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服装] 《渔歌子》中蓑衣:唐诗宋词里的遗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7 10: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渔歌子》中蓑衣:唐诗宋词里的遗韵
周吉敏
4 u* N; v7 _4 {+ S; N" d$ [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吟唱了千年,至今吟来依然让人浮想联翩,沉醉在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里。尤其是词中的“蓑笠翁”,更成了江南水乡的经典意象,也让一袭粗朴的蓑衣成了千百年来最具诗情画意的艺术品。可惜,如今千年诗词依然鲜活,蓑衣却踪迹难觅,遗落在唐诗宋词的诗情画意里。
/ E% l  ?- x0 Y; H% }$ _  蓑衣是中国传统风物,是历史上农人和渔夫的理想雨具。在农家或渔家,天晴落雨都得出去劳作,天晴戴斗笠,下雨穿蓑衣。在淅淅沥沥的江南烟雨中,着蓑衣戴斗笠的农人牵牛阡陌,或荷锄耕耘农田,而渔民,则垂钓江岸,或是行舟江上捕捞。蓑衣就像粗朴的乡间老屋一样,看似破败,不堪风雨飘摇,却历久弥坚,依然经风历雨而不朽。中国的老百姓一穿就是千年。( L, B* G# {+ E, Q+ g  D7 I) o- M
  印象中,旧时的乡村农家,每户人家的墙壁上都挂着一、二“领”蓑衣。雨天取下,农人穿上蓑衣到田野耕作,任风雨潇潇,劳作依旧。山野归来时,蓑衣湿漉漉的,下摆水声滴答。脱下蓑衣,里面的衣服却是干燥的。农人把蓑衣晾在屋檐下的木钩上,任它摇晃在雨天的时光里。
! H' D0 J$ v  w  u  蓑衣踪迹难觅+ j  [/ h/ T. ^( ]
  蓑衣的发明,纯粹是山野之人智慧的结晶。粗朴原始的乡村,粗朴的农家人用自己的智慧,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造化,就地取材,物尽其用,创造自己的生活。蓑衣就取材于一种叫“棕榈”的植物的叶鞘。农家人平日里会从棕榈树上揭下片片叶鞘,晒干收好,慢慢积累,以便自家编制蓑衣之用。2 ?1 e( {7 n& v, g% @; @! y4 S
  蓑衣虽然笨重、硬朗、粗糙,不可折叠、制作也麻烦,但它经久耐穿,遮雨性能好,沾上泥巴也很易冲洗。棕丝又不易腐烂,一件蓑衣至少可穿二三十年。加上蓑衣透气性好,夏日穿着不闷热,冬天更能挡风雨。可惜如今,自从塑料雨衣的出现后,那件穿了千年的蓑衣,自从被挂到墙上,就再也无人把它取下,而是任其腐朽,直至化为泥土。那些房前屋后的棕榈树不是被砍伐了,就是荒凉在杂草丛生的乡间,无人理会。随着蓑衣退出“江湖”,乡野河湾“蓑笠翁”的身影也消失无踪影了,那些串蓑衣的老司有些老去了,有些改行了,蓑衣不再有情衷。蓑衣在民间已很难觅踪迹,在历史博物馆倒可看到有件蓑衣挂在展示厅的一角,寂寞的很。
0 m7 H; `  |6 o/ }. j 串蓑衣是细致活! v0 k* Q6 m( [$ _0 C! d* y
  蓑衣的制作归属于棕编,所用的材料就是棕榈树的叶鞘。串蓑衣的工具很简单粗朴,一根又长又粗的铁针,是用来引棕线的;三十多枚长短不一的竹针是用来固定的;一个油丝包,是用来润滑铁针和竹针的;一个顶针,是用来推针用的。蓑衣很是粗糙,没有顶针,凭手力是要它不得的;还有一个棕铲,是用来梳理棕丝的,这几件工具就是蓑衣匠全部的“吃饭保”了。工具简单原始,凭得就是匠人的技艺和那份耐心。
0 F: W. R$ K! ^  串蓑衣的工序非常复杂,有几十道工序,即使做工娴熟的师傅,也要二天半的才能完成一件蓑衣。串蓑衣首先是梳理棕丝。把晒干的叶鞘卷成筒状,放在地上,双脚来回搓,去除叶鞘中的杂质,让棕丝更易分离。然后放在铁制的“棕铲”上,把棕丝里的杂乱的棕丝和叶屑清理掉,这道工序称为“铲棕”。再抽掉叶鞘边缘上的长又粗的棕丝,这些棕丝可以留着做板刷的材料。留下那些稍微细长的棕丝就可以是捻棕线的材料了。捻棕线这道工序很是生动有趣。蓑衣匠把一把棕丝夹在腋下,然后抽出几根棕丝,手指沾点口水,用拇指和食指把棕丝捻成一根线,前后衔接,捻成一根一米多长的棕线。棕线是串蓑衣必须的,就如缝制衣服,没有线就连不成一件衣服。旧时串蓑衣生意忙碌,串蓑衣的老司会雇人捻棕线,捻十三根一米多长的棕线可以赚到一分钱。茶山的李香菊年少时就替木进珠老司捻过棕线。
