兰即将赴考,王夫人、李纨等不免但心,宝玉对李纨安慰道:“嫂子放心!我们爷儿俩个都是必中的,日后兰哥还有大出息,大嫂子还要戴凤冠,穿霞帔呢。”由此可见凤冠霞帔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正是由于凤冠霞帔象征着高贵、吉祥。所以后来普通百姓人家女儿出嫁时,常以戴凤冠,穿霞帔为习俗,一方面是为了显示家族门第的高贵,另一方面也希望女儿日后能获得高贵的地位和吉祥如意的生活。所以凤冠霞帔就成为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婚姻习俗而得以流传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 21: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4 F; I2 ~1 w) N! i! _
(二)衰、衽、襚 、袭与丧葬习俗8 I4 N) b8 B0 k8 W
    生老病死是每个民族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人们在丧葬时有众多的习俗与禁忌,如:墓地的选择、陪葬的物品、棺木的大小、丧服的种类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在《说文解字》中反映我国古代丧葬习俗的服饰字主要有衰、衽、襚 、袭等。+ ~2 b# R. B1 r0 S' Y% h3 m
古代在亲人去世后都要居丧守丧,居丧守丧时间的长短以及在居丧守丧期间饮食起居的要求都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来规定,这就是古代所说的“五服”制度。五服中以“斩衰”为最重的丧服,它表示死者与守丧之人的关系最亲近,通常是子女为父、妻为夫、臣为君所穿。这里所说的“衰”,本指服丧时缀于胸前的一块粗布,《仪礼•丧服》郑玄注中说:“广袤当心也,前有衰,后又负版,左右有辟领,孝子哀戚无所不在。” 以此来表示失去亲人、君主的哀痛心情。后来“衰”又引申用以指丧服的上衣。现在社会在亲人去世后仍然有“披麻戴孝”这种习俗,应该与“衰”有很大的关系。2 r. t4 e/ h% Q- e; E% V; G5 W! e
    古代在人死之后亲戚朋友会向死者赠送衣、衾等礼物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襚”就体现了这一习俗。“襚”在古代是一种死人穿的服饰。《说文》中说:“襚,衣死人也。”后来逐渐引申为给死者赠送衣衾。如《仪礼•士丧礼》:“君使人襚,彻帷,主人如初。襚者左执领,右执要,入升致命。” 此外与襚意思相近的还有“ ”,它也表示向死者赠送衣物。这两个字都表现了中国丧葬制度中“事死如生”的习俗。这一习俗寄托了生者的希望死者能在阴间也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 f2 n1 S, b) f/ }$ h; x+ n: g    我国古代存在“阴阳相隔”、“生死有别”的观念,即死去的人是和活着的人有所不同的,他们不能再像活着的人那样饮食起居。这种观念也体现在服饰的穿着上。《说文》中有“衽”这个字。它表示衣襟的意思。在古代汉族人民都以穿“右衽”的衣服为习俗。但有一种情况特殊,就是死者的衣服都是“左衽”。《仪礼•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郑玄注:“左衽,衽乡左,反生时也。” 以此来和活着的衽人相区别。此外,与“衽”相同的还有“袭”《说文》中它的意思也是穿左衽的衣服。从这两个字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丧葬制度中有以穿左衽衣来表示生死有别这一习俗。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 21: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8 c2 K2 P% K" T; e三、有些服饰字反映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0 ~" g& _8 V' \- o# {) t% Z- f0 M
    服饰自从进入阶级社会后就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成为统治者统治的政治工具。《易•系辞下》中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可见,中国早已有“衣服治国”的说法。衣服怎样治理国家呢?这就要靠服饰的等级制度来起作用。古代服饰有使君臣相别、长幼有序、贵贱有等的功能。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职业的人们穿戴的服饰无论是从质地款式还是图案色彩来说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说文》中的众多服饰字从形制、颜色、纹饰、质地等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严格的等级差异。5 Z& P+ e4 E) A1 F
