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人物] 吴建华:宋锦的传承人和推广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23 22: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里是苏州市盛泽镇的一个面馆,是当地有名的百年老字号。很多人的一天都是从这里的一碗面开始的。久而久之,这里也成了小镇上交流信息的地方。每天在这里吃面的人,甭管认不认识,都习惯谈论几句最近的热门话题。* L" ?  R3 J6 i6 \
  这几天吴建华成了这里的焦点人物。就在记者来采访的时候,吴建华带着记者到这个面馆来吃面。刚点完面条,吴建华还没等坐下,就被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围起来。大家伸手就摸他身上的这件衣服。
  市民:这面料,面料是挺好的。
  吴建华:这个面料是蛮好的。一个抗皱性也好也舒服。然后,比全真丝,比全真丝还滑。
  市民:光滑。
  吴建国:这个就是真的很奇怪的,就是实际上全真丝的东西,还有丝羊毛的滑。
  市民:看一看。
  大家之所以对吴建华身上这件衣服充满了兴趣,就是因为吴建华的衣服,在2014年11月10日举办的APEC晚宴上大出风头。人们觉得,各国领导人晚宴上穿的衣服,与吴建华现在身上的这件衣服一模一样。
  记者:之前有在电视上看到这个衣服的样子,这次见到真的了。
  男:对,当时看到的就是APEC会议了。
  记者:为什么要去摸它呢。
  男:有个手感,感觉。主要是感受一下这个面料。
  男:应该是比较好。高端。
  吴建华:摸没事的,反正随便摸。就是要让人家摸。
  记者:一天得被人摸几遍啊。
  吴建华:被摸很多遍。
  吴建华不知道已经解释了多少遍,他的这件衣服与APEC会议上,领导人穿的其实款式不一样。但是吴建华的心里是自豪的,因为APEC“新中装”所用的面料确确实实是他生产的,他今天穿的这件衣服也来自同一款面料。
  而说起这款面料,确实是大有来头。它和一项濒临失传的皇家艺术有关,还与一位大师级的神秘人物有关。
  而吴建华怎么会得到这些的?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1994年,吴建华的儿子出生在这栋小房子里,房子的整个面积不到50平米。让吴建华夫妻俩着急的是,儿子的尿布晾三天都干不了,连块干尿布都用不上。
  吴建华:正好我们的楼距,间距是比较窄的,比较小的。所以晒不到太阳。地砖,上面会渗出水来。环境也不是很好。
  史志红:少开窗,尽量少开窗,然后屋外尽量少进来,这样能干燥一点。
  作为一个父亲,这点让吴建华觉得自己很失败。
  吴建华要让自己的房间充满阳光,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在当时的家里,几乎算是惊天动地的。
  吴建华拿出所有积蓄再借上20万盖了一栋大房子。吴建华当时只是国营丝绸厂里的一个普通销售员,一年的工资也只有3万多元钱。赚工资,不吃不喝得六七年才能还上这20万。
  吴建国:当时这个新房子弄好以后,你这个钱也不能欠着的,我们当时欠人家钱,老感觉,心里面感觉很难受的。那么想办法抓紧赚钱。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江苏省盛泽镇,已经有很多人靠着下海,先富了起来。为了还钱,1996年,29岁的吴建华决定下海创业。
  一开始,他从国营厂购买丝绸面料,卖给当地的服装厂。推销时,他总是用一套鉴别丝绸真伪的方法,让客户一目了然。
  吴建华:比如说我扯一块蚕丝出来。那我放到84消毒液里面。那我这个(化纤)也把它放进去。这个是化纤的。把这个放在里面,等一会儿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是真丝的。
  记者:有变化吗?