% _& ?0 T" F+ o9 u  一件蓑衣如一件衣服,有前襟、后排、领口、肩部等部分组成。也要根据人的身材来量体裁衣的。都是一片片叶鞘用棕线缝制而成。串蓑衣的最难一道工序就在编制“坎肩”。“坎肩”是圆形的,像一个锅盖,中间留下一个圆口,做为领口。串蓑衣老司的技术就看这里,要做到针脚细密,弧线流畅,造型优美。坎肩是遮挡雨水的重要部位,比人的双肩宽大一倍说,整个周长有一米长,直径有半米长,双肩位置分别支撑一条竹棍,以撑起整个坎肩,让坎肩张开。穿上蓑衣,前后的坎肩就像一面打开的180度的扇面。这让蓑衣显得很宽大,更利于挡雨,只不过穿行在树林、竹林,或者进出门口的时候都不方便,都要侧身才能进出。1 c. p+ `' h) H" a3 c* H: I, |/ h
  时代的进步,塑料雨衣的出现,注定了蓑衣没落的命运,注定了蓑衣匠手艺无人传承的命运。1 A2 h) ~" B9 J; b; u
  蓑衣离我们远去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何处寻“柳下垂钓趣,烟雨透蓑衣”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意境,只能到唐宋的诗人词家的诗篇词赋中里去寻觅,去怀念了!1 W5 w- @' c2 c6 R" ]& m' q! {) u% X9 S
蓑衣.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7 10: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一篇蓑衣美文,把它分享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7 10: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蓑衣
果果

5 c+ w+ E/ f, N 柳宗元的诗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张志和的词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两者所描绘的田园风景都是一幅有关蓑衣的水墨画。抛开不同时代作者的不同寓意,它们展示在我面前的就是一派天人合一的原生态境界。春夏之际的梅雨时节,雨水淋绵沥沥,像耳边细细的说话,那样的熨贴,那样温婉,打在芭蕉叶上,飘在棕树上,冲洗着田野里的水牛。这种“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早春季节,蓑衣和笠帽是山村不可缺的最适用的生活用品。8 R: y4 ^1 f0 \' [: x8 \" b
 蓑衣自古以来就是农民雨天劳作时最简朴的雨具,再大的风雨穿起来在田间劳动感到自然、轻爽、舒服,因此这场景对我来说,是那样的熟悉。一年之中,春夏之交的载播时节,山村的田间地头,一顶笠帽,一件蓑衣,都是雨季必备的东西。下雨天时披上蓑衣在在旷野里劳作,蓑衣裹得全身严严实实的,雨水淋不湿衣服,而又保暖御寒,真是舒服极了。一旦天晴或身子乏了,随手铺在地上,或坐或躺,歇息一番,胜过海绵沙发钢丝床,那是一种干爽的滋味,也是很惬意的感觉,也不失为山村田野一道幽闲自得的风景。8 i, m: O8 M1 S' B' o
 蓑衣是农民用棕树的棕皮编织起来的,其实就是一件雨披。尽管它的存在显得那么原始,长长的棕皮,柔软又粗糙,却是人们生活中一件不可缺少的物件。那时的乡下,每个农家的院子里,总能在某一面向阳的墙上看到一件或几件蓑衣挂在那里。蓑衣散发出的气息,跟新生的青草味道不一样,它里面有人的气息,有烟熏火燎的日子味。遇着下雨天,山里人便头戴笠帽,身着蓑衣,在田间劳作,一屈一伸间,黑色的蓑衣跟着抖动。似乎远远地看见,青石缝里,荆棘丛中那棵棵被剥去皮的棕树,遥望田间身着蓑衣的身影,有着一份浓浓的牵挂,以及无法言语的情愫。* S8 l2 D  \7 e
 棕树是南方常见的一种乔木,习惯居住于青石崖壁的粗犷,荒山野草里的清幽。它长得很快,树干木质疏松,毫无用处,好在它的棕皮和棕叶却能派上大用场,看来造物主总算是公平的。有老人念叨着说:“前不栽棕,后不栽柳。”也不知道是源于怎样的一种习俗,大概是有关风水吧。棕树上端由棕皮一层层地包裹着,村人们一般二年收割一次棕皮。往往被剥到最后,只剩下孤零零的树心,剥下来的棕皮像是一张张叠放错乱有致的鱼网,因为它的韧性极高,除了用来拧牵牲口的棕绳外,人们习惯把它们层层铺匀后,用竹签做的长针,缝就一件件及膝的平和安详的蓑衣。+ B, |* n1 Z4 Z5 E( M, H+ ?