(一)从形制上看0 v! {; N1 ^; d# C) \
1、士服长袍,民着短衣
; Q' o  X0 D7 ~    形制上显示出的等级差异主要体现在衣服的长短上。平民百姓只能穿短衣,而贵族阶级则穿长袍。这主要是因为长袍式的衣服不便于工作,穿着此类衣服的只能是不用从事劳动生产的贵族统治阶级,而普通百姓只能穿着较短的便于工作的短服。在《说文》这类字的典型代表是“袍”和“襦”。袍。长袄叫做袍。长至脚背,是士阶层的日常服饰,汉代以后,袍成为朝服,可以穿着它出入社交场所。鲁迅的《孔乙己》中孔乙己之所以穿着长袍不肯脱下来就是因为那是一种士阶级的象征,由此可见,袍是一件象征着地位阶级的外套。襦,是一般百姓平时御寒是衣服,陆游《赠卖薪王翁》诗:“软炊豆饭可支日,厚絮布襦聊过冬” 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 21: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2 d# p9 y$ n3 p3 f/ ~, |, ~2、贵冠贱巾! w4 X6 L( |0 ]9 A8 V( k
    等级身份差别在形制上的第二个体现就是贵冠贱巾。一般说,贵族戴冠、冕、弁,而庶民百姓则戴巾帻。冠是贵族男子戴的帽子,古人把戴冠看得非常重要就是因为冠是贵族区别于平民的标志之一,如班固的《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 从这里我们可看出戴冠的大多是王公贵族。而冕更是一种高贵的头衣。古代只有天子、诸侯祭祀时才能戴冕。《说文》说:“冕,大夫以上冠也。”后来冕的地位逐渐升高,发展到只有帝王才可以戴冕。冠、冕都是上层人士所戴的帽子,而普通百姓只能戴巾,巾,就是一块布做的帽子,可能它更像我们现在少数民族妇女所戴的头巾。古代平民呢百姓是不准戴冠冕那样高大威仪的帽子,所以在他们成年行冠礼时只能用一块头巾裹住头,这在古代的文献中所记载,如《释名•释首饰》所记:“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 g7 k+ ?9 L; Q7 ~
3、舄尊屦卑
# `; X8 N7 d4 L) u1 T3 g( e
    等级身份差异在形制上的第三个体现是舄尊屦卑。舄是先秦天子、诸侯所穿的鞋子。《诗经•小雅•东攻》云:“赫芾金舄,会同有泽”, 这说明舄是一种高档材料所做成的鞋子,穿着它朝会象征着地位、财富。而屦是用葛、麻制成的鞋子,这种鞋子粗糙而且不防潮防湿,只有贫民才会穿它。《诗经•魏风•葛屦》有“纠纠葛屦,可以履霜”的话,可以看出当时屦是贫苦人民所穿的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 21: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 h" R6 n* o! H3 T( X1 c8 V" R7 G
(二)从颜色上看
6 @( |( I2 r$ N0 R. D, @) k& ?    服饰的色彩不仅是美化服饰的一种手段,更体现了等级和身份。颜色作为尊卑的象征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过,而把颜色赋予理论内涵并与政治相联系的却不多见。我国古代把青、赤、黄、白、黑视为正色,象征着尊贵。而把碧、紫、骝等成为间色,象征着卑贱。达官贵人穿着正色之服,而下层奴仆只能用卑贱的间色。此外,服饰的色彩所标志的等级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紫色,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卑贱的服色。孔子就很讨厌紫色,他曾说:“恶紫之夺朱也。”但到了唐代,它又一跃成为权贵们的法定服色。据《今古奇观》第六回载:唐时,有边境小国来下战书,满朝文武竟无人识得,贺知章推荐李白能辨番书,玄宗赐李白进士并紫袍金带,李白上殿读译番书如流。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 21: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 X9 h: N7 @, @+ T8 e6 j7 ~4 f% q, l(三)从纹饰图案上看
, }. h$ [3 d8 t: n    古代帝王将相和普通百姓的衣服上的纹饰图案有着明显的等级区别。有些纹饰图案是天子和和王后专用,他人不可妄用。如“衮”,它是天子所穿是衣服,上面绣有一条龙头向上的龙。以表示“飞龙在天”的意思。而一般官员上绣的龙则是龙头在下的降龙。以此来和天子的衮服相区别。古代天子穿衮服。而王后穿褕衣。这种衣服上面绣有凤凰,以此来和天子所穿的衮衣相配。此外有的服饰上的纹饰表示特定的身份。如“卒”《说文》:“隶人给事者衣为卒,卒衣有题识者。”卒本指古代奴隶穿的衣服,后来把“卒”刻在衣服上,成为士兵的专用服。穿这类衣服有标识作用。又如“ ”,《说文》:“卒也。” 衣上通常题识有“勇”、“壮”等字样用来表明士兵特有的身份。而一般普通百姓衣服上不允许有纹饰,由于百姓衣服上不存在纹饰而且所穿之服多为素色,故后来称庶民为白丁,刘禹锡的《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是很好的证明。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 21: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 ]* c7 X4 g5 j! @
