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布,无疑是荣昌文化产业的“拳头产品”、“主打产品”,也是“领军产业”、“朝阳产业”。
$ K V. V: ]+ o$ F1 K) E 一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县拥有规模以上夏布企业21家,其中15家出口。2014年,全县夏布企业年产值11亿余元,出口创汇超过1亿美元,同比增长101%,实现连续三年翻番。夏布产品抢占韩国、日本、港澳台、东南亚以及欧洲地区。
. s h8 d& [! F8 c. c 夏布产业的崛起,是千年文化走进现代生活的结晶。
8 S! X% \% A1 _- Z+ ?& q * g. `- P! g6 h3 i C
历史:千年文化绽放光彩
y3 U3 u# S: t+ v* @ ( D) A* |7 r# f, b# R+ k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夏布,历经千年风雨,它的艺术光芒依然璀璨辉煌。! e- H( f. z0 D& v \
在荣昌,1000多年前已在生产夏布。唐《元和郡县志》有“昌州贡筒布、班(斑)布”的记载。清光绪时《荣昌县志》亦载,“各乡遍地种麻,妇女勤绩成布,白细轻软较甚与葛。山陕直隶客商,每岁必来荣采买,运至京都发卖。”: g- d; O. o' x
荣昌夏布历经数辈祖传,工艺精益求精。看着一根根细细的苎麻线在织布工的手中被纺织成行行密密又经纬分明的夏布,层层叠叠地搭在柱梁上,就像天上虹垂在眼前。/ b5 W, O: D! |4 Q# k/ B
上世纪30年代,手工夏布受到工业纺织的猛烈冲击,夏布生存艰难,市场份额渐渐减少,其传承之路可谓如履薄冰,夙夜惟寅,一路走来困难重重。6 t" Q; `- m$ Z4 M# o/ X6 G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夏布机从沉睡中被唤醒,很多织布老艺人被请回来,传授几近失传的夏布织造技术,一批夏布生产企业应运而生,出现了“户户机杼声”的盛世景象,形成了十万夏布产业大军。4 a( t6 A- i- v/ d8 B
可以这样说,夏布的生产发展历史,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剧”,夏布源远流长文化,就是中国纺织行业的“活化石”。
' m; W" `4 p1 C( V4 |
+ X O9 h+ F3 [' L6 I+ l4 o 现实:领军产业走进生活4 j) [, Z+ w( P) Y- L% {
# T( M) ]' \/ h/ A/ t 不过,由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夏布产品只能以低价格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地,所以有人这样评价,“韩国患感冒,荣昌打喷嚏”。
; z4 L; v3 q o8 @5 N4 p 而且,随着打工潮的出现,青壮年农民不愿意从事夏布生产,夏布生产“衣钵”面临难找传人的尴尬境地。再有,“作坊式”生产模式制约企业发展。
' ~8 O- O( ? W, T" B- ]4 q3 j4 p 4 O* ?; o6 y' N. G8 ?; w9 W, ~
谋则思变。
8 F# {$ r, v4 N# ?* Q! U$ {
( S% P6 X) _5 q o8 L% r 县委、县政府出台夏布产业振兴规划。
; r; L- ?% q9 T& H 打造夏布微型村,建设夏布苎麻专业型基地,注册“荣昌夏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组织企业各地参展……荣昌夏布吹响了冲锋号。
- ^0 i" O7 _' G7 U1 ^ 有识之士研究发现:利用夏布的肌理效果和天然的防伪标志,大胆尝试在夏布上创作中国画,效果十分独特。 t9 m; h# R% y
艺术与生活,只有有机融合,才能迸发生命力。' x T! R! U L5 C$ l
如何融合?有识之士一直在不断的探索。
" o2 X3 {: \* V3 U& n 近年来,荣昌形成了一波新技术应用的热潮,特别是通过鼓励自主创新,以及引进国外技术“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超过100余项新技术运用于夏布生产,涵盖了胚布服装工艺流程、文化创意、外观设计等产品生产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3 N# J; n# `- _* m) ] 大量创新技术的运用,使“荣昌夏布”产业起死回生,涌现出壹秋堂、双龙、天运、加合、莱玫等一大批新兴企业。# `% n2 p# J1 ^4 Q. _. H0 J
在抢占国内外市场中,各企业纷纷转型升级,让夏布走下“神坛”,走进现代社会。
( z, y1 k+ o8 s 壹秋堂将一种新技术应用于传统工艺, 攻克了着色和定形的两大关键技术,给夏布搭起了“骨架”,再融入创意设计,开发了箱包、窗帘、屏风、地图、团扇等400多种新产品。“一个高端电脑包,就可卖千元以上。”+ @. m4 F8 Z* B* V1 e
在“求变”的过程中,莱玫夏布与韩国合资,引进了韩国的植物漂染、生物脱胶、韩服制作等技术引进韩服加工技术,生产韩服。/ U# z4 K9 s5 J2 K
云宝夏布推出夏布双面画,用毛笔在夏布的正反两面画画,墨色空透、没有墨迹渗漏,给人一种独特的朦胧美。4 d$ j: [+ M# S7 U
夏布从传统中被唤醒,为现代人生活所用。
0 E& o/ i* N6 O ; w! }2 M$ N( _' X
未来:乘势打造“夏布之都”
8 d$ c3 o* D9 g. W
0 \0 N1 o' ^ q3 ^, h, {. p+ P" S5 ~ 力争到2020年,夏布产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以上,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和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这是我县夏布产业的未来定位。
# H1 b a% Z4 q6 s% | 可以预见,到彼时,荣昌真正成为中国西部名符其实的夏布专业生产基地和“夏布之都”。
: `1 k8 o9 e* o- H! m “夏布产业的发展,关键在市场、在企业,但政府的作用不可低估。”昨日,县文化委负责人称。7 @/ j, l1 j5 Y9 P- W5 n' Q0 P6 N
为此,我县将科学制定夏布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引领和扶持夏布企业、行业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筹集建立夏布产业发展基金,在技术改造、项目认定、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税外费豁免、风险投资、兼并重组、上市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T- ~2 ]6 D" ]5 h/ ]" J
6 t8 l# H4 H o7 I 品牌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f4 q7 T) T! `8 c+ ^& A
* R5 k( ?! F0 @( t7 R7 u3 r 我县将鼓励天运、加合、双龙等夏布企业创立自己的品牌,形成国际级、国家级、市级等梯级名牌产品系列,形成一批亿元以上夏布企业。“一句话,将夏布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和民生工程来进行培育。”; S, V7 u- E9 `( [' n; y! z2 t7 Y# i( _: ~
“夏布要真正‘接地气’还要蜕变。”该负责人建议,夏布企业必须攻克“染色关”、“脱胶关”、 “混纺关”、“深加工关”,开发和生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夏布旅游文化商品、家居饰品以及高中低档各类服装,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方面,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走进寻常百姓之家。
4 C# G8 N. \3 X2 x8 D 该负责人呼吁,我县应尽快建立中国重庆夏布研究所和夏布产业研发中心,加快推进夏布文化创意产业园、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职业培训中心等辅助载体建设,顺势而为,乘势打造“夏布之都”。(张 菁 罗 玲)+ w* x( A6 y# _ V( A% V
- Z7 f5 s7 R3 I N'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