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延伸出的纺织文化 《诗经·采葛》中的男子一往情深地唱叹:
4 k! z- X( N$ M1 ^: Z/ h8 ?彼采葛兮,+ R" n+ b( h, |% Y
一日不见,
5 G+ }3 ^9 a- N1 `' ^* t* m- Y6 P如三秋兮。. W6 b9 V& D+ r5 m8 ^0 R, S
《汉书·地理志》载:“越地多产布。”颜师古注说:“布,葛布也。”农业文明中男耕女织,一家穿戴全在女性的两只手上。因而对人的审美上,强壮的体魄、劳动的智慧与能力以及勤劳肯干的品质都显得异常重要,甚至是一生幸福与从容的可靠保证。因而诗中的小伙子作为抒情主体,对采葛姑娘的强烈地思念中就带入了敬佩与欣赏的心情意绪。从一般植物枝叶到葛麻,这其间决非一句话说出口那么轻巧容易,而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探索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充满智慧创造的痛苦与快乐的群体奋斗历程。即如葛麻,从野生到人工栽培,自是一个发现与创造的有相当长度与难度的时间过程。采集与选择,耕种作务,收获捆束,入水浸沤,剥皮梳理,纺织裁剪缝纫,一系列复杂的工艺,能娴熟地掌握此技术者,主体形象会因此提升,会成为众人心目中崇拜与歌颂的对象。诗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可见重点不是对方的容貌,而是胆识与才艺,即采葛制葛的智慧、胆略与行为。倘比拟今日的职业,是一位从农艺师农民到工人、到纺织工、到服装设计师、到裁缝的全部工作。她的劳作确也包含了这些门类的全部。凡斯种种,怎能不引发小伙子强烈的爱慕呢。
3 T ^; V2 V; d8 `/ o5 e w* W《说苑》记载民谣:“绵绵之葛,在于旷野。良工得之,以为絺纻。良工不得,枯死于野。”葛藤之于采织者竟触及社会智慧,引发相似于伯乐千里马相知相遇的千古浩叹。可见人生境界相通,处处是异质同构之物。8 g) V9 v+ R. |) t& v4 `
《越绝书》记载:“勾践种葛,使越女织制葛布,献于夫差。”可见葛藤不只是当时的衣饰必需品,为上上下下所重,而且在这里成为战略意象,成为勾践卧薪尝胆国策的组成部分。读史读人,不可不读物。# b8 B. U$ Y7 X3 s; j/ W; S, w
《韩非子:五蠹》:“夏日葛衣。”韩非子此语暗示我们,在更多新材料发现的时候,葛衣便以其凉爽而成为先民的夏季服装,而非四季通用的服装。倘有例外,那肯定是陷于寒不择衣的窘迫之中了。
5 \7 u4 f' S- Y5 j果然,在后世白居易《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的诗句中,我们便听到了这样的歌吟:“天寒身上犹衣葛,日高甑中未拂尘。”白居易的时代,服装面料早已多样化且相对高质量了,葛衣早已历史性地降格为下层平民的穿着,而且是穿着凉爽的夏装。若是在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冬日仍穿着一看就凉嗖嗖的夏装,我们就知道了着装者的人生境遇,也就读懂了诗人人文关怀的叹息。
: v) c7 P _! y' w
- s" B$ R6 q5 Z' H( d( v4 U+ q7 l$ V0 R8 Q, X1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