(四)从质地上看; E" X2 R5 _; B
    古代服装的用料不如现在的丰富。制衣的材料主要有皮、毛、革、丝、葛、麻等。富贵者所穿多是狐裘丝织品,而平民百姓只能穿葛、麻等织品。《说文》从质地上反映服饰等级制度的服饰字具有代表性的是裘、裋、褐、。裘是一种皮衣,大多是用动物的皮毛所制成。
4 R$ e+ N& e1 m( f0 T《说文》:“裘,皮衣也。”裘也有好坏之分,一般以白狐裘为最名贵。如《史记•孟尝君传》:“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值千金,天下无双。” 一裘值千金,可见这不是普通百姓所消费得起的。“裋”、“褐”都是质地粗劣的衣服。通常用粗麻粗毛制成,这种衣服不如裘和丝织的衣服柔滑、轻便,所以只有贫苦百姓才会穿它。《诗经•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穷苦人连这种粗麻衣服都穿不起,可见生活的极端困苦。难怪古人将脱去褐衣去做官叫做“释褐”,因为褐衣已经成为贫苦百姓的一种象征。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 21: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0 I; E" D( X9 Z0 |四、有些服饰字反映了民族的差异性8 i0 W' D4 {! l7 D. R) D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这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等意识形态的差异上,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所穿的服饰的差异。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体现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服装。这说明服饰是存在地域差别具有民族性的。这种服饰上的民族差异性在《说文》中表服饰的字可略见一斑。
0 b" O3 c! X1 Z; W; W5 @/ u3 M“帽”据考察是汉代后才出现的,汉代以前的帽子叫头衣。“曰”和“冒”是帽的古字。《说文》:“曰,小儿蛮夷头衣也。” 这就是说帽子是小孩、蛮夷等少数民族的头衣。这种说法不免带有歧视少数民族的一种酸溜溜的味儿。因为汉族人是不大看得起帽子的,认为它是蛮夷等少数民族的头衣。那么汉族人戴什么样的头衣呢?汉族人当时戴冠、冕这类的帽子。它们是上层贵族戴的帽子,这样的帽子戴起来能体现人的庄重威仪,所以有句成语叫做“冠冕堂皇”。撇开庄重与体面不说,汉族人戴冠冕,而少数民族戴帽,这就体现了服饰的民族差异性。当然,由于后来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往来、交流,帽子渐渐地为汉族人所接受。甚至到了唐代帽子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说张旭不拘礼节,“脱帽露顶王公前”。 8 h5 A5 e3 V8 @5 Q+ `, c, {
表现服饰的民族差异性的字不仅仅只体现在古代人民的头衣上,在古人所穿的体衣和足衣上也有所体现。
+ r. p  e* q8 i7 |6 N# s/ h1 w4 e$ s7 l
    古代上衣的款式单一,多为衣襟相交这样的服饰款式。华夏族衣襟是向右掩,即左衣襟压在右衣襟上,称右衽。而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则是向左掩,称左衽。《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在这里所说的“被发左衽”就是少数民族的服饰装束。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衣襟遮掩方向上的这一细小款式差别却体现了两个不同民族的服饰穿着风格。3 ^) `  y. S- Q$ L/ L: N1 I
    古代汉族人民多穿履,而少数民族在足衣上却显示出于汉族人不同的风格。这主要体现在“靴”上。靴是一种可以包裹到小腿以上的足衣,它很像我们现在女孩中流行穿的长筒靴。这种“靴”它最早出现在西北匈奴等游牧民族北方的气候寒冷,穿靴既能保暖,而且便于乘骑、游牧。后来战国时的赵武灵王从西北少数民族引进,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民族的大融合,穿靴已经广泛流行于汉族人们的生活中。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充值|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 )

GMT+8, 2024-4-25 23:3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