 蓑衣属于山村广袤的村野,属于勤劳的山里人。农闭之时,乡亲们在院子里或屋檐下,取出晾于门前的柴堆之一或过道的房梁上的棕衣,一针一线地编织起衰衣,似乎要把人间的冷暖统统编进蓑衣的经纬里。本家的二伯曾逗我说过“蓑衣是屋上的瓦,是天上的云,是小鸟身上的羽毛”。这种比喻生动形象,而又具有哲理和诗意,让我回味了好些日子。似乎一件蓑衣就是山民们遮风挡雨的护身符,一件蓑衣是山民向春天进军的一面大旗。几场大风过后便是一场大雨,雷响过电闪过天空出现一道彩虹,而且十分亮眼,照见农家的蓑衣是厚重的,是一身水一身泥,背负着全家的口粮,背负着生存的重任,也背负着子孙的繁衍和朴素的希望。. I! Q& C& A: q+ N
 细雨蒙蒙的春日,每逢下雨天出门,是笠帽和蓑衣亲密相处的日子。村人们高挽着裤腿、打了赤脚,就是一个标准的种田人形象,构成了韵味十足的山村表情和山村符号。父亲就常常戴着笠帽,披着蓑衣,肩上扛着木犁,手上牵着老牛,在泥水里穿行,赤脚踏响了春天的琴弦。无论风里来,雨里去,雪里走,他总是头带斗笠,身披蓑衣,日日为生计而奔波忙碌。老牛拉着犁铧掀起了一层层波浪,哗哗的水声让春天开始激动,让期盼的种子开始萌动……好像出现了一片片葱绿,一片片沉甸甸的金黄,这就是父辈们打着赤脚走向季节深处的脚印和他们辈辈相守不舍的哲学。5 S' Z9 K+ {3 V" a6 T
 披着蓑衣放牛,我觉得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一头老水牛正蹁着方步走过,摇摇头上的雨水,甩甩淋雨的尾巴,悠闲自得地啃着路边的青草,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里注满了浑浊的春水。我们身上斜披着刺猬似的蓑衣,如同一只张开双翼的棕色大鸟,找个背风的坎儿团团的蹲下,听雨点儿在斗笠上嘭嘭响着,然后顺着蓑衣流下来,而身上滴水不沾。而不远不近的背景上是柳叶青青,绿水盈盈,田野里是冒雨劳作的人群,几只牛八哥站在牛背上发出低低的鸣叫,麻雀们吃力地拍打着湿漉漉的翅膀在林间草丛中穿行,恰似郑板桥老先生当年描绘的一幅春耕牧牛图。& d( o& c0 g% u& K  C
 一个年代的走远,总会有一些人和事以及一些物件与之陪伴着走过,就像这蓑衣,现在它就和那个极其贫穷的山村年代一起,成为了过去,成为了历史,只是孤独地悬挂在墙上,堆满了灰尘。然而好多个不眠的夜晚,回家看望耋耄老母,我总能听到父亲面对着多年前这身随他一起在农事中飘摇的蓑衣,在旱烟弥漫的烟圈里由衷的发出感叹,仿佛还沉浸在那一声一声的吆喝里。而蓑衣留下来的只是一缕缕残痕和一声声古老的绝唱,把一个时代包裹着的阵阵暖意和片片欢快传向了山外的远方。 9 N- U) Q/ i" |& }8 N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4-6-7 11: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蓑衣是树皮装的进步与延展,和草裙一样更为柔和,且加入了更多的编织技术。先民对植物纤维的不断发现,仅蓑衣就有树皮纤维和草叶等多种编织。随着制作技术的不断提升,人类的衣生活便日渐多样,感受也就更为丰富了。服饰的意义世界便多层面地拓展开去。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充值|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 )

GMT+8, 2024-4-26 11:3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