  吴建华:你看,你看。这个就是,你感觉这个东西在融化。
  记者:它比之前放进去的时候少了。
  吴建华:对,它肯定是的。你看,等会你再看看。这里面肯定就融化掉了。就剩这么一点点了。剩了一点筋筋了,你看都没了。像这个东西(化纤)根本就没变化。这个在那么长时间,你看,我捞不出东西来了。
  能被84消毒液溶解的就是真正的蚕丝。当年吴建华就是靠着这个方法,向客户说明自己的产品质量。
  可吴建华刚刚创业,他凭什么和老牌国营厂竞争呢?吴建华想起了一件事。他以前在国营厂,给服装厂送货的时候,就总是听到服装厂的质检员抱怨。
  吴建华:他们有时候会说,这东西这么烂,然后这个老板一定要跟他们做,我们也没办法,在里面挑,挑也挑不出来,看都得看,一包包看,那个时候他们会怨的。
  布是一根一根丝织出来的。织布的时候,只要有一根细细的丝出现问题,都会对布的质量产生影响。
  服装厂为了挑出符合要求的丝绸面料,一个月最起码就有三四十个小时耗费在挑选面料上。吴建华想了个办法,不但能节省服装厂检验货的时间,也让服装厂更喜欢买自己的丝绸。吴建华的办法就是给丝绸分等级。
  吴建华:在送到服装厂之前,我们先帮他把等级分好了。分好以后,你检验,你看,基本上挑出来的比例很高(创业网:www.Cyone.com.cn/),甚至百分之一百。对吧,人家一说,那个厂挑百分之五十,我们这个厂挑百分之一百,那么人家以后肯定愿意跟我打交道,这个肯定是对我的品牌影响有帮助的。
  吴建华先把生产的丝绸面料检验一遍,然后再分等级。在检验的时候,工人们一个线头都不能放过。如果线头太细,看不清楚,就算拿着放大镜看,也要把线头给挑出来。
  吴建华靠服务赢得市场,五年,他手上已经有了两百多万的积蓄。吴建华早就还上了当初盖房子的钱。
  2001年,做生意的高手,突然停下所有的生意不做了,吴建华要倾其所有建一个厂子,只生产一种丝绸面料。而且这种丝绸面料,是大企业嫌麻烦不愿意做,小作坊肯定做不好的。
  吴建华:像这种布是现在最容易体现毛病的,一个是你织造的毛病,一个你的原材料的毛病,反正只要有毛病,在这个绸上是最容易暴露出来的。所以你看,你在白胚上有的也看得出来,有的时候白胚上看不出来,染色出来就出来了,所以这个布做还是非常难做的。一般的国营大厂,他有时候他也不大愿意做这样的产品。这个产品容易暴露毛病,那么附加值又不高,但是小厂肯定做不好的。
  这就是吴建华要做的丝绸面料——素绉缎。他在做贸易的时候发现,服装厂做衣服时,尤其喜欢选择这种面料,需求量大。
  为了能做好素绉缎,吴建华在买丝的时候,想了一个笨办法。他的兜里永远都有一把铜钱。这些铜钱对他来说有着妙用。
  当时吴建华就像这样,用丝穿铜钱,来检验丝的质量。看一根丝到底能承受几个铜钱的重量。
  吴建华:13个。14个。
  记者:14个也没事。再来一个。这是第十五个。
  吴建华:你看这个丝,它强力很好。
  在穿到第15个铜钱的时候,丝断了。
  这根丝能承受14个铜钱的重量。大约是60.5克。吴建华告诉记者,如果一根丝连13个铜钱都承受不了,他就不要了。因为只要丝韧性不好,就会影响到素绉缎的品质。
  吴建华抓准了市场空缺,靠着质量,把素绉缎做出了名气,2001年,一米就能卖到30多元钱。销售额达到8000多万元。
  吴建华原同事:赵小瓴:当时几乎是拿着钱拿不到货,然后要排队,要根据厂里的计划再配货,安排生产,确实是这个单一品种做的相当成功。
  吴建华在吴江已经小有名气了。他想加工利润空间更高的丝绸产品。然而凭借现有的设备和技术,根本就达不到生产的标准。正是吴建华的野心,让他卷入到了一场风暴之中。也让他无意中掌握了一项神秘的老手艺。
  由于回报周期短,利润可观,从2001年开始,当地很多企业都在大规模地上化纤项目,做仿真丝产品。丝绸行业的利润被挤掉了一大截。就连国营丝绸厂也举步维艰。
  2008年苏州的丝绸老大东吴厂,也因资金链断裂被迫停产。吴建华却拿出了全部家底,500多万,通过拍卖,拍下了东吴丝绸厂。
  陈志明原吴江市经委主任:说的不好听,这个摊子也是个烂摊子,应该讲这种企业,如果你搞过来搞得不好,你是背了一身债。
  在吴建华眼里,倒闭了的东吴厂却是一块大肥肉。
  吴建华:当时认为是一块肥肉,因为很多人肯定看不到。认为现在丝绸行业,正当0809年那个时候,金融危机,然后很多人都认为经济不景气,现在这个产业肯定在走下坡路,很多人肯定就把它看成一个夕阳产业了。
  把东吴厂拍下后,东吴厂的技术骨干、设备、客户和库存都成了吴建华的囊中之物。借助东吴厂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吴建华的丝绸厂生产出了更高端的丝绸产品。丝绸厂的规模也扩大了1倍。
  让吴建华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是,东吴厂的这个团队里,竟然隐藏着一批高手,为日后他的产品登上世界舞台,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这一切的开始,竟然是源自于一场尴尬。
  2009年10月,吴建华到法国去参加一个面料展会。在展会上,他看到一款面料十分眼熟。于是便上前和对方打听:
  吴建华:当时我就问他,我说你这个面料是不是(从韩国进口的),然后那个老外很奇怪地朝我看,我就心里有谱了。完全我连摸都没摸,我就看了一看,我连摸都没摸。他说你怎么会知道的,然后我也不吭声,我问他,我说你这个东西卖多少钱现在。然后他跟我讲的50个欧元。
  50欧元!这个价格让吴建华瞠目结舌。这款面料正是他生产并且出口到韩国的。他出口到韩国,一米的价钱才50元人民币!自己费工费时,一米也就赚1、2元钱。人家一转手,光卖价就是他的10倍!
  吴建华:心里面感觉很不舒服的感觉,真的感觉到,真的,我们真的太难受了。这个东西做了那么多辛苦的工作,最后卖出去的时候,我们可能就是拿了他们十分之一的价格,他们在卖这么高的价格。然后他后来就跟我聊了,他说这样的,他说我们有品牌,我们有Brand。
  英文叫Brand,中文叫品牌。这两个字让吴建华顿时清醒了。自己做丝绸加工厂这么多年,都是帮别人做嫁衣,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终端产品,更多的利润只能让别人赚走。
  吴江的面料企业生产的大都是这种未经染色,未经印花的胚布,利润空间不大。当时面临这个问题的不仅是吴建华一家。
  丝绸协会:随着整个这个产业的提升,按理应该是逐步向最终产品过渡,但是吴江丝绸大量的时间停留在丝绸制造,就是生产面料。
  同行:低水平的重复发展,就是说这个产品明明很多了,那么只能打价格战,就是打到你现在没有利润,甚至亏损。
  吴建华想创立自己的品牌,还想做出自己的特色产品。2011年,就在吴建华无从下手的时候,他在苏州日报的一个角落上,发现了一种世上已经极其少有的,必须要从反面织,才能织出来的布——宋锦。
  这就是宋锦,形成于宋代,产自苏州,与南京云锦和四川蜀锦并称“三大名锦”。应用于服饰和书画装裱。但是在现代的应用价值越来越低。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钱小萍老师在2011年12月的《苏州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呼吁保护宋锦。这让吴建华却眼前一亮,兴奋异常。
  吴建华:我就感觉到特别地兴奋,我就感觉,正好我们在,要想找一个切入点的时候,突然之间这个东西就在我眼前。
  这就是手工织宋锦的场景。普通的手工织布机只有一层,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操作。而宋锦的织布机却有两层,要两个人配合才能完成。做在织布机上面的人负责选择织布的花纹,坐在下面的人负责用带有颜色的丝线,穿梭子。而且在织的过程中,只能看到宋锦的背面。想要看到织出来的花色,只能透过放在布下面的镜子来查看。
  当时,像这种织宋锦的场景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得到。会织宋锦的人越来越少。
  师傅:实际上我们这几十年来,就是大家不知不觉把我们好的东西给丢掉了,特别是手工艺这一块。现在从事我们这一块的人确实很少,特别是从80后就可能断层了,80后、90后基本上没有了。
  被人们认为过气的宋锦,让吴建华眼前一亮。当吴建华看到宋锦的特性时,更加坚信,宋锦是个值得开发的宝贝。
  吴建华:这一块是普通的丝绸面料。然后这一块,也是一块普通的宋锦。宋锦的特点,它的耐磨性,它的平整程度,都特别好。而且宋锦还有它的花型,你看它的立体感特别强,在灯光照射下,它会有不同颜色的变化的。但实际上,你摸上去是平的。剪刀刮是没事的,这没破是吧。但是这个上面一刮的话,马上就不行了。你看,马上就不行了。
  吴建华认为宋锦的这些特性是一般丝绸没法比的。他想扩展宋锦的应用领域。把被人们认为是老古董的宋锦,应用到现代服装和时尚的箱包上。吴建华觉得这些时尚的物品本身就是有市场的。
  有了这个想法,吴建华立马开车赶到苏州,去拜访钱小萍。钱小萍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她很赞成吴建华的想法。
  钱小萍:应用面广了。不然宋锦只应用到高档服装,书画装裱。应用到箱包上,它应用的范围就广了。
  钱小平还告诉吴建华,曾经有两个团队制作过宋锦,其中一个就在吴建华买下的东吴厂里,他们在六七十年代做过宋锦。这简直就是给了吴建华一个意外惊喜。
  吴建华: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就很兴奋,我就感觉,正好做宋锦的一帮核心团队还在我身边,我还根本不知道。后来我们就想,我们是不是能够恢复宋锦的生产,然而手工织宋锦,速度很慢。两个手工艺人满打满算地织上一天,也只能织出7、8厘米,要批量生产根本就不可能。吴建华立马下令,让自己的团队把现有的机器改造成能够大批量生产宋锦的机器。他一分钟都不想耽搁。
  吴建华:因为那个时候我就感觉到,真的找到一个好的一个点的时候,你一定要让它快速地把它推向市场,因为你越快越好,不然的话,以后等到大家都发现这个价值的时候,大家都是做这个产品,那么可能这个先机被人家占了。
  吴建华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厂长郭崇尧的反对。
  郭崇尧厂长:不成功的话,回过头来,就是要全部要扔掉。这一块浪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一两千万最起码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不成功那就是不能上。
  郭崇尧把话给吴建华放在这里:如果改造不好,最起码就是1000万的损失。改还是不改?
  吴建华:当时的时候,我就跟他讲,我说你们不管,这个事情我全权负责,我说你们就抓紧改,给我改,最快的速度改出来。
  从2011年12月到2012年3月,仅仅4个月的时间,吴建华不但把设备改造了出来,还设计出了带有宋锦元素的服装。这批衣服生产出来,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吴建华:我觉得也是对我国的一种非物质文化的一种传承吧,特别好的传承,因为你如果只是摆在博物馆里面的话,那么我们只能看,不能用。但是现在的话我们手里面就有宋锦,我们穿的就是宋锦。
  吴建华还与国内外设计师合作,陆续开发出了箱包、衣服、家纺等上百种宋锦产品,通过专卖店和经销商销售出去。2014年,通过销售面料和宋锦制品,吴建华销售额突破亿元。利润率提高了10倍,达到了百分之三十。
  就在2014年,由吴建华提供面料,设计出的新中装,中标成为APEC的定制服装。就在2014年11月10日,吴建华让他的宋锦成功登上了世界舞台。引得媒体争相报道。
  现在吴建华每天都穿着用宋锦面料做的新中装。这也就是为什么,吴建华一出门,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总摸他身上那件衣服的原因。
  吴建华把只能陈列在博物馆的宋锦给复活了,走出了自己的品牌特色。
  吴建华:文化跟时尚肯定是要融合的,这个肯定是对的。我认为更多的,现在,我们如果,比如说要发展的话,我们肯定第一个时尚和文化的融合,应该倒过来。这是我们传统技艺的东西,传统文化的东西,然后你跟时尚结合以后,消费者拿了你的东西以后,他会更加的喜欢,就是这样的,他认为会物超所值。
  现在,吴建华打造的宋锦文化园正式开园。不但能让宋锦商业化运作,更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吴建华的目标就是通过宋锦,打造出中国的高端品牌。
  谢明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吴建华,为什么我说他非常的智慧呢,就是说,他拓展了我们这个宋锦面料的利用的领域,而且他的制作工艺也非常的精良。不断地更新这个品种,让你看了每一款都喜欢,让你每一款都想拥有。
  (中国纺织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0 10: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丝徒狂 于 2015-8-10 10:35 编辑
  I5 O" M' G! ?/ R0 E
+ n: k) g0 m# J
江苏一家丝绸公司的董事长吴建华一边和爱人吃午饭,一边接听客户的电话。凭借着研制出的第一台符合传统宋锦织造工艺和参数的电子提花机,吴建华成为2014年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中装”的面料供应商,公司由此迎来新的转机。
吴建华,宋锦.jpg ; ?) B" [1 U% M
* _( J! ?% Q# c& _# g3 Z. j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充值|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 )

GMT+8, 2024-3-29 02